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民政 唐秀樺 黃報應
摘要 那淮1號是從廣西地方品種那樓淮山中篩選出優(yōu)良變異單株,經系統(tǒng)法選育而成的高淀粉加工型淮山新品種。該品種淀粉含量高,肉質潔白細膩、切口不易變褐,有特殊的粉、香口感,適應性廣,適合食用及藥材加工,應用前景廣闊。本文介紹了那淮1號的選育過程、產量表現,總結了其特征特性及栽培技術,以期為該品種的推廣應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 淮山;新品種;那淮1號;選育經過;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632.1.03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9-0099-02
Abstract Nahuai 1 is a new processing Chinese yam variety with high starch content,which was systematically bred from an excellent variation strain of Guangxi local variety Nalou Chinese yam. The variet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high starch content,white and delicate succulent,hard to brown in incision,special powder incense taste,with a wide adaptation to the environment,and is very suitable for eating and herbal processing. Therefore,Nahuai 1 has a wide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the future. In this paper,the breeding process,yield performance,characteristics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Nahuai 1 were introduced,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its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Chinese yam;new variety;Nahui 1;breeding process;cultivation technique
淮山(Dioscorea opposita Thunb),又稱山藥、淮山藥,為薯芋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質藤本植物,營養(yǎng)豐富,菜藥兼用,具有調節(jié)免疫、抗氧化、抗衰老、降血糖等功效,經常食用能夠補脾養(yǎng)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延年益壽[1-6]。
廣西是我國淮山種植的五大主產區(qū)之一,年種植面積約4萬hm2,主要分布在桂林、桂平、邕寧、崇左、武鳴、賀州等地,種植的品種主要有黑鬼薯、桂淮2號、桂淮5號、桂淮7號以及紫玉淮山等,多為菜用品種。
廣西淮山主要的加工產品為干片,僅桂平市就有大小不同的加工企業(yè)和作坊多達100家以上,年產淮山干片逾5 000 t。由于目前推廣應用的菜用品種淀粉含量低、含水量高,導致加工成品率較低。此外,多數淮山品種采收期為11月至翌年2月,無法周年種植供應,受原料供應限制,淮山每年的加工期一般集中在11月至翌年2月,加工時間4個月左右,其余時間均處于停工狀態(tài),人員及設備利用率低。鑒于此,筆者根據高產優(yōu)質、高淀粉含量、藥食兼用、適應性廣等育種目標,選育淮山新品種那淮1號,以滿足廣西淮山產業(yè)發(fā)展需求。
那淮1號近年來主要推廣應用區(qū)域為南寧市邕寧區(qū),以那樓鎮(zhèn)為中心,輻射東部的南陽鎮(zhèn)、中和鄉(xiāng),南部的鎮(zhèn)龍鄉(xiāng),西部的新江鎮(zhèn)以及北部蒲廟鎮(zhèn)、劉圩鎮(zhèn)等,年種植面積約3 333.33 hm2。此外,還在廣西區(qū)內的上思縣、陸川縣、龍州縣、柳州市、武鳴區(qū)以及區(qū)外的廣東、云南、福建等地進行輻射示范推廣。
那淮1號品質優(yōu)良,淀粉含量高,藥食兼用,耐寒性強,適應性廣,建議在我國華南、西南地區(qū)推廣種植。
1 品種來源及選育過程
2007年從廣西地方品種那樓淮山中篩選出優(yōu)良變異單株,隨后利用組培技術結合傳統(tǒng)提純復壯技術進行擴繁,獲得優(yōu)良株系。
2008—2009年,分別在邕寧區(qū)那樓鎮(zhèn)和武鳴里建開展品比試驗;2010—2011年,將篩選出的優(yōu)良品系在青秀區(qū)南陽鎮(zhèn)、河池市、大新縣進行品比試驗及多點種植,以鑒定其抗逆性和適應性;2012—2015年,在武鳴縣、上思縣、陸川縣、龍州縣進行不同生態(tài)區(qū)域適應性試驗和生產試驗;2015年12月通過廣西品種審定委員會田間查定,2016年8月通過審定(審定編號:桂審薯2016019號)。
2 產量表現
2.1 品比試驗
2008年,在南寧市邕寧區(qū)那樓鎮(zhèn)開展品比試驗,以當地農家種那樓淮山為對照(CK),5個參試品種均為廣西主栽的地方品種,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3次重復,小區(qū)面積80 m2,采用淺生栽培技術種植[7-8]。
由表1可以看出,那淮1號產量和淀粉含量均為最高,較農家種那樓淮山(CK)增產7.46%,淀粉含量較農家種那樓淮山(CK)增加4.30個百分點。
2.2 生產示范
2010年,在青秀區(qū)南陽鎮(zhèn)、河池市、大新縣進行生產性試驗,平均產量分別為34 932.0、25 687.5、29 673.0 kg/hm2;2011年繼續(xù)在青秀區(qū)南陽鎮(zhèn)、河池市、大新縣進行生產性試驗,平均產量分別為37 443.0、28 206.0、31 777.5 kg/hm2;2012年在廣西農業(yè)科學院武鳴里建科研試驗基地種植,產量為27 397.5 kg/hm2;2013年在邕寧區(qū)那樓鎮(zhèn)壇侗村進行種植試驗,平均產量為 35 532 kg/hm2。
2.3 反季節(jié)種植試驗
那淮1號正常的播種季節(jié)是3—6月,采收時間是12月至翌年4月。為了探索那淮1號周年生產潛力,筆者于2013—2014年在南寧市邕寧區(qū)那樓鎮(zhèn)開展反季節(jié)種植試驗,分別于2013年1月上旬、3月上旬、5月上旬、7月上旬、9月上旬、11月上旬播種,采用淺生栽培技術種植,隨機區(qū)組設計,3次重復,小區(qū)面積30 m2。
試驗結果表明,那淮1號可周年種植,平均產量在24 638.25~37 255.20 kg/hm2之間。其中,1月上旬播種,那淮1號產量最低,為24 638.25 kg/hm2;5月上旬播種,那淮1號產量最高,為37 255.20 kg/hm2(表2)。
3 品種特征特性
那淮1號為一年生或多年生纏繞性藤本。莖右旋,圓棱形,主莖長4~6 m,幼苗時期主莖為紫紅色;成株期主莖顏色分化,莖基部顏色較深、帶紫色、有小刺,中部綠色,上部嫩莖淺綠色。葉片革質,多為長三角形至心形,邊緣全緣,葉色深綠,葉表光滑,有光澤;葉脈網狀,大脈數7條,從葉背看呈紫紅色,中間葉脈顏色最深,兩側漸淺;葉柄基部為紫紅色;莖基部葉互生,中部、上部及分枝多為對生。葉腋著生有零余子,形狀不一,卵圓形至棒形均有,個頭大小不等,長的可達15 cm以上,重的可達30 g以上,表面棕褐色,粗糙有龜痕。薯條呈長圓柱形,成熟時長70~100 cm,較長的可達120 cm以上;外表皮淺灰褐色,但其顏色隨種植地塊泥土顏色不同略有變化,內表皮白色帶暗紅斑點;薯塊根毛較多;薯塊斷面白色,肉質潔白細膩。
那淮1號為中晚熟高淀粉加工品種,具有淀粉含量高,肉質潔白細膩、切口不易變褐,有特殊的粉、香口感等突出特點,適合食用及藥材加工。生育期220~250 d,成熟時鮮薯淀粉含量22%~26%、水分含量65%、蛋白質含量6.0%、氨基酸總量4.25 mg/100 g、總皂甙0.80%。經2010—2017年多點觀察,那淮1號炭疽病和葉斑病田間發(fā)病率較低;偶有斜紋夜蛾和葉蜂啃食葉片,但影響甚微。
那淮1號有較強的耐寒性,在桂東南地區(qū)可越冬栽培,在南寧市邕寧區(qū)以南可周年種植。
4 栽培技術
4.1 選地整地
選擇前作為非薯類作物、排灌方便、土質疏松、肥力中上等的壤土或砂壤土種植。種植前深耕犁曬、平整。采用淺生定向栽培方式種植的,按行距1.6~1.7 m、株距40 cm起畦;采用深挖溝方式種植的,按行距1.2 m、株距40 cm起畦開溝。
4.2 種子選擇及處理
使用無病斑、無蟲害的零余子或薯塊(含薯頭)作種子或種塊。將薯條切成長5 cm、重約100 g的種段,用石灰蘸黏切面殺菌;零余子消毒后可直接作種子?;瓷椒N子發(fā)芽時間個體存在較大差異,需催芽后播種,使出苗一致,便于管理。
4.3 重施有機肥,適時播種
基肥以農家肥為主,一般施農家肥22.5 t/hm2、復合肥750 kg/hm2,撒施于種植溝內并與土壤拌勻。種植時間為3月下旬至5月中旬。
4.4 田間管理
苗期保持土壤濕潤,以促進淮山生長;生長前期視植株生長狀況開展相應的肥水管理,長勢弱時可追施尿素150~300 kg/hm2,促進莖蔓生長;生長盛期可追施復合肥300~450 kg/hm2;塊莖膨大期需重施攻薯肥,施復合肥300 kg/hm2、硫酸鉀450 kg/hm2,該時期要保持土壤濕潤、疏松,以利于薯塊伸長、膨大。
4.5 病蟲害防治
淮山主要病害有葉斑病、炭疽病,主要蟲害有斜紋夜蛾、葉蜂等。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一般實行3年以上輪作,選用健康種薯,培育壯苗,提高抗逆性;夏季深溝高畦,嚴防積水;及時清理病株,避免病害交叉感染;炭疽病可用32.5%阿米妙收1 000倍液、25%溴菌·多菌靈800倍液噴霧防治;葉斑病可用50% 丙環(huán)唑2 000倍液或45%咪鮮胺1 000倍液噴霧防治;斜紋夜蛾和葉蜂可用1.8%阿維菌素乳油1 500倍液、1%甲維鹽2 000倍液、15%菜蟲凈乳油1 500倍液交替噴霧防治,以免害蟲產生抗藥性。
4.6 適時收獲
那淮1號收獲期一般為12月下旬至翌年3月。待地上莖葉變黃、薯條膨大充實時,即可采收,采收應選擇晴朗天氣進行,方便操作。采收時應輕拿輕放,避免機械損傷。
5 參考文獻
[1] 蔡金輝,嚴漸,黃曉輝,等.山藥品種資源的分類研究[J].江西農業(yè)大學學報,1999(1):53-57.
[2] 宋君柳.山藥品種資源及化學成分研究進展[J].長江蔬菜,2009(6):1-5.
[3] 陳佳希,李多偉.山藥的功能及有效成分研究進展[J].西北藥學雜志,2010,25(5):398-400.
[4] 陳桂星,于東,施海敏,等.山藥加工方法的研究進展[J].包裝與食品機械,2010(5):35-38.
[5] 羅大倫.《神農本草經》里的中藥智慧:山藥[J].食品與健康,2012(5):36-37.
[6] 秦婷,郭金甲,劉井利,等.山藥多糖的研究進展[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3,20(13):21-25.
[7] 韋民政,黃報應,李尚冠,等.那樓淮山水肥一體化淺生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5(15):92-100.
[8] 陳作鑒,顏廣榮,阮芳菲.“桂淮2號”山藥定向結薯新技術[J].福建農業(yè),2009(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