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開麗
摘要:學生與老師之間,總會有些許小故事?!睹麕熥钣行У募钪腔邸芬粫械陌咐?,給人啟發(fā)。教育的本質是培養(yǎng)人,塑造人,發(fā)展人。教育隨筆,記錄師生之間的小故事。
關鍵詞:教育隨筆;案例;反思
列寧說:“年輕人犯錯誤,上帝也會原諒的?!痹趯W生心目中,只有那些能為他們遮風擋雨的老師;愛生如子的老師;善解人意的老師;才是孩子們心中最好的老師。
當學生犯了一些不經意的錯時,當學生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時,當學生因犯錯誤而正面臨尷尬時,我們就絕不能大動肝火地進行批評,也不能冷眼相看,而要用滿腔的熱情去幫助他們,讓他們順利地渡過這個尷尬的場面,用誠摯的愛去感化學生善感脆弱的心靈,還他們一片明朗的天空。
案例回顧:
一次,我要為一個會議布置會議場地,需要搬動學校會議室的桌椅。于是,對我們班的孩子說:“老師要布置一個場地,需要幾個男孩子出點力氣。吃過午飯后,我在會議室外面等著哦?!?/p>
當我在約定時間來的會議室外,一會兒就來了好幾個孩子。沒有事先點名安排,這幾個孩子都是自愿參加的。他們的學習成績在班上不怎么樣,但是卻很積極主動的來幫助我,讓我有點感動。
新裝修好的大會議室,孩子們第一次進去,有些興奮。我告訴孩子們:你們可以先到教室里你喜歡的位置去走一走,看一看。孩子們有的在室內跑了一圈;有的不好意思亂跑,站在一邊;更多的孩子高興地站到了主席臺上,像領導一樣,站在主席臺的中間,望著下面。
待孩子們熟悉了環(huán)境,我把他們召集起來,在黑板上畫出了我需要擺放的桌子數量和圖案,然后將孩子們分成幾個組,開始行動。
在孩子們搬開主席臺的桌子以后,無意間觸碰到了地面的插板,插板彈了出來。孩子們感覺很新鮮,為了讓后來看的同學看到就再踩一次,插板縮了回去,地面變平了。
俊熙被吸引了,也跑過來,并在地面插板長又去踩了幾腳試試。不想,插板的一個小部件掉了,插板不能再復原合上了。孩子們大聲地說:“老師,俊熙把插板弄壞了,他就知道跑來跑去的,不認真幫著做事,還把東西弄壞了,都怪他,不要讓他來這里了嘛?!笨∥踝叩搅艘贿?,嘴里說著:“哪里嘛,不是我弄壞的。”
是不是就讓他回去呢?看著他一臉的無所適從,我把俊熙叫到身邊?!翱∥?,這個地面插板是你弄壞的,對嗎?”
“不是,不是我,我也不曉得怎么就壞了。是他們,是那個······”
看著他也不知道該說哪個。我握著他那有點發(fā)抖的手說:“老師看見你在插板上踩了幾下,你說是嗎?”
“是的?!?/p>
“踩了幾下以后,那個插板就沒有能夠復原回去了,是嗎?”
“是的?!笨∥跽f話的聲音愈發(fā)地小了并低下了頭。
我拍著他的肩,我說:“俊熙,你是想來幫老師的忙,對吧?!?/p>
“嗯”俊熙點點頭
“可你剛才,在里面跑來跑去,也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還把東西弄壞了,你是想繼續(xù)在這里,還是想回教室里去呢?”我問道。
“老師,我想留下來幫忙。”
“好吧,你就負責把多余的桌子搬到此間屋子后面放整齊,好嗎?”
“嗯,可以。”于是,俊熙就搬起前面幾排多余的桌子,放到會議室的最后面,擺放的特別認真、仔細。
大約半個小時,我們終于大功告成,會議室布置成了預計的樣子。孩子們欣賞著自己布置出來的成果,也很高興。
意見討論:
我和負責后勤的楊老師講起我們班俊熙在幫我布置會議室時弄壞了地面插座,詢問該如何賠償的事。楊老師說,俊熙那個孩子我也教過,是有點皮,如果是他有意弄壞的,應該讓他賠償,以后可以讓聽話一點的學生去幫忙。
我給楊老師建議說,如果要賠償,就由我來承擔,因為從插板壞了到我調查以及他的改正情況來看,他并不是故意的損壞,而且從他后來的搬桌椅的過程中,能看得出他已經從內心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為了保護孩子稚小的心靈,給孩子一個改過的機會,應該免于賠償。
我想,明天中午還是原班人馬,請那幾個孩子去把會議室桌子搬回原來的位置。
果然,在第二天,孩子們去講會議室桌子搬回原處時,俊熙就更清楚自己的負責了,他掃地時能一排一排的往下掃,掃得比較慢也比較仔細。
事后,我用小禮物感謝了孩子們的幫助,并對我們的活動進行了總結。希望以后能在分工合作、明確責任、注意安全等方面做得更好。
教育反思:
一、當孩子做了錯事,不愿意承認時,用錄像機的方式描述事情發(fā)生的過程?!拔铱匆娔悴攘藥紫拢孛嫔系牟灏鍓牧?,不能關合了。”而不是指責孩子或給孩子標簽“你就是個調皮的孩子,破壞王,就只會做錯事?!?/p>
二、和孩子交流時,肢體語言很重要。特別是孩子做錯事、受到驚嚇時,被溫暖的手握著,溫和而堅定的眼神看著,都能給孩子力量的支撐。
三、作為老師,在組織學生進入會議室布置桌椅時,我沒有事先告訴孩子們:這里面有哪些東西時易損壞的,你們在搬動時要輕拿輕放,同時注意保護自己的安全,不去觸碰插座開關等。
方法借鑒: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么聽孩子才肯說》一書中介紹了代替懲罰的七個技巧:1、請孩子幫忙;2、明確表達強烈不同意的立場(但不攻擊孩子的人格);3、表明你的期望;4、提供選擇;5、告訴孩子怎樣彌補自己的失誤;6、采取行動;7、讓孩子體驗錯誤行為的自然后果。
蘇霍姆利斯基曾說過:“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每次接觸,歸根到底是為激勵對方的內心體驗?!笔聦嵣希瑢W生的錯誤本身是一種鮮活的教育。如果老師能對發(fā)生在學生身邊的突發(fā)時間及時作一些文章,往往能使“錯誤”成為教育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參考文獻:
【1】張利主編《沒有不上進的學生:名師最有效的激勵智慧》,九州出版社,2006.1
【2】張維軍責任編輯《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么聽孩子才肯說》,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