王俊杰
導讀:特早春設施栽培通過提早播種期,實現(xiàn)提早采摘雄花、嫩瓜上市期及提高商品價值,從而提高種植效益。通過特早春的增效因素分析和設施栽培的關鍵技術介紹,為圓葫系列品種及其他西葫蘆的種植農(nóng)戶提供科學的種植依據(jù)。
圓葫1號是衢州市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院采用美洲南瓜與印度南瓜遠緣雜交,經(jīng)定向選擇而育成的新型南瓜品種,2010年12月通過浙江省農(nóng)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1]。龍游縣2011年引進試種,表現(xiàn)出早熟、單性結(jié)實率高、連續(xù)結(jié)瓜性好、產(chǎn)量高、品質(zhì)佳、效益高等特點。之后面積逐年增加,現(xiàn)在龍游縣的西葫蘆種植以圓葫1號等系列品種為主,西葫蘆早青一代逐漸被替代。
圓葫1號春、夏、秋三季都可以種植,采用設施可以實現(xiàn)早春季、秋延后栽培,達到周年生產(chǎn),滿足市場需求。龍游縣王正偉家庭農(nóng)場從2013年開始種植圓葫1號,一般早春種一季,每年產(chǎn)量在52 500 kg/hm2左右,市場嫩瓜平均價格在 2.6~3.0元/kg,效益136 500~157 500 元/hm2。
近2年,考慮到市場因素,王正偉家庭農(nóng)場改變了種植思路,采用特早春設施栽培,播種時間提早20~25天,效益大幅增長,2018年特早春設施栽培面積0.33 hm2,產(chǎn)量67 500 kg/hm2,市場嫩瓜平均價格是4.4元/kg,產(chǎn)值 29.7萬元/hm2,同時采摘雄花(20朵/株)27萬朵/hm2,每朵 0.35元,計 9.45萬元/hm2,合計產(chǎn)值 39.15萬元/hm2,成 本(包括人工費)3.75萬元/hm2,利潤達35.4萬元/hm2。
由此可見,由于特早春設施栽培提早了播種時間,相應地提早了雄花和嫩瓜的上市,市場價格高,最終種植效益也隨之提高。現(xiàn)將特早春設施栽培的高效原因分析和高產(chǎn)關鍵技術介紹如下。
一般早春季栽培的播種時間是12月下旬或次年1月上旬,而特早春的播種期是12月上旬,提早20~25天,育苗和苗期通過二棚或三棚等加溫和保溫措施,使生長不受影響,嫩瓜采摘上市提早15~20天,此時價格很高,在早春季的嫩瓜上市之前的平均價在8~10元/kg,中后期的嫩瓜價格也同早春季的一樣,早期也較高,一般平均價格在6~7元/kg,后期隨著市場上大量的嫩瓜上市,價格下降很快,5月中下旬的價格只有2.0~2.6元/kg。
特早春栽培移栽后采用三棚,之后采用二棚,保溫性能好,2月中旬就有雄花可采摘上市,市場價格也很高,一般在0.4元/朵;之后隨著氣溫的升高,都有雄花可摘,每株全生育期可采摘雄花20朵以上,平均價格在0.35元/朵。
由于特早春栽培都采用設施,前期保溫性好,嫩瓜采摘提早,隨著氣溫升高,小棚和中棚逐漸撤除,最后一批采摘也同早春季相似。因此,全生育延長,嫩瓜采摘期也相應延長,穩(wěn)產(chǎn)得到保證,管理到位就可實現(xiàn)高產(chǎn)。
播種期在12月上旬,采用三棚一膜或二棚一膜或大棚電熱溫床營養(yǎng)缽育苗[1~3]。育苗期間要注意保溫、保濕、增光,溫度高時要揭開棚膜兩頭降溫、通氣、噴水,促進苗茁壯生長。
翌年1月上中旬選擇晴暖天氣定植,苗齡35~40天。特早春設施栽培要考慮搭建小拱棚和中棚,種植密度不能太大,一般在12 000~15 000株/hm2,便于農(nóng)事操作。
翻耕前施足基肥,每1 hm2施用有機肥30 t+三元復合肥750 kg;嫩瓜開采后,每采摘1~2次,施用沖施肥 105~120 kg/hm2,確保植株生長對 N、P、K 及各微量元素的需求。
移栽當天搭建好小拱棚和中棚,促進植株生長,提早雄花和嫩瓜的上市。隨著氣溫的升高,在第一次采摘雄花時拆掉小拱棚;到3月中下旬拆除中棚,有利于通氣和農(nóng)事操作。
西葫蘆葉片大,相互遮光嚴重,病葉、殘葉及失去功能的老葉要及時摘去,增加植株間通風和透光,減輕病蟲害的發(fā)生[1]。
主要蟲害有蚜蟲和白粉虱;主要病害是白粉病和灰霉病等。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采用以“農(nóng)業(yè)、物理、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無害化治理原則。
雄花開花當天采摘,嫩瓜質(zhì)量達到350~450 g及時采摘,確保花和嫩瓜的質(zhì)量和食用品質(zhì),提高商品附加值。尤其是頭批瓜更應及時采收,有利于后續(xù)結(jié)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