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鴻
摘 要:在文化研究的眾多影響因素中,“語境理論”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故作為文化之一的口頭史詩傳承的過程中“語境理論”具有相當?shù)挠绊懽鳂I(yè),如今面臨《瑪納斯》口頭傳承正面臨著日趨式微的境況,因此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釋語境理論對《瑪納斯》傳承的影響。
關鍵詞:語境理論;《瑪納斯》;傳承;影響
一、史詩背景
史詩《瑪納斯》是柯爾克孜族從葉尼塞河上游地區(qū)逐步遷徙到中亞和天山南北的這一漫長歷史進程中產(chǎn)生和發(fā)展起來的,而這期間柯爾克孜族基本上維持著自己古老的薩滿教信仰世界。因此,薩滿文化和原始的祖先崇拜、英雄崇拜、自然崇拜觀念是《瑪納斯》史詩生成發(fā)展的根基,而伊斯蘭教等人為宗教則是后來在史詩的口頭傳承過程中逐步融人史詩之中的。
在《瑪納斯》史詩的一些唱本中,英雄主人公瑪納斯所使用的阿克凱勒鐵神槍、阿其阿勒巴爾斯神劍等武器被描述成是由來自麥加的伊斯蘭圣徒所賜予??梢哉f,史詩第一部的主要英雄人物阿勒曼別特是整部史詩中伊斯蘭文化色彩最濃厚的人物。他的出生以及因家庭內(nèi)訌而離家出走,為了追求伊斯蘭教而投奔哈薩克族汗王闊克確,后又投奔瑪納斯等情節(jié)都被描述成是與他拋棄“邪教”自愿皈依伊斯蘭教有關。
在《瑪納斯》的多種變體中,他可以說是一個極為典型的,從其他信仰歸依伊斯蘭教,成為一個虔誠的穆斯林教徒的人物。但是,即使是這樣一個人物,他的身上依然折射出古代薩滿文化的光芒。在史詩中還同樣被描述成一個能夠用砟達求雨石呼風喚雨,行使多種巫術的巫師。我們還可以從史詩的內(nèi)容中隨處看到伊斯蘭教特有的諸如“唯一的安拉”、“胡達”、“阿克熱提后世”、“扎滿阿合爾(世界末日)”、“占乃提(天園)”等宗教詞匯和“和卓”、“毛拉”等伊斯蘭教神職人員特有的名稱。史詩中一些重要人物們行使念經(jīng)、禮拜、封齋、施舍、朝拜等伊斯蘭教規(guī)定的五項基本功課的情節(jié)也十分普遍。在史詩的一些,諸如“瑪納斯的婚禮”、“闊闊托依的祭典”、“瑪納斯的葬禮”等重要章節(jié)中也有很多與柯爾克孜古老傳統(tǒng)習俗相融合的伊斯蘭教習俗。甚至在世紀的吉爾吉斯斯坦著名瑪納斯奇薩恩拜奧諾茲巴克夫的唱本中,還出現(xiàn)了英雄瑪納斯去麥加朝圣,成為“阿吉”返回故鄉(xiāng)的情節(jié)。
二、演唱時空
20 世紀 50 年代以前,史詩歌手活躍在哈拉布拉克的每一個角落,編織成哈拉布拉克人有意蘊的文化空間,調(diào)節(jié)著人們的精神生活,構成了哈拉布拉克和諧生活的基礎?!胺晗矐c佳節(jié)、婚喪儀典,柯爾克孜牧民不顧路途遙遠,從四面八方匯集而來。白天舉行賽馬、摔跤、射箭等項群眾性娛樂活動,晚上則聚集一堂聽瑪納斯奇演唱史詩。歌手洪亮的歌聲、優(yōu)美的曲調(diào)、豐富的表情與手勢,對于聽眾來說具有觀賞、悅目悅耳之功能”。這些發(fā)生在特殊時空的表演活動,在史詩歌手聽眾那里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記憶。
然而,在今天的哈拉布拉克,很難見到牧民們圍坐在氈房里欣賞《瑪納斯》演唱熱鬧場面。這種曾經(jīng)被大家廣為接受的表演形式逐漸被現(xiàn)代化的娛樂形式取代。即使在信息較為閉塞的牧區(qū),能夠看到的時間也越來越少。傳統(tǒng)的表演時空受到現(xiàn)代生活方式的影響而改變。然而,在《瑪納斯》非遺保護的背景下,哈拉布拉克鄉(xiāng)的這種傳統(tǒng)文化在有別于傳統(tǒng)的時空場域下,突破地區(qū)和民族的局限,成為更多人所共享的文化。《瑪納斯》演唱時空的變遷,史詩《瑪納斯》依然保存在原有語境中,但迫于旅游業(yè)發(fā)展、媒體的介入等現(xiàn)實的壓力,也會在傳承過程中被轉(zhuǎn)換成為舞臺化或文化展演的形式。探討如何在這樣的語境中保持和呈現(xiàn)作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史詩《瑪納斯》的“真實性”,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三、史詩傳承人
在平時舞臺下的瑪納斯奇?zhèn)兊谋硌菘梢哉f是以自己的現(xiàn)場發(fā)揮來決定,也是會因為旁邊的觀眾的反應進而會決定瑪納斯奇的表演的熱情度。也會因為瑪納斯奇的個人因素或者身體狀況而有著種種的不確定性。以及舞臺下的瑪納斯奇的肢體表演也不一定能夠從始至終都是最好的,最飽滿的狀態(tài)?,F(xiàn)在發(fā)展演變到的舞臺化的表演不僅能夠現(xiàn)場聽到史詩《瑪納斯》而且也能因為這些演員用他們最專業(yè)的功底來表演,也能使我們觀眾大飽眼福,更加的感受到《瑪納斯》的魅力。
史詩《瑪納斯》表演從最老一輩的瑪納斯奇?zhèn)冊谘莩硌荨冬敿{斯》的時候中單一簡單小幅度的肢體動作演變到年輕一代的瑪納斯奇?zhèn)兗尤胱约旱母杏X以及用大幅度的肢體動作以及夸張的面部表情來表現(xiàn)史詩《瑪納斯》中的內(nèi)容,使史詩《瑪納斯》的表演更加的飽滿。在又將生活中的《瑪納斯》表演相繼搬到銀幕以及舞臺上,用更加專業(yè)的要求以及態(tài)度來表演《瑪納斯》使我們的史詩《瑪納斯》又上了一層樓,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知道、了解史詩《瑪納斯》,讓越來越多的國內(nèi)外的學者關注去研究鉆研,傳承以及發(fā)展。
四、史詩聽眾
史詩歌手與聽眾是《瑪納斯》口頭傳承的兩端,它們彼此積極互動為《瑪納斯》口頭傳統(tǒng)生長和發(fā)展提供土壤?!冬敿{斯》口頭傳統(tǒng)的興衰,聽眾顯得尤為重要,史詩歌手與聽眾構成和諧的表演體系。緊張勞動一年的柯爾克孜牧民,在聽史詩演唱時,思想得以放松,他們聽歌手演唱《瑪納斯》,受到教育、鼓舞,情操受到陶冶。而參加這一活動本身,對于他們來說也是藝術享受。在看到對史詩歌手的訪談中提到,如果談到有關“演唱《瑪納斯》不如從前興盛了”的話題,問及原因,“聽眾少了”幾乎是每個歌手首先提及的。哈拉布拉克大部分年輕人外出工作、求學,即使在家的人也趕時髦,不愿聽老人唱《瑪納斯》,加上老一代史詩歌手逐漸離去,尤其是電視普及人們唱聽《瑪納斯》的就更少了。
在歌手與聽眾互為依存的這一結構中,聽眾是口承史詩的 “靈魂”。聽眾使史詩得到生命。吉爾吉斯斯坦20世紀40年代的功勛史詩演唱大師卡拉拉耶夫曾被邀請到電臺演唱 《瑪納斯》,他對著麥克風不知所措,怎么也演唱不出來。后來電臺請來了聽眾,面對聽眾,他才開口演唱起來。在看到相關田野調(diào)查報告中,發(fā)現(xiàn)這樣一種現(xiàn)象,即多位曾輝煌一時的有名歌手,在采訪他們時,他們竟演唱不出來了,成為“失憶的歌手”。
聽眾是口傳史詩傳承的靈魂,沒有聽眾,歌手唱給誰聽呢?有位深山里的史詩歌手痛心地說:“我的子女們,看電視,我在家演唱 《瑪納斯》,連我的孩子們都不聽,我就不再演唱了,時間一長,史詩也不會唱了”。有許多鄉(xiāng)鎮(zhèn),有20多年沒有舉行過 《瑪納斯》演唱會,沒有聽眾,就沒有演唱語境,造成歌手長期不演唱史詩,這是導致歌手 “失憶”的根本原因。歌手演唱史詩時,沒有聽眾,歌手便會停止演唱活動。歌手不唱了,史詩也會失傳。從這層意義上可以說,聽眾是史詩傳承的動力,聽眾賦予史詩以生命。
以上,從語境理論出發(fā),分別從史詩背景、演唱時空、史詩傳承人、史詩聽眾等方面對史詩《瑪納斯》的口頭傳承的影響做了闡釋。但愿在語境理論的指引下我們口頭史詩能更好的得到傳承與保護。
參考文獻
[1] 阿地里·居瑪吐爾地:《瑪納斯》史詩歌手[M]人民族出版社 2006.
[2] 薛劍莉.口傳史詩《瑪納斯》的活態(tài)傳承[J].文學評論 2013.
[3] 郎櫻.《聽眾在史詩傳承中的地位與作用》[J].史詩研究1998
[4] 秀梅.《從柯爾克孜宗教信仰談其民族文化變遷》[J].塔里木大學西域文化研究所 2007
[5] 胡振華.《伊斯蘭教與柯爾克孜文化》[J].西北民族研究.2002
(作者單位:西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