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 蔚,陳昭穎
(武漢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檢驗科 430012)
肺癌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居我國惡性腫瘤首位,有80%的患者為非小細胞肺癌(NSCLC),在診斷時,70%的NSCLC患者都已經(jīng)達到晚期,5年生存率較低[1]。肺癌的復發(fā)和轉移成為患者長期生存的重要因素[2]。有研究顯示,在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腫瘤干細胞(CSC)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此種細胞是指具有多向分化潛能、無限自我更新的干細胞生物學特性的一種細胞群體[3]。側群細胞(SP細胞)是在流式細胞實驗中發(fā)現(xiàn)的一組細胞亞群,含有豐富的造血重建細胞,存在較為明顯的干細胞特性[4]。研究發(fā)現(xiàn),大部分腫瘤SP細胞中可能含有大量的腫瘤起始細胞,在實驗過程不僅在體外表現(xiàn)出顯著的增殖活力,而且在體內異種移植瘤實驗中也表現(xiàn)出較強的成瘤能力,比非SP細胞(NSP細胞)明顯較強[5]。針對此種情況,本研究旨在對分選肺癌細胞株SP及鑒定其干細胞特性進行分析,從而更好實施肺癌的預后評估以及靶向治療。
1.1材料來源 肺癌細胞株NCI-H460和SK-MES-1購買自中國科學院細胞庫,在常規(guī)復蘇結束之后通過RPMI 1640培養(yǎng)基進行培養(yǎng),其中還包括了鏈霉素100 μg/mL、青霉素100 U/mL和10%的胎牛血清。然后將培養(yǎng)基放置在37 ℃,CO2飽和濕度為5%的培養(yǎng)箱中進行培養(yǎng),定期更換培養(yǎng)液,進行傳代培養(yǎng)。選擇從上海生工動物實驗中心購買的18只BALB/C裸小鼠進行裸鼠成瘤實驗,小鼠均為雌性,且均為4周齡大小,正常的方式進行飼養(yǎng),適應1周。
1.2方法 通過流式細胞儀對SP與非SP細胞進行分選,然后進行培養(yǎng)并且傳代,選擇的培養(yǎng)基分別為正常情況及干細胞培養(yǎng)基。對細胞分化能力與表型進行觀察;通過電鏡對細胞進行觀察,了解其超微結構;利用免疫熒光對干細胞標志物CD44的表達進行檢測;利用CCK-8法對細胞增殖能力進行檢測,平板克隆、裸鼠成瘤實驗及Transwell侵襲實驗對細胞進行了解,明確其惡性程度。
1.2.1流式細胞儀分選SP細胞 選擇對數(shù)生長期細胞,然后采取胰酶消化并進行離心操作,選擇含2%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養(yǎng)液重懸,制備濃度為1×106/mL單細胞懸液。加入Hoechst 5 μg/mL和維拉帕米50 μmol/L,采取水浴孵育的方式,溫度設定為37 ℃,時長為60 min;當染色完成后馬上放置在冰上,然后停止染色操作,進行離心,并且充分的洗滌與重懸后,將1 μg/mL的碘化丙啶加入其中,放置30 min;選擇美國BD公司生產(chǎn)的流式細胞儀進行分選,按照加維拉帕米組的流式,即“門”的圖形來設定未加維拉帕米組流式圖形的SP區(qū)域。
1.2.2觀察細胞表型和分化能力 對干細胞培養(yǎng)基進行配置:DMEM/F12(1∶1)培養(yǎng)基+表皮細胞生長因子(20 μg/L)+重組(人)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20 μg/L)+B27(2%),培養(yǎng)基選擇RPMI 1640培養(yǎng)液,其中加入10%胎牛血清,重懸細胞濃度為1×105/mL;選擇直徑為6 cm的培養(yǎng)皿,定期更換培養(yǎng)液,進行傳代培養(yǎng)。培養(yǎng)3 d之后,通過倒置顯微鏡對細胞形態(tài)進行觀察并拍照,然后重復3次實驗。進行連續(xù)培養(yǎng)直到第5代,然后對SP細胞的分化能力與比例進行檢測。
1.2.3電鏡觀察超微結構 單細胞懸液的標準為1×106/mL,然后進行離心運動,轉速為1 000 r/min,時長為5 min,然后進行洗滌,結束之后繼續(xù)進行離心操作;通過乙醇進行固定,然后進行離心操作等一系列過程中,最終進行充分的洗滌;進行離心操作,在4 ℃環(huán)境下,在1%四氧化鋨的環(huán)境中固定2 h;首先進行脫水操作,然后利用618號樹脂進行包埋處理,再者通過Reicher超薄切片機進行切片,最后利用Philips CM120透射電鏡進行觀察。
1.2.4免疫熒光檢測CD44的表達 選擇標準為2×104/mL的細胞,然后接種在培養(yǎng)皿中進行細胞爬片,培養(yǎng)3 d后通過免疫熒光進行檢測;首先進行洗滌處理,然后放置在4%多聚甲醛進行固定,時長為30 min,然后繼續(xù)洗滌,然后加入10%封閉液放置在室溫環(huán)境中30 min;通過滴加的方式加入美國Sigma公司生產(chǎn)的鼠抗人單克隆一抗,標準為1∶2 000,放入到37 ℃環(huán)境中進行孵育,時長為2 h,然后放入到4 ℃環(huán)境中過夜;通過滴加的方式加入美國Sigma公司生產(chǎn)的羊抗鼠多克隆抗體IgG二抗,標準為1∶2 000,放入到37 ℃環(huán)境中進行孵育,時長為45 min,采取閉關處理;選擇的標準為10 μg/mL DAPI,放入到37 ℃環(huán)境中進行孵育,時長為10 min,然后進行洗滌處理,烘干操作;最后蓋上玻璃片進行封片處理,通過熒光顯微鏡進行觀察并且拍照。
1.2.5細胞增殖能力和惡性程度 CCK-8法:選擇具有96個孔的孔板進行接種,每孔接種的細胞數(shù)量標準為1×104/mL,接種結束后通過CCK-8試劑分別對第2、5和7天的情況進行檢測,通過光吸收度值(AV值)來衡量活細的胞增殖速度。每個組中設置有重復孔,具體數(shù)量為5,重復3次實驗取得平均值。
平板克?。?×104/mL重懸細胞,培養(yǎng)板為6孔,選出100 μL進行接種,選擇的培養(yǎng)液為RPMI 1640,其中加入了15%胎牛血清,培養(yǎng)液的容量為3 mL,每個組中設置有重復孔,具體數(shù)量為3,然后將培養(yǎng)基放置在37 ℃,CO2飽和濕度為5%的培養(yǎng)箱中進行培養(yǎng),時長為2周;結束后,每孔加入的染液標準為1∶10 Giemsa,在室溫環(huán)境下進行染色,時長為10 min,對克隆的形成過程進行觀察并計數(shù)。
Transwell侵襲實驗:創(chuàng)造出人工重組基底膜,對細胞濃度進行調整,具體標準是1×106/mL,把Transwell小室的上室浸入到下室培養(yǎng)液當中,上室中加入細胞懸液,容量為100 μL,在下室中加入培養(yǎng)液RPMI 1640,容量為600 μL,培養(yǎng)液中還加入了20%胎牛血清;小室放置在培養(yǎng)箱中進行孵育,時長為24 h,然后進行充分的洗滌,利用濃度為75%的乙醇進行固定,時長為10 min,然后4%臺盼藍進行染色,時長為10 min,繼續(xù)洗滌,然后通過200倍光鏡對微孔濾膜下室面侵襲的腫瘤細胞數(shù)進行計數(shù),每張膜選擇上、中、下、左、右5個不同的視野,選擇平均值。重復3次實驗。
裸鼠成瘤實驗:通過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祼鼠進行分組,共包括3組,每組6只,每組接種的細胞數(shù)量分別為104、105和106個。然后,通過RPMI 1640培養(yǎng)液和Matrigel混合液(1∶1)重懸細胞為5×104/mL、5×105/mL和5×106/mL 3個濃度。濃度為10%的水合氯醛,共75 μL對裸鼠進行麻醉,在腋下皮下進行注射細胞懸液,容量為200 μL,8周后將裸鼠處死,對轉移及成瘤的情況進行觀察,取出瘤體行HE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
2.1流式細胞儀分選SP細胞 初次分選NCI-H460和SK-MES-1細胞株NSP和SP細胞所占百分比,與再純化細胞株NSP和SP細胞所占百分比進行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流式細胞儀分選兩種肺癌細胞株中SP細胞百分比和再純化百分比
2.2細胞表型和分化能力 在干細胞培養(yǎng)基中,NSP和SP細胞都無法形成干細胞球,然而增殖速度較快。SP細胞具有較小的胞體,存在折光性及較長的神經(jīng)絲樣突起,表現(xiàn)集聚生長;NSP細胞具有較大的胞體,存在扁平的特征,以及沒有神經(jīng)絲樣突起,表現(xiàn)接觸抑制的單層生長。當培養(yǎng)到第5代時,SP細胞與NSP細胞分別表現(xiàn)出的是不顯著的變化及混雜表型。其中,當培養(yǎng)到第4代的時候,NSP細胞表現(xiàn)出的是一致的表型,逐漸表現(xiàn)出分化能力,見圖1。
2.3電鏡觀察超微結構 電鏡下SP細胞具有較大的核體、細胞質較少,即具有較高的核質比;NSP細胞具有較小的核體、較多的細胞質,具有較低的核質比。從細胞器方面進行比較,SP細胞質顯著少于NSP細胞,見圖2。
注:A為SP細胞表型;B為NSP細胞表型
圖1光鏡下觀察SP和NSP的細胞表型(×200)
注:A為SP細胞超微結構;B為NSP細胞的超微結構
圖2電鏡觀察SP和NSP的細胞超微結構(×1 000)
2.4免疫熒光檢測CD44的表達 NCI-H460和SK-MES-1細胞株SP細胞能夠對CD44高表達,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免疫熒光檢測兩種肺癌細胞株中SP和NSP細胞CD44的表達
表3 兩種肺癌細胞株SP和NSP細胞不同培養(yǎng)時間的細胞增殖能力比較
注:與同細胞株同時間NSP細胞比較,#P<0.05; 與同細胞株同細胞第2天比較,△P<0.05;與同細胞株同細胞第5天比較,*P<0.05
2.5細胞增殖能力 對比NCI-H460和SK-MES-1細胞株SP細胞與NSP細的AV值在第2、5和7天時的數(shù)據(jù)情況,前者明顯比后者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6細胞惡性程度 SK-MES-1和NCI-H460細胞株SP細胞平均克隆數(shù)和克隆形成率顯著高于NSP細胞,侵襲過膜的平均細胞數(shù)增加,成瘤裸鼠數(shù)目增多,均無轉移灶,瘤體HE和免疫組化染色證實為典型肺癌細胞,見表4。
表4 兩種肺癌細胞株SP和NSP細胞的細胞惡性程度比較
注:與NSP細胞比較,#P<0.05
實驗表明,大部分腫瘤細胞系和肺癌組織都具有SP細胞,且存在類干細胞特性[6]。然而對于肺癌SP細胞而言,在生物學特性方面至今都沒有給予肯定。本研究表明,經(jīng)過初次分選之后,所得兩種不同的肺癌細胞株SP達到3.5%,再純化之后具有較高的百分比,傳代培養(yǎng)細胞具有良好的生長狀況。在干細胞培養(yǎng)基中,NSP和SP細胞都無法形成干細胞球,但具有更快的增殖速度;SP細胞表現(xiàn)出的是集聚生長,NSP細胞表現(xiàn)出接觸抑制的單層生長;在傳代培養(yǎng)過程中,SP細胞變化表現(xiàn)不顯著,當培養(yǎng)到第5代時,NSP細胞表現(xiàn)出混雜表型,以及一定的分化潛能;通過電鏡進行觀察,從細胞核質方面進行分析,SP細胞較高,而NSP較低。這些都反映出SP細胞具有腫瘤的分化與增殖能力[7]。從CSC學說的角度進行研究,它們一方面啟動了腫瘤的生長和形成,另一方面還對腫瘤的復發(fā)與轉移具有重要的意義,是導致腫瘤異質性一項重要因素[8]。SP細胞中富含CSC,SP分選技術已成為富集CSC十分簡單、有效方法。SP細胞具有高致瘤性、自我更新、多向分化、耐藥潛能,這些特性與CSC十分相似,已成為研究CSC的重要切入點。
通過深入研究得知,SP細胞能夠對CD44高表達,從增值能力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SP細胞明顯比NSP細胞高,克隆形成率和平均克隆數(shù)明顯提高。在侵襲過膜方面,平均細胞數(shù)有所提高,成瘤裸鼠的數(shù)量也有所增加,都沒有轉移灶,瘤體HE與免疫組織化學染色都得到了證實,均屬于典型肺癌細胞。需要注意的是肺癌細胞株SP細胞具有干細胞特性,在腫瘤的侵襲、增殖及分化等方面都有參與[9-10]。目前,在多種腫瘤細胞系如NSCLC、胃癌、肝癌、鼻咽癌、結腸癌、乳腺癌、子宮內膜癌等,和多種腫瘤組織如肝癌、膠質母細胞瘤、平滑肌瘤、骨髓等中成功分離得到SP細胞。在懸浮腫瘤細胞球的形成能力方面,在無血清培養(yǎng)基中SP細胞比NSP細胞更強;在SP細胞中ABCG2和CD133的表達強度比NSP細胞更強;SP細胞的耐藥存活能力及體外增殖能力比NSP以及未分選出的細胞更強;在體外SP細胞能夠發(fā)生分化現(xiàn)象,變成NSP細胞,然而NSP細胞無法分化成SP細胞,在裸鼠體中SP細胞的致瘤性非常強。
綜上所述,本研究證實肺癌細胞中的確存在SP細胞,并且存在干細胞促瘤特性,為更好地研究腫瘤的靶向治療及發(fā)生機制提供了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