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瀾
一、文化最重要的,是通過它表達的感情。
或許,許多人看到綜藝節(jié)目中,萌娃們一板一眼的向父親跪拜行禮時,漸漸紅了眼眶。在爾后涌起的輿論背后,是人們經由傳統(tǒng)文化,對于自身的所思所感。
誠然,儀式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是極為重要的。但它的重要之處,少有人能說出個所以然來。在弘揚與傳承的過程中,只拘泥于表象而忘卻了本質。
這是極為可怕的。韓國將中秋節(jié)申遺一事,恰恰擺出了證明。正因為我們不理解,才有了沉浸于節(jié)假日的歡樂,最終造成鬧劇。
著眼于本質,身為晚輩的我們,應先有所回應。面對當今的長輩,我們到底懷有一種怎樣的心情?似乎把他們的陪伴照顧看為一種理所當然,千年傳頌的敬與愛,似乎只余下標志著來過的暗香?!豆?波特》書中,哈利的表哥達力,在幼時竟有踢打母親,無理取鬧的行為,這何不是對社會現(xiàn)象的一種縮影?
著眼于本質,不僅僅是晚輩的敬愛之情,能立竿見影的。長輩的優(yōu)秀品格,也是禮始于情的一大動力。試想,以跪拜禮來表達對一位無恥的長輩的情感,實所牽強。倚老買老,借助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而讓晚輩們身負道德的枷鎖,如何讓人萌發(fā)對他們的敬意?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之上的。
著眼于本質,應也是政府對公民的正確引導。傳統(tǒng)文化先之本心,也是領導者的相關政策的漏洞的反應。并不是只有政策的優(yōu)越之處影響著我們,其糟粕很有可能也在無限的放大,要立足于實際,加強與國民的交流與溝通。當我們都擁有著那一份純至的感情,文化的傳承反而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中國在歷史長河中的幾千年,沉淀了許多華美的詞藻。這些詞藻,是國人們的一種情懷的縮影,它們有許多種形式,而我們卻只看到了它們富于變化的形式。
我們是國家的齒輪,若未在那一拜一起間感受到由心而發(fā)的一股力量,那幾千年的沉淀終將成為長河中一顆微不足道的沙礫。
二、補習班的英語提到一個詞“表面朋友”。
我們與大多數(shù)人,都是建立著這一種關系,人們覺得友誼隨著成長越來越利益化,其實就是這一觀念覺醒的過程。孩提時的“非黑即白”,若仍延續(xù)到長大,便會覺得舉步維艱。
有一個圈子,是必要的。因為,你會發(fā)現(xiàn),你越來越需要人脈,就好比辦社團節(jié)專場,要湊夠節(jié)目數(shù),你會需要相應的人才,要了解哪些人具有相應的才干,那些人適合干什么,否則,最終僅會成為一個只會“無痛呻吟”的人。
同時,也會需要心靈寄托的港灣。總有一些人,難過時,他們向你提供肩膀,不會在困境中輕易將你拋下,僅與他們靜坐在一起,就有一種心靈充盈的感覺,相處是純粹的、簡單的,不需要用套路來套話或達成某種目的。也會有爭吵、有分歧,但當一時的波動,過后,還是忍不住小心翼翼的靠近。
因為放棄很難,特別是對于那些早已深入骨髓的東西。所以,當別離時總會牽掛,相聚時也會惆悵。有時候眼前的彌足珍貴,經年后重逢,可能只是內斂的微笑,少了些曾經的“肆無忌憚”。和小學一個愛好相同的朋友,每次相見,感覺都會不同,不僅僅在于我們的成長,還有一些相處時的迷茫。因為圈子不同,接觸的東西不同,真正能夠讓我們興奮起來的,往往在回憶中的人和事。
為什么我們往往會羨慕青梅竹馬。因為他們真正了解彼此,真正的走入了他的心。為什么知己難逢?因為很難遇到一個志趣相投的人。正如當下的婚姻一般,一些女性,更傾向于打造一個“好男人”,而非逢上一個“好男人”。在一些深刻的友誼當中,最初與現(xiàn)今的自己有時是不同的,我們會為了對方改變自己,從而難以分離,或許這種不段的改變,正造成就了現(xiàn)在的我們,它也是成長的一部分。
友誼是什么?是成長的一部分而已。
三、收銀臺后的老板,只顧著把玩手機,而無視于我。
初次發(fā)生時,不以為然,轉眼間忘了。但是后來卻發(fā)現(xiàn),那不是偶然。
如是之況,也發(fā)生在以前學校的保安身上,雖然只是所謂“小小”的忽視,但透過他們的目光,看到了“尊重”二字。我是一個“斤斤計較”的人,媽媽曾說。但我在斤斤計較著的是成年人對我們不信任、不尊重。
借口總是千篇一律的,你是“小孩子”。這句話成了理所應當。我們在探索著這大千世界,一些不經意的舉動,會將我們塑造成不一樣的人,成人世界的冷漠與游離,也將是我們的影子。如此循環(huán),似乎沒有盡頭。
自文革后,滿目瘡痍的中國社會,一直試圖構建所謂的信任。但自小培育而成的猜疑的“天性”,是難以更改的。就像尷尬的我們,進也不是,退也不是。
大體上做得好是一回事,細節(jié)處理得好又是一回事,精美的畫作,即使再栩栩如生,少了那畫龍點晴的一筆,終是談不上大成之作。精神的建設已經開展,但在大局下隱隱涌動的暗流,將使建設永遠是建設。
在嘴上喊著口號的同時,應該在腦子里也喊著口號。有效的心理暗示,會讓人們漸漸付諸行動,體會到信任的價值所在。更進一步,就會小心著,不做背信棄義之事,信任的橋梁如是也漸漸建立起來。
僅有口號是無用的,要體現(xiàn)于行動中,勇敢的踏出第一步,不顧慮。即使結果是不美好的,但一枚信任的種子,或許已在他人心中生根發(fā)芽。世界的本質不壞,你終會遇見得信賴之人。
所以,何樂不為呢?我們或許就是那畫龍點睛之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