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素琴
一
整理著張岱年先生的書稿,腦際總揮不掉張公及其寓所的一切:
隆冬的一天,我和同事小李敲開了北大教授張岱年先生的家門,為出版《張岱年全集》與作者面議。一位垂垂老者顫顫巍巍地引我們進了客廳,他面龐清癯,和藹慈祥,眼睛里閃著睿智的目光,雪白的髭須格外醒目。先生上穿一件舊藍制服,下穿一條黑棉褲,腳上一雙中式棉鞋。鞋底和地板間響著緩慢的嚓嚓聲。他在口袋里摸索了一陣兒,掏出助聽器戴上。這就是享譽海內外的著名學者張岱年先生嗎?我開始觀察他的房間,客廳兼書房,十來平米的屋子書籍占據了一大半。書架內書架外,椅子上柜子上,都被一摞摞的書侵占,它們重重疊疊,無可奈何地擠壓在一起。本不夠大的書桌上,也都摞滿了各種書冊、信函,只剩下了一小片鋪稿紙架胳膊的地方。一張三人座的長沙發(fā)南北橫貫,沙發(fā)前一張小圓桌,占據了客廳中間的最大空間。我們兩個依次側身擠過,若再多一個人,便沒了轉身的地方。中廳與門廳同樣逼仄、緊迫,給人一種壓抑,一種無奈。我的心中不免有些酸楚,這就是我國一代宗師的寓所!
望著壁壘在老人周遭的垛垛書墻及屋內的一切一切……此情此景,只要你看過一眼便會永刻心間?!拔伨印币辉~忽然閃過了腦際,用它來形容大概不為過。可是主人卻很泰然?!拔母铩苯Y束后他的精神得到了極大解放,由此開始了已中斷二十余年的神圣事業(yè)。年屆古稀的他一回到自己神往的天地便癡心不移,“坐集千人之智”,冥想深思,暢游在宇宙人生的海洋里,探天地萬物之本原,索人生理想之歸趨,縝密精思的文字如湍流般從這里源源流出??梢哉f,這一段正是他創(chuàng)作的高峰期。我們發(fā)現,在370余萬字的書稿中有200余萬字是在這里寫就的。這里是一方凈土,這里是一隅圣地。雖未有“廣廈千萬間”,但當代寒士張公已“俱歡顏”了。他有著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悠見南山”的心境,故能“風雨不動安如山”。
把這些發(fā)表在各種報刊的文章,曾出版過的大小專著,以及尚未發(fā)表的文字編輯為全集,還需進行諸如復印、抄寫、剪貼、排序等等技術性的工作,這對于一個87歲高齡的老人來說,不啻一種苦役。我們提議請他的學生來協(xié)助,他說,他們都很忙。這時我的心顫栗了,難道我們不能為老人做點什么?于是當即提出:“如果您信得過,這些事由我們來做,好嗎?”老人頓時如釋重負,高興地說:“你們能幫忙,那太好了。”商議了編排原則和工作步驟,然后分頭去做。
我和小李以最快的速度做完了這一切。目錄經作者審閱、調整后,《張岱年全集》進入了編輯過程。
二
我一次又一次按響張老家的門鈴,為全集中的引文,特別是就不同版本的引文中字詞的使用要作者定奪。
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說過:“我們寫文章的人都知道,有時候引文不一定查原書,靠腦子里面記的,結果呢,里邊就有問題……這個不奇怪?!蔽覈弦淮鷮W者古文功底十分厚實,四書五經等等文章都能倒背如流,著文引用時靠腦子里面記的順手寫下,所以,有的字、詞難免有誤。張老的書稿也不例外。無論是文獻的整理,還是問題的解析、考據,作者引經據典,廣征博采,出自各種典籍的引文比比皆是。這為我們的編輯工作增加了難度,但也為我們提供了學習的機會。我翻書櫥倒書柜,將束之高閣的《諸子集成》《史記》《漢書》《國語》等藏書置于案首,又借來《張子正蒙注》《讀通鑒論》《讀四書大全說》《二程集》《張載集》等六七十種厚薄不同的書放在書桌周圍。這些平日塵封在柜的圖書現在成了案頭必備。一會兒翻這本,一會兒查那本。翻閱著這些久違了的繁體、豎排版典籍,心中有種異樣的滋味,只埋怨自己讀書太少,學問太淺。由此而生出一種感激之情,感激作者給了我一個見識千古哲人的機會,雖為浮光掠影,但畢竟一瞥廬山真面目。如果再順手查到了一處引文所在,心中猶如一塊石頭落地,喜悅之情溢于言表。當然也時有懊喪,在一百多頁的范圍內尋覓一句話的所在,真如大海撈針,正著查,倒著看,折騰了幾個過兒都找不見。這時便心浮氣躁。事實證明,心越急躁越查不到。于是又懷疑作者是否注錯了出處,一氣之下改做他事。待心情平靜后再度細讀,沒讀完兩頁,眼睛突然一亮,哎喲喲,好乖乖,眾里尋你千百度,原來你就躲在這里呀!真是如獲至寶。
品味著歷代先賢圣哲的段段精彩妙論,內心豁然開朗,又覺相見恨晚。這時真是特別特別感謝著者張岱年先生,是他的書稿引我來到了一片新天地,他的見解和思想使我受益良多?!皩F代唯物論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精粹思想結合起來,在方法上注重分析,在內容上則致力于綜合?!边@是他推崇唯物論,闡揚辯證法的原則。他的研究成果給我們啟開了一扇智慧之門,使我看到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看到了閃爍著真知灼見和思想光芒的哲理世界,核對過引文,再讀過與之銜接的上下文段落,體味文章的含義,深為著者的豐厚學養(yǎng)所嘆服。先生學富五車,見解獨到,運筆所至,縱橫捭闔,游刃有余。老人特別推崇《周易大傳》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他將此喻為中國文化之精神,中華民族之精神。其實,這何嘗不是他立身之精神!他也十分贊賞與之對應的另一句話:“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奔匆胁┐蟮男貞?,只有在這種精神的熏陶下,才能夠寬容待人,兼容并包,這又何嘗不是他的人格所在!
三
學生時代的張岱年就對哲學產生了濃厚興趣。初二開始讀《老子》《哲學概論》。高一時寫了篇《評韓》的作文,受到老師的贊揚。由此他開始步入哲學的殿堂。通過自學,發(fā)表了多篇學術論文。他學習了西方哲學與恩格斯、列寧的著作,通過比較,完全接受了辯證唯物論的基本觀點,并認為辯證唯物論是最有價值的哲學。他的文章引起了哲學界前輩熊十力、金岳霖、馮友蘭等人的注意。熊十力專門約他面晤。金岳霖評價他寫的《問題》一文分析很細,指出:“分析這條路子是哲學的一條可行的路子?!?933年他大學畢業(yè)后被聘為清華大學哲學系助教。課堂上,他給學生詳細講述了辯證唯物論,稱之為“當代最偉大的哲學”。所以,他一直被我國學術界公認為“我們國家少數的比較早的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哲學結合起來的人”。他一面教書一面研究,撰寫了一系列表明個人哲學觀點的文章?!墩撏饨绲拇嬖凇窂睦碚撋献C明外在世界的客觀存在,反駁主觀唯心論。此文發(fā)表時,編者特加按語,指出此篇“析事論理,精闊絕倫。切望平津讀者不可因敵迫城下,心神不寧”。同時指出,“有作出這等文字的青年的民族并不是容易滅亡的”。由此可見,在日寇侵華的烽煙中,他的論文在學術界所產生的作用。30年代中期,他又寫了《哲學上一個可能的綜合》,大膽提出,“今后哲學之一個新路,當是將唯物、理想、解析綜合于一”。一方面在方法上將唯物辯證法與形式邏輯的分析方法綜合起來;另一方面是將現代唯物論哲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結合起來。之后他又寫了有關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論文,提出了“綜合創(chuàng)新”的思想。這些文章都從不同方面闡明了他的哲學觀點。
1935年至1936年,他以兩年之力完成了50多萬字的卓有創(chuàng)見的傳世之作《中國哲學大綱》。此書力圖展示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理論體系,對于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概念、范疇、問題、爭論做出了比較全面的闡述,是我國第一部以邏輯分析和辯證方法撰寫的中國哲學范疇史。
上世紀40年代,張岱年先生又陸續(xù)撰寫了代表其哲學思想體系、獨抒己見的《哲學思維論》《知實論》《事理論》《品德論》《天人簡論》,統(tǒng)稱為《天人五論》。上世紀50年代初,張岱年先生被提為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1952年轉入北大哲學系。1954年他撰寫了《王船山的世界觀》,1955年撰寫了《張橫渠的哲學》。對張載和王夫之的思想研究,構成了他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之一。正在他年富力強、精力旺盛之際,不幸罹遭厄運,之后便是殘酷而漫長的十年“文革”,致使思想活躍的張岱年先生整整二十年沒有提筆。這不僅對張岱年先生本人,更是對中國哲學界一個無法彌補的巨大損失。
回首他的學術研究歷程,我們深為他的好學深思、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所感動。他十分喜愛張橫渠的《詠芭蕉》詩句:
芭蕉心盡展新枝,
新卷新心暗已隨。
愿學新心養(yǎng)新德,
旋隨新葉起新知。
此詩之妙在于一個“新”字:新枝、新卷、新心、新德、新葉、新知,四行二十八個字,“新”字就七處之多。詩言志,由此不難看出“接著”張載、王夫之唯物論思想往下講的張岱年先生的寓意。
編輯:耿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