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商丘市中心血站,河南 商丘 476100)
保證血液安全、普及無償獻血是我國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的長期任務。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1998年頒布以來,我國的無償獻血事業(yè)進步明顯,有統(tǒng)計表明無償獻血占據(jù)臨床用血的95%[1]。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地區(qū)和部分時間段,“血荒”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據(jù)調查顯示部分獻血者認為獻血可對機體健康狀況造成影響的擔憂已成為其不愿意無償獻血的主要原因[2]。也有部分獻血者認為獻血尤其是多次獻血會使人的免疫功能下降而導致其獻血意愿降低[3]。目前關于由于獻血導致的血細胞丟失尤其是免疫細胞丟失,機體能否及時通過調節(jié)機制調整平衡已成為研究的熱點及重點[4]。因此,研究無償獻血,尤其是多次獻血后機體免疫功能狀態(tài),對招募無償獻血者意義重大[5]??滦『繹6]等研究表明,獻血者各免疫功能指標可在獻血后第4周恢復至獻血前水平,因而我們特研究582例無償獻血者獻血后30d血液免疫指標變化,為臨床獻血相關大數(shù)據(jù)研究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于2016年11月-2017年11月登記的無償獻血者582例,其中男344例,女238例,年齡 18~55歲,獻血次數(shù)平均 2.8次,平均獻血量780ml,獻血者獻血前經過嚴格的健康征詢與體檢,且均符合 《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GB18467-2001)。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35例,高中及大專180例,本科及以上267例。分別檢測期獻血前和獻血30d后體液免疫功能指標(IgA、IgM、IgG)及細胞免疫功能指標(CD3+、CD4+、CD4+/CD8+)變化。
1.2 研究方法
1.2.1 體液免疫功能指標 獻血前和獻血30d后采集2ml血液,3000r/min離心10min,分離血清,置于-20攝氏度下保存待測。檢測指標包括免疫球蛋白 A(IgA)、免疫球蛋白 M(IgM)、免疫球蛋白 G(IgG)。
1.2.2 細胞免疫功能指標檢測 獻血前和獻血30d后采集抗凝血100μL加入試管中,并加入20μL相應熒光抗體,每份標本設一同型陰性對照,室溫下20min避光,各加入100μL固定劑,室溫下避光20min,加入溶血素2mL,室溫下避光溶血20min,1000r/min離心6min,棄上清。FACS Calibur流式細胞儀收集每管20000個細胞,美國BD公司Cell Qutst plot軟件分析,以百分率(%)表示。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結果中計數(shù)資料與計量資料采用統(tǒng)計學 SPSS 13.0 分析,以 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其中對于計數(shù)資料,檢驗方法為卡方檢驗,表示方法為百分率;其中對于計量資料,檢驗方法為配對t檢驗。
2.1 獻血前和獻血30d后體液免疫及細胞免疫功能變化對比 獻血30d后IgA、IgM、IgG等體液免疫指標與獻血前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而 CD3+、CD4+、CD4+/CD8+等細胞免疫指標高于獻血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體見表1,表2。
表1 獻血前和獻血30d后體液免疫功能變化對比(±s)
表1 獻血前和獻血30d后體液免疫功能變化對比(±s)
時間 例數(shù)獻血前獻血30d后582 582 t P- -IgM(g/L) IgG(g/L) IgA(g/L)2.67±0.34 2.64±0.30 3.174>0.05 12.56±3.18 13.02±3.79 2.653>0.05 1.48±0.96 1.51±0.89 2.082>0.05
表2 獻血前和獻血30d后細胞免疫功能變化對比(±s)
表2 獻血前和獻血30d后細胞免疫功能變化對比(±s)
時間 例數(shù)獻血前獻血30d后582 582 t P- -CD4+ CD4+/CD8+ CD3+36.50±1.89 39.29±2.72 8.351<0.05 1.30±0.48 1.49±0.32 8.077<0.05 63.79±1.52 66.46±2.28 7.682<0.05
2.2 不同性別獻血前和獻血30d后體液免疫及細胞免疫功能變化對比 不同性別獻血者30d后細胞免疫功能均高于獻血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獻血前不同性別之間比較無差異(P>0.05),且獻血30d不同性別之間體液免疫功能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體見表 3,表 4。
表3 不同性別獻血前和獻血30d后體液免疫功能變化對比(±s)
表3 不同性別獻血前和獻血30d后體液免疫功能變化對比(±s)
時間 性別獻血前IgG(g/L) IgA(g/L)女性男性例數(shù) IgM(g/L)238 344 t P女性- -獻血30d后男性238 344 t P- -2.65±0.31 2.69±0.36 3.068>0.05 2.30±0.63*2.33±0.67*0.544>0.05 12.84±3.48 12.78±3.32 2.849>0.05 13.33±3.46*13.08±3.61*0.835>0.05 1.82±0.56 1.94±0.52 2.185>0.05 1.96±0.47*1.94±0.56*0.452>0.05
表4 不同性別獻血前和獻血30d后細胞免疫功能變化對比(±s)
表4 不同性別獻血前和獻血30d后細胞免疫功能變化對比(±s)
注:與獻血前比較,*P<0.05。
時間 性別獻血前 女性男性例數(shù) CD4+238 344 t P 女性- -獻血30d后男性238 344 t P- -36.82±1.21 36.37±1.36 3.064>0.05 39.24±1.52*39.47±1.41*1.874>0.05 CD4+/CD8+ CD3+1.31±0.13 1.31±0.15 2.747>0.05 1.44±0.14*1.46±0.16*1.559>0.05 63.35±1.66 62.97±1.55 2.952>0.05 66.46±1.81*66.23±1.74*1.542>0.05
近年來,隨著臨床用血量的相對增加,供血形勢日趨緊張,同時供血及獻血的安全性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7]。據(jù)文獻調查,大部分地區(qū)三級甲等醫(yī)院無償獻血來源血液遠不能滿足其臨床需求[8]。因此,充分利用無償獻血者的血液優(yōu)勢,研究獻血對其血液免疫功能影響,對臨床輸血安全及血液來源都十分重要[9]。
本研究中獻血30d后IgA、IgM、IgG等體液免疫指標與獻血前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而 CD3+、CD4+、CD4+/CD8+等細胞免疫指標高于獻血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我們認為,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機制較為復雜。IgA主要參與機體粘膜局部抗感染免疫,值得注意的是,IgA不是血液中十分重要的免疫抗體,因此獻血對其影響不大[10]。作為人體血清中主要的的免疫球蛋白,IgG是機體抗感染免疫的主力抗體,本研究中IgG變化不大,其機制可能在于當IgG失衡時,機體會產生快速調節(jié)及保護反應,從而有效抵抗感染,保護身體健康[11]。而IgM作為血液中抗感染的一線抗體,其比IgG更有效、更強,因此機體維持IgM水平正常十分重要[12]。本研究中不同性別獻血30d后細胞免疫功能均高于獻血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但不同性別之間無差異 (P>0.05),且不同性別之間獻血30d后與獻血前相比,體液免疫功能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也就是說,獻血前后所有獻血者的細胞免疫功能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有研究認為,細胞免疫中尤其是淋巴細胞數(shù)量的動態(tài)平衡受穩(wěn)態(tài)機制的精密調控,而其中CD4+CD25+調節(jié)性T細胞起著重要作用,其不僅可以補充減少的淋巴細胞,又可使過度增殖的淋巴細胞受到限制,符合目前流行的“平衡—失衡—再平衡”觀點[13]。也有研究同樣認為,獻血后隨著獻血者淋巴細胞的降低,T細胞可通過識別自身抗原,利用促增殖特性及存活的細胞因子而發(fā)生增殖,使T細胞穩(wěn)態(tài)得到重建,保持各亞群的完整性,從而發(fā)揮協(xié)同免疫作用[14,15]。
總而言之,582例無償獻血者獻血后血液體液免疫功能無明顯變化,但細胞免疫明顯改變,機體重新達到平衡狀態(tài),值得臨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