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夢如,黃靈鈺
(1.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yī)院,廣東 廣州510000;2.南方醫(y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yī)院,廣東 廣州510911)
耳聾為五官科及針灸科常見病證,可單獨存在又可在全身疾病的癥狀中出現(xiàn)。耳聾患者一般會出現(xiàn)睡眠障礙、惱怒、焦慮、心煩、注意力分散、抑郁等不良心理反應[1]。流行病學調查顯示,60歲以上人群中有35%~55%存在不同程度的聽力障礙,其中10%以上成年人群患有不同程度的感音神經性耳聾[2]。近年來,筆者采用針刺結合穴位注射彌可保治療神經性耳聾,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yī)院針灸科診斷為神經性耳聾的患者8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齡(43.1±6.5)歲;病程(4.3±1.9)個月。對照組男28例,女12例;平均年齡(41.5±7.8)歲;病程(4.0±1.8)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耳鼻咽喉科治療學》[3]《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中診斷標準。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且耳聾損傷程度在Ⅰ~Ⅲ級者。②能夠在醫(yī)院按時接受治療者。③心理健康,無精神病史,能有效溝通且配合治療者。④自愿參加本次研究并簽署同意書者。
1.4 排除標準 ①因其他疾病造成耳聾者。②酗酒及濫用藥物者。③患有惡性腫瘤者。④不能按時按規(guī)定接受治療者。⑤損傷程度為Ⅳ、Ⅴ級者。⑥患有心理疾病及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治療者。
2.1 對照組 采用單純針刺治療,操作方法同觀察組。取穴:聽宮、聽會、翳風、完骨、腎俞、中渚、俠溪進行針刺,使用0.30 mm×40 mm華佗牌毫針平刺13~25 mm,留針15~20 min,每10 min行針1次,每日1次。治療30 d。
2.2 觀察組 采用針刺結合穴位注射彌可保治療。針刺治療操作方法同對照組。針刺后在翳風、完骨穴使用1 mL注射針頭注射彌可保250 ug(衛(wèi)材中國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812),隔日治療1次,共治療15次,總療程為30 d。
3.1 觀察指標 比較治療前后兩組純音聽閾平均值、聽力損失程度及臨床療效。
3.2 療效評定標準 ①神經性耳聾治療療效標準。治愈:耳聾消失,可聽見聲音;顯效:耳聾僅在夜間或安靜環(huán)境下出現(xiàn);有效:耳聾在夜間或白天較前程度下降;無效:耳聾癥狀無改善。②治療前后使用純銀聽力計測定患者聽閾。③評估患者治療前后聽力損失程度,按照患者聽閾測試結果分為正常、輕、中、重度耳聾。其中輕度聽閾為26~40 d B,中度聽閾為41~55 d B,重度聽閾為56~70 d B。
3.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數(shù)據。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 結果
(1)療效比較 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神經性耳聾患者療效比較(例)
(2)治療前后純音聽閾比較 治療前兩組純音聽力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改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神經性耳聾患者治療前后純音聽閾比較(d B
表2 兩組神經性耳聾患者治療前后純音聽閾比較(d B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
(3)聽力損失程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聽力損失程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聽力損失程度中度、重度聽閾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神經性耳聾患者聽力損失程度比較(例)
神經性耳聾疾病機制復雜,總的來說是由于聽覺傳導通路發(fā)生器質性或功能性病變而導致的聽力損害[5]。神經性耳聾的嚴重程度雖然不會危及生命,但卻降低了患者生活質量,給患者的生活帶來極大不便,目前還未有特效的治療方法,通常采取的治療方法有改善循環(huán)藥物、營養(yǎng)神經藥物、高壓氧治療等。
中醫(yī)對該病有獨特的認識,治療經驗豐富。神經性耳聾屬于中醫(yī)“耳聾”“耳鳴”范疇。根據辨證論治思維,耳聾可分為外感風熱證、肝火上擾證、痰火瘀結證、脾胃虛弱證、腎精虧虛證[6]?!饵S帝內經》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也……其別氣走于耳而為聽。”腎、肝、膽、心、脾等臟腑與耳相關?!半蜓ㄋ?主治所在”,針刺時就近選取聽宮、聽會、翳風、完骨以疏通耳竅;“經脈所通,主治所及”,選取腎俞、中渚、俠溪以通少陽、少陰經絡。
隨著技術的進步,穴位注射成為中醫(yī)臨床治療耳聾的有效方式之一[7]。穴位注射又稱為“水針”,是將藥物注射于相關穴位來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在臨床實踐中,穴位注射可以治療哮喘、梅尼埃綜合征、硬皮病、白塞綜合征等難治性疾病。穴位注射結合了中醫(yī)與西醫(yī)的優(yōu)點和特點,把藥物療效和針刺刺激作用有機結合,達到較好的療效。中醫(yī)認為翳風為手少陽經耳部穴位,翳風穴周圍有耳大神經、耳顳神經等重要神經,是治療耳聾、耳鳴的主穴。完骨為足少陽膽經穴位,膽經有支脈從耳后貫穿耳中直出耳前。解剖學上完骨穴臨近耳大神經,靠近耳蝸。在翳風與完骨等穴注射彌可保,一方面可以刺激穴位、經絡,促進耳聾改善;另一方面可以改善局部循環(huán),促使耳聾康復。結合針刺療法,能夠有效刺激穴位,引氣行血,改善微循環(huán),繼而改善患者的耳聾癥狀。彌可保即甲鈷胺,為維生素B12的輔酶。維生素B12作為甲基轉移酶的輔因子,促進形成神經纖維外的一層髓鞘髓磷脂蛋白合成[8]。彌可保是神經元胸腺嘧啶核苷合成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質,其功能是促進軸突再生和增強軸突運輸功能[9],促進變性的轉換軸索結構蛋白的輸送正?;?抑制神經組織異常興奮傳導,同時減少超氧化物的生成,改善神經傳導作用。
本研究結果表明,針刺結合穴位注射彌可保可明顯改善耳聾癥狀,純音聽閾、聽力損失程度均優(yōu)于單純針刺治療,提示針刺結合穴位注射彌可保是治療神經性耳聾的一種有效的方法,值得臨床推廣。但本研究病例數(shù)量尚不足,未對病例實行辨證分型,值得繼續(xù)拓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