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繼綱
摘 要: 練習是提高學生考試成績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教學中,教師只有根據教學內容、學情,合理選題、針對訓練,才能有效練習;只有在練習中滲透學法,培養(yǎng)學生能力,才是高效練習;只有以學生為本,為學生發(fā)展著想,才會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關鍵詞: 初中物理;高效練習;策略
在物理教學中,學生僅學習物理教材不做練習題,不可能考高分,只有通過練習熟練運用所學知識、熟悉解題方法、提高了能力,才能在考試中取得好的成績.練習題是教師的教學工具之一,教師經常給學生布置各種練習題,如課堂練習、課后作業(yè)題、單元復習題、期末復習題等,教師出啥題,學生就做啥題,學生被動地聽從教師的安排.如果教師將學生帶進“題海”盲目練習,練習的效果差、效率低,會浪費學生的時間和精力;如果練習不能提高學生的能力,只教給學生一些應試技巧、屠龍之技,教師就是兢兢業(yè)業(yè)地誤人子弟.那么,怎樣練習效果好、效率高?下面是本人對這一問題的一些想法.
1 扎扎實實,練出效果
1.1 目的明確,練習才不盲目
練習要有目的性.練習的主要目的有:一是為了鞏固所學知識,二是幫助學生理解,三是檢測反饋學習漏洞.根據練習目的不同,練習的方式、習題的選擇和達到的目標等也是不同的.對比分析如表1:
學習了導體和絕緣體的知識后,有這樣一類練習題.
例1? 下列物質中,通常情況下全是導體的一組是( )
A. 金屬、鹽水、石墨? B. 金屬、塑料、橡膠
C. 金屬、大地、玻璃? D. 大地、鹽水、陶瓷
若將此題作為考試題,可以檢測出學生是否記住了題中物質哪些屬于導體;若作為課堂練習,就難以達到復習鞏固知識的目的,應將此題改為:“通常情況下,屬于導體的物質有哪些?屬于絕緣體的物質有哪些?”讓學生列舉出所有常見的導體和絕緣體,復習掌握;教師通過解題過程觀察學生的解題思路、思維障礙等,若將計算題改為填空或選擇,就只能檢測學生會不會做,起不到發(fā)現問題、針對指導的作用.
練習還要有針對性.針對學生所學內容、思維障礙等,讓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回顧和應用知識,或是針對某種方法、解題思路等訓練學生反應能力.
例2? 關于物體的內能,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在相同物態(tài)下,同一物體溫度升高,它的內能會增加
B.物體內能增加,一定要從外界吸收熱量
C.溫度為0℃的物體沒有內能
D.溫度相等的1kg水和100g水內能相同
關于內能、熱量和溫度的問題涉及到的知識多,學生不易理解、也不易記住,做過很多題,還經常出錯,這是由于練習時缺乏針對性,盡管做了不少題,但是沒有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
先將所考查的知識進行梳理:
(1)物體的內能跟物體的質量有關,質量越大內能越大;只要有質量的物體都具有內能,物體有無內能與溫度高低無關,0℃的物體也具有內能.
(2)物體的內能大小跟物體的溫度有關,溫度越高,內能越大;但內能變化時溫度不一定變化,比如晶體熔化時,內能增大,溫度不變.
(3)物體的內能跟物體內分子運動的劇烈程度有關,分子運動越劇烈,內能越大;溫度越高物體的分子運動越劇烈.
(4)改變內能的方式有兩種:做功和熱傳遞.對物體做功時,物體內能增大;物體對外界做功時,內能減小.物體吸收熱量,內能增大;物體放出熱量,內能減小.這兩種方式對于改變物體的內能是等效的,也就是說物體內能減小時,可能是物體放出了熱量、也可能是對外做了功,或是即放出熱量又對外做功.
(5)熱量是是一個過程量,用“吸收”“放出”等修飾,不能用“有”“含有”“具有”“物體的”等詞修飾.
(6)熱傳遞的條件是存在溫度差,熱量總是從高溫物體傳遞給低溫物體,或從物體的高溫部分傳遞給低溫部分;熱傳遞過程中傳遞的是能量,不是溫度.
學生掌握這些知識后,就有了清晰地判斷依據,教師也能夠根據學生答題情況發(fā)現學生存在的問題.若是學生A選項判斷出現錯誤,就說明第(2)條沒有掌握,B選項判斷出現錯誤說明第(4)條沒有理解,以此類推,就能發(fā)現學生存在的問題,然后再進行針對性的講解和訓練,就能解決學生一錯再錯的問題.
在考試題中,經??疾閷W生易忘、易混、易錯的問題,練習時就要針對這些問題進行訓練.因此,教師一定要對所教內容要考查的知識、方法及思維障礙等做到心中有數,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及常出現的問題,教師針對練習的目的精心選擇和編制練習題,有的放矢,練習不盲目,才會有效果.
1.2 明察秋毫,指導才能有效
例3? 如圖1所示是物體A通過凸透鏡(透鏡未標出)成像的示意圖.當凸透鏡放在哪點時,才能產生圖中所成的像A′( )
A.a點? B.b點? ?C.c點? ?D.d點
錯誤思路:根據物體A通過凸透鏡成的像A′是倒立縮小的實像,判斷物體到透鏡的距離應該大于透鏡的二倍焦距.只有c點滿足要求,故選擇C選項.
試想若在c點的左側(或右側)再有一點e,同樣都滿足“物距大于二倍焦距”的要求,該選擇c點還是e點?在滿足“物距大于二倍焦距”要求的點上放置凸透鏡,所成的像都是A′嗎?
正確思路:這道題是需要畫圖作答的題目.根據通過透鏡光心的光線不發(fā)生偏折的知識,在物體A與像A′的對應點間連接一條直線,這條直線與主光軸的交點才是凸透鏡光心的位置,選擇C選項.
對于這道題,很多學生都是運用錯誤思路得出的正確答案,學生沒能真正理解題意,又不能發(fā)覺自己的思維漏洞,如果教師不能為學生講清題意或指出學生存在的問題,練習沒有效果.
教學過程中類似情況挺多,尤其是選擇題,一些學生碰巧蒙對了或是采用排除法得出了正確答案,而這些不會做的學生往往又不會主動問老師,被老師誤認為明白了.長此以往,這些學生學習就會越來越差.
教師批改作業(yè)時,學生做對了就打對號,做錯了才會指出和改正.有時候學生做對了,也不一定是真正明白了.因此,教師在批改作業(yè)或指導學生練習時,一定要關注學生是否真正會了,摒棄“做對就行”的思想,認真分析學生思維過程.學生真的理解了、明白了、會做了,才能達到練習的效果.
1.3 及時復習,記住才能學好
不同學生的記憶力是有差別的.做完題,有的學生一年后還會有印象,有的學生第二天就忘記了.學過的知識忘記了,就相當于沒學;以前做過的題忘記了,就相當于沒做過.練習題不是做一遍或聽一遍講解就能記住的,做過的練習題也需要復習.
(1)復習才易記住.教師布置的練習、作業(yè)題等要精選,不能過多,而且要求學生保留做過的練習題、作業(yè)題和考試卷,養(yǎng)成經常復習的習慣.比如課上做的題,下課前復習一遍,放學前復習一遍,下節(jié)物理課前再復習一遍等.根據艾賓浩斯記憶曲線可知在學后九小時內遺忘最快,復習的越早、次數越多,記憶的效果越好.
(2)練習就是復習.有的教師覺得學生做過的題沒有了新鮮感,就不斷地選擇學生沒做過的題進行練習.其實,在原來做過的題的基礎上,變換題的背景、條件、數值或問題等,重新再做或做原題,更具有針對性,更能檢測出學生的掌握情況,復習效果也會更好.隨意選擇新題、見題就做的練習方式,缺少針對性,知識碎片化,不易形成整體印象,往往起不到復習鞏固的作用.
(3)分散練習效果好.認知心理學研究發(fā)現:被試者如果采用分散練習(各次練習安排在不同時間),而不是集中練習(所有練習都擠在一次完成),那么他們能夠在較長時間里記住這些信息.學習過程的時間分配的越好,被試者在長時間過后記住的東西越多[1].
尤其是對于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識,可以采用分散練習的方法.比如分析物理計算題的方法——分析法,在力學計算時運用分析法解決不同的力學問題,到電學計算時,再利用分析法分析電學問題,主要是讓學生學會分析問題的方法,這樣分散式運用相同方法,就容易讓學生熟練掌握.
(4)方法好記憶牢.重復式的機械記憶容易忘,如果能將一些枯燥的數字、物理名詞等轉化為形象的畫面,就能發(fā)揮右腦記憶的功能,幫助學生記憶.比如:學習速度的單位時,很多學生容易混淆“m/s”和“km/h”的大小和換算關系,如果教師帶領學生有表情的大聲朗讀“m/s大,大3.6倍”夸張的表情、快樂的情景,會令所有學生瞬間記住,并且印象深刻.
2 授人以漁,提高效率
習題是永遠做不完的,一道題變換一下條件,就是另一道題.練習的過程不僅讓學生明白了、會做了,還應該是“授人以漁”的過程.通過練習教會學生學習、復習、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會學了”比“學會了”更重要.
2.1 追宗溯源,悟物窮理
練習不是完成作業(yè),完成了就行,練習也不能簡單重復,要通過練習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與方法.
例4? 根據圖2所示電路圖,用筆畫線代替導線,將圖3中電路連接完整.
例4中設置了一定的難度,在實物圖中變換了各元件在電路圖中的擺放位置,把電路圖中與燈泡并聯(lián)連接的電壓表,實物圖中與燈泡串聯(lián)擺放,把電路圖中與燈泡串聯(lián)連接的滑動變阻器,在實物圖中與燈泡并列放置在一起.如果學生根據電路圖連接實物圖問題時,只是簡單模仿、憑感覺連接,沒有理解電路圖與實物圖之間本質的聯(lián)系,就很難連接正確.
圖中需要連接兩條導線,一條是考查變阻器的連接方法,從電流表的負接線柱連到滑動變阻器的上端接線柱;另一條考查電壓表的連接,由于電壓表已經串接在電路中,很多學生不知道如何連接.按照電路圖連接實物時,應該與電路圖一一對應連接,電壓表的正接線柱已經接到燈泡的左端接線柱,電壓表負接線柱上的導線就應該連接到燈泡右端接線柱上;或是根據電路圖,燈泡的一端已經跟滑動電阻器相連,那么,燈泡的另一端就應該連接到電源負極.
雖然一題可以多變,但是“萬變不離其宗”,練習時要找出題目背后的“宗”,也就是讓學生透過題目表面現象,認識到題目背后的“理”,弄清問題的本質,就能起到“做一道題頂十道”的練習效果.
2.2 步步為營,越練越熟
學習歐姆定律時,學生遇到的習題較多.涉及串、并聯(lián)電路,電流、電壓和電阻之間的關系,歐姆定律等,規(guī)律多、變化多,題目繁雜.盲目做題,學生就會越做越亂.如果學生是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的練習,即使遇到復雜問題,也能深入淺出、迎刃而解.
例5? 如圖4所示,Rl=6Ω,通過Rl的電流為1A,干路電流為2.5A.求電源電壓和R2的阻值.
例6? 如圖5所示,電源壓為6V,Rl=6Ω,R2=4Ω,求電路中的電流和R2兩端的電壓.
例7? 如圖6所示電路中,電源電壓不變,已知R1=6Ω,R2=4Ω,當S1和S2都閉合時,電流表A1的示數為1A,電流表A的示數為2.5A,求:
(1)電阻R3的阻值和電源電壓;
(2)當S1和S2都斷開時,電流表和電壓表 ??的示數.
例5和例6分別是關于并聯(lián)和串聯(lián)電路的簡單計算,學生很容易解答.例7看起來比較復雜,但是按照題中條件,當S1和S2都閉合時是Rl和R3并聯(lián)的電路,同例5相似;當S1和S2都斷開時是Rl和R2串聯(lián)的電路,同例6相似.所以題7實際上就是前兩道簡單題目的組合.
復雜問題一般是由簡單題組成,將復雜問題分解成簡單問題,會解答簡單問題,也就能解答復雜問題.學生審題時要學會聯(lián)想做過的相似問題,運用原來的思路分析新問題,這樣與做過的題建立聯(lián)系,就能在原來學習的基礎上解決新問題.在教學中,教師要有計劃、有意識地通過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方法建立聯(lián)系,歸納總結解題思路,訓練學生分析、綜合和遷移的能力,學生就會越做越熟練.
2.3 深度練習,熟能生巧
學生做過幾遍的題,還不會做;已經會做的題變化一下條件,就不會做了.這都是因為學生還沒有練到熟練的程度.學習是一個“懂、會、熟、巧”的過程,首先學生能聽懂、看懂例題,其次會想、會做習題,然后熟悉、熟練基礎題,最后才能巧思、巧解難題.對于一些重點題型,就需要進行變式練習、深度練習,使學生達到“熟”的程度.
例8? 如圖7所示,用滑輪組提升重物.已知物重G=1200N,物體在10s被勻速提升的高度h=1m,拉力F=500N.(不計繩重與摩擦)求:
(1)對物體所做的有用功W有用;
(2)拉力所做的總功W總;
(3)滑輪組的機械效率η;
(4)物體上升的速度ν物;
(5)繩子自由端移動的速度ν繩;
(6)拉力F所做功的功率P;
(7)動滑輪的重力G動;
(8)若提升的物重增加到2700N時,繩子自由端的拉力F′和滑輪組的機械效率η′.
例9? 如圖7所示,已知物重G=1200N,物體上升的速度ν物=0.1m/s,拉力F=500N.
求:(1)拉力功率P;(2)滑輪組的機械效率η.
例10? 如圖7所示,已知拉力F=500N,拉力功率P=150W,滑輪組的機械效率η=80%.
求:(1)物重G;(2)動滑輪的重力G動;(3)物體上升的速度ν物.
例8將與滑輪組相關的計算問題整合到一道習題中,有利于學生認識各種問題間的聯(lián)系,形成對滑輪組計算題的整體印象;例9、例10是在例8的基礎上變換了條件和問法,多側面、多角度練習,能進一步挖掘試題深度,訓練學生的應變能力.
練習時,可以把同一類或相同解法的練習題放在一起,能夠拓展試題的廣度,避免學生盲人摸象,形成片面認識;通過拓展問題、變換條件或問法,有計劃的反復練習、定期檢測反饋,讓學生把這一類題練熟、練透徹,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便是真正的學會了.學生練習越多就越熟練,但是學生的時間和精力有限,不可能每道題都能練熟練透,這就需要教師能夠為學生精選重點題,讓學生重點練習,深度練習,達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3 以人為本,注重效益
3.1 記錄所得,保留所學痕跡
學生最不容易理解的問題,也最容易遺忘;現在躲不開的陷阱,將來還會掉進去;當時會做的題,過一段時間可能就不會做了.要避免出現這些情況,就應該教會學生記錄“所學所得”.“所學所得”是指學生做題時發(fā)現的還沒有掌握的知識、歸納的解題思路、提煉的解題方法及得到的啟發(fā)和感悟等,錯題中的思維障礙、錯誤原因等.學生將這些“所學所得”簡單記錄在題目旁邊,及時復習,就能避免遺忘、再次出錯.
記錄“所學所得”一要簡潔、易記,寥寥幾字把題的考查意圖、解題方法等記錄下來;二要醒目,盡可能用紅色或其他顏色的筆記錄在題目的旁邊;三要根據學生自己的情況,把自己不會、不熟悉的知識或思維障礙等記錄下來,已經熟練的知識、方法等就不用再記錄.
例11? 將一個底面積為0.01m2、重5N的物體放在1m2的水平桌面上,物體對桌面的壓強是多大?
這道題的命題意圖是考查學生是否理解壓強公式中的“受力面積”問題.如果學生選擇1m2計算,說明學生不理解.記錄“S為受力面積,不是接觸面積”.
有時,做一道練習題可能有幾條需要記錄的內容,也就是“一題多得”;有時,幾道題都是從不同角度考查同一知識、方法、思維障礙等問題,把這些題放在一起比較、梳理出一類問題的解題思路,這是“多題一得”;錯題整理時,保留原來的錯誤答案,用不同顏色的筆直接在原題上改正,并分析、記錄錯誤原因,能夠“吃一塹長一智”.
做一道題,聽一節(jié)課,學一單元,都會有所得,將這些所得及時記錄在所學教材上或習題旁邊,復習時這些不熟悉的、不易掌握的內容就能一目了然.雖然在學習、練習時記錄“所學所得”要費些時間,影響學習和練習的速度,但是“磨刀不誤砍柴工”,學生經常記錄“所學所得”能夠反思自己的學習方法、發(fā)現學習漏洞、歸納解題思路、總結學習經驗,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所學所得”不只是要記錄,更要記住.讓學生保留做過的習題、試卷等,復習時重點復習記錄的“所學所得”,內容少,效率高.所以記錄復習“所學所得”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方法,對于學生以后學習物理或其他學科都會有好處.
3.2? 形成習慣,培養(yǎng)能力
心理學認為“學習是個體在一定情況下,由于反復的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比較持久變化”.練習也要通過反復的訓練,使學生的某些行為或行為潛能發(fā)生的持久改變.改變學生的不規(guī)范行為和習慣,習得良好的行為習慣.比如審題、解題規(guī)范、馬虎等,英國心理學家漢弗萊認為“人們的大部分行為行都是在習慣下進行的,這些習慣都是我們習得的”[2].考試前再提醒學生“認真答題,別馬虎!”恐怕不會有效果,這需要平時的大量訓練,才能改掉馬虎習慣;教師還要有意識地鍛煉和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如計算能力、分析綜合能力、縝密的思維能力等.做前面的題3時,暴露出一些學生做題“想當然”的思維習慣和不求甚解的學習態(tài)度,如果教師能及時發(fā)現并加以糾正,培養(yǎng)學生求真的科學精神,學生會受益終生.
總之,練習是提高學生考試成績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練習時,教師只有根據內容、學情,合理選題、針對訓練,才能有效練習,為學生減負;只有在練習中滲透學法,培養(yǎng)學生能力,才是高效練習,學生越學越輕松;只有以學生為本,為學生發(fā)展著想,才能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實現教學價值.
參考文獻:
[1](美)斯騰伯格著,楊炳鈞,陳燕,鄒枝玲譯.認知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6.
[2]郭本禹,王國芳等譯.人類心靈的故事[M].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