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黨雙忍
終南山麓的南五臺山風(fēng)景壯麗
自然
毫無疑問,秦嶺山脈只有一個。然而,“秦嶺”一詞,卻有著各種各樣的含義。截至目前,人們至少是在以下意義上使用“秦嶺”一詞。
首先,本原意義上的秦嶺。秦,原本是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的一個小地方,在今天也稱之“秦亭鄉(xiāng)”。因“非子”的養(yǎng)馬才能,公元前897年,周孝王將這個叫“秦”的小地方封賞給“非子”。由此,“非子”便成為“秦非子”,其后代以“秦”為名號。于是,有了秦國,秦朝,秦始皇……于是,“秦”字在中國歷史文化中占據(jù)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以至于英文China一詞也來自于“秦”之音Chin。在東漢,班固以“秦”名山。班固《西都賦》:“睎秦嶺,睋北阜,挾灃灞,據(jù)龍首?!边@是古文獻中第一次出現(xiàn)“秦嶺”一詞。顯然,班固所言秦嶺即是西都長安的南山。至班固時,周代和漢代,皆曾以長安與洛陽為都。唯獨秦代,不曾在洛陽立都。以“秦”字,名長安之南山,獨具匠心。漢長安城在渭河南岸的龍首原上,自然只能看得見南山的嶺脊部分,難以看到山的全貌。所以,稱之為“秦嶺”,而不稱“秦山”??梢?,“秦嶺”一詞原本是指長安的南山。因此,不少文獻指出:秦嶺,一曰終南山。
其次,傳統(tǒng)意義上的秦嶺。無論是春秋五霸之一的秦國,還是戰(zhàn)國七雄之一的秦國,抑或是開創(chuàng)中華千年帝制的大秦帝國,皆立都關(guān)中,立都陜西。所以,陜西的簡稱即是“秦”。久而久之,人們習(xí)以為常,便把“秦嶺”等同于關(guān)中的南山,陜西的南山。然而,如今的陜西,是歷史上版圖最小的陜西。“陜西”一詞,源于“分陜而治”。這里的“陜”即河南三門峽市黃河南岸秦嶺北坡的“陜塬”。陜西,即“陜塬以西”。在宋代,“陜西路”的版圖,東至“陜塬”,西抵青藏高原上青海一帶的黃河岸邊。如今,這一地帶的人,依然在說“陜西話”,聽“秦腔”。這一地帶的南山,自然也是“陜西的南山”,也是文化意義上的“秦嶺”。抵達青藏高原黃河?xùn)|岸的秦嶺,實現(xiàn)了與具有“萬山之祖”之稱的昆侖山“一脈相承”。后來,從“陜甘分治”再到“陜甘分省”,作為行政單元的“陜西”,其版圖出現(xiàn)大面積的收縮。而事實上的秦嶺,并不會因此而縮小。也就是說,秦嶺的范圍,早就不是現(xiàn)在陜西版圖內(nèi)的南山。
第三,地理意義上的秦嶺。不少人所知道的秦嶺,是中學(xué)地理課本講述的“秦嶺-淮河”一線為中國南北方分界線。既然如此,淮河向西,具有中國南北分界線意義的山脈,皆可稱之為秦嶺。這其中,自然也就包括河南豫西的山脈。結(jié)合前文所述,由河南嵩山向西直達青藏高原黃河?xùn)|岸,所有東西向山脈,皆可稱之為秦嶺。東西長度超過1500公里,可謂“三千里大秦嶺”。高峻挺拔的秦嶺,阻擋了南來的水汽,也阻擋了南下的冷氣,從而使得秦嶺北麓與秦嶺南坡呈現(xiàn)出顯著不同的地理生態(tài)樣貌,維持著“南稻北麥”,“南船北馬”的中國南北大格局。長期以來,人們重視“分”,而不重視“合”。其實,所謂南北分界線,不是一條線,而是一個帶,更多的表現(xiàn)出南北過渡地帶特征。秦嶺山里,既有中國的南方,又有中國的北方。既不是典型的北方,也不是典型的南方;或者說,既像是南方,又像是北方。其實,也是一種“既南又北”、“不南不北”的格局。因此,秦嶺是中國的北方,也是中國的南方,中國的南方與北方共享了大秦嶺。
第四,生態(tài)意義上的秦嶺。黃河、長江是母親河,大秦嶺是父親山。大秦嶺與黃河、長江組成的“一山兩河”地帶,是中國心臟地帶。秦嶺四寶:水、森林、文脈和美景。第一寶即是“秦嶺水”。水是生命之源,生態(tài)之根脈。大秦嶺是黃河、長江、淮河的分水嶺,也是黃河、長江、淮河共享了大秦嶺。在長江流域,秦嶺孕育了漢江、嘉陵江。在嘉陵江與漢江之間,是玉皇山和大巴山。嘉陵江南北流向,塑造了四川盆地,精氣聚結(jié)于重慶。漢江東西流向,塑造了江漢平原,精氣聚結(jié)于武漢。如今,來自秦嶺的漢江水北上,滋潤北京城,滋潤京津冀,滋潤華北大平原。在黃河流域,秦嶺孕育了渭河、洛河。渭河塑造了關(guān)中平原,精氣聚結(jié)于西安,也是古長安。洛河塑造了洛河盆地,精氣聚結(jié)于洛陽。長安與洛陽是兩大千年帝都。華山是渭河與洛河分水嶺,統(tǒng)領(lǐng)著長安與洛陽。華山與渭河、洛河組成的小“一山兩河”地帶,是中華文明的本部所在。嵩山是洛河與淮河的分水嶺,是中國的“王城”集結(jié)地,堪稱是大秦嶺的“東方王冠”。
第五,全球意義上的秦嶺。在6億年前,秦嶺尚是一片汪洋大海,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與現(xiàn)代地中海連為一體。此時,華北、華南兩大板塊隔海相望。后來,經(jīng)過多次全球范圍的造山運動,秦嶺洋以推手風(fēng)琴方式關(guān)閉,海水被由東向西、從北向南逐一擠出,褶皺隆起為山脈。經(jīng)過復(fù)雜而深刻的造山過程,秦嶺、巴山、岷山、西傾山相繼隆起,并合體為大秦嶺。再后來,在印度次大陸撞擊下,青藏高原快速崛起,大秦嶺西部隨之抬起,并形成了今天這種四兄弟姿態(tài)各異的大格局。如今,從衛(wèi)星/影像圖上一目了然,可以發(fā)現(xiàn)亞歐大陸中央橫臥著一巨大山系,由中國腹心地帶的大秦嶺,經(jīng)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波斯高原,土耳其高原,一直到歐洲的阿爾卑斯山,長達1.2萬公里。這一巨大山系,即是世界昆侖山。世界昆侖山是“世界島”上的中央龍脈,秦嶺是東方龍首,阿爾卑斯山是西方龍首。帕米爾高原是世界昆侖山的腹腰,向東伸展出昆侖山-大秦嶺,構(gòu)成了中國的中央山脈,也是中國的中龍、干龍,腹心之龍。
西成高鐵穿過秦嶺腹地
秦嶺主峰太白山
第六,法律意義上的秦嶺。大秦嶺布展在青海、甘肅、陜西、河南、四川、重慶、湖北6省1市。各省市的秦嶺,自然適用各自的政策法律。陜西秦嶺處在大秦嶺的腹腰地帶,約占全部秦嶺四分之一。嘉陵江、漢江、洛河的源頭,以及秦嶺主峰太白山皆在陜西。在地理、生態(tài)、人文三維度上,陜西皆是“最秦嶺”?!白钋貛X”的陜西,也最先在法律意義上踐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2007年,陜西“破天荒”,頒布實施了“秦嶺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條例”(以下簡稱“秦保條例”)。在中國,以山脈為對象立法保護,這是“首例”。于是,地理屬性、生態(tài)屬性、人文屬性的山脈有了法律屬性。法律屬性建立在地理、生態(tài)、人文屬性的基礎(chǔ)上。于是,在自然邊界的基礎(chǔ)上,秦嶺有了法律邊界?!扒乇l例”,就像是為陜西秦嶺量身定制的“金鐘罩”。這個“金鐘罩”,由核心到外圍,設(shè)置了三層保護結(jié)構(gòu)和保護機制。2017年,第一次修訂了“秦保條例”,升級了“金鐘罩”功能。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還會有更新版的陜西“秦保條例”,建造起更為牢靠的“金鐘罩”。毫無疑問,秦嶺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需要6省1市聯(lián)動,建造覆蓋秦嶺全域的“金鐘罩”。如果國家層面出手,打造“中”字號“金鐘罩”,無疑是秦嶺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最佳選擇。
以上六個“秦嶺”,皆是從一個方面定義了“秦嶺”。當(dāng)我們以“秦嶺”為對象,進行多學(xué)科、全方位的綜合性研究,也就可以得到一個《秦嶺學(xué)》知識視野的大秦嶺。在《秦嶺學(xué)》知識視野中,地理-生態(tài)-人文是一個三維耦合系統(tǒng)。在這樣的三維耦合系統(tǒng)中,大秦嶺獲得了極為特別的地位。這種特別地位,可以用一個“芯”字來表示。芯,本指燈芯草的莖髓,轉(zhuǎn)指事物的精髓和關(guān)鍵部位。這里的芯,對應(yīng)著英文core,而不能對應(yīng)為chip。大秦嶺是中國芯,這里的“中國芯”不譯作china chip,而譯作china core,可以直接鏈接為一個詞chincore。大秦嶺是世界昆侖山的東方龍首,是絲路中國芯;大秦嶺連接著青藏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江漢平原、云貴高原、四川盆地、橫斷山脈,是地理中國芯;大秦嶺是中國森林寶島,中央水塔,物種基因庫,生態(tài)中國芯;大秦嶺是華夏文明原生地,庇佑了兩大千年帝都,是人文中國芯;大秦嶺是自然美景與人文美景聚集地,是美麗中國芯。
以上六個“秦嶺”,再加《秦嶺學(xué)》意義上的“秦嶺”,也可算作是“秦嶺,非常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