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練麗丹 家庭教育指導(dǎo)師 編輯/春苗 設(shè)計/侯宇
有一次,朋友因有事,讓我?guī)退湛此?歲的兒子當當,于是我?guī)е敭數(shù)绞彝馔妗?/p>
這是校園,不遠處有一個用沙子鋪成的體育健身場地。當我領(lǐng)著當當走過去時,只見當當一副驚恐的神色,一只腳抬離了地面,伸出雙手要我抱?!爱敭?,咱們走過去玩。”“不要,不要?!蔽抑缓帽鹚{悶地問他“為什么”,他連說“沙子臟,沙子臟”,盡管我一再強調(diào)說不臟,但當當就是不愿意下地。
記得我小時候,和一幫小伙伴在戶外玩沙玩土是最快樂的事情,小孩子玩起來哪顧得上什么臟不臟的??僧敭敳皇峭跛酝度氲赝?,而是先擔心臟!怕臟可不是這個年齡的孩子腦中的概念,我想一定是父母灌輸?shù)模@位朋友家的教育是不是存在什么問題?
我不甘心因為孩子怕沙子臟就帶他離開這里,抱著他往前走,讓他坐在高出地面的坐架上,當當沒有嚷著離開。我和他自然地聊天,來沖淡他對沙子的關(guān)注。小孩子的注意力是很容易轉(zhuǎn)移的,當我提議在地上堆城堡時,當當似乎忘記了害怕,從坐架上下來和我一起用沙子堆起了城堡。
“這兒是當當家的房子,好漂亮哦!”聽我一說,當當更積極地配合我?!胺孔雍竺嫖覀兎乓蛔∩皆鯓樱俊闭f著我拿來一塊小石頭擺在“門”后,這時當當突然想起了什么,又說臟。我問他什么臟呢,他說石頭臟,說完拿過我手里的石頭用力扔了出去。我靈機一動,撿回石頭說:“呀,它不是石頭,它是糖果呢,你看,是不是很漂亮?。俊碑敭斠宦牎疤枪眱蓚€字,眼睛一亮,朝我使勁點頭?!澳俏覀冊诋敭敿议T口開一家糖果店好嗎?”大概在孩子眼中石頭真變成糖果了吧,當當很樂意地和我一起撿了許多小石頭,擺起了糖果店,還玩起了買賣的游戲……再也不說這里臟那里臟了。
回到朋友家,我向朋友講述了當當怕沙子臟的事情,問她孩子為什么會這樣敏感。朋友說可能是自己平時太愛干凈了,以前見到孩子玩沙土就會說它很臟,不準孩子玩?!捌渌矫妫€有說過什么臟的話嗎?”在我的提示下,朋友告訴我更多的信息:“有啊,有一次他不穿襪子光腳在地板上走,我說臟死了,還強迫他穿上;還有,他的衣服一天一換,如果不愿換我就說他是臟孩子;孩子的玩具我?guī)缀跏敲總€星期都要全部清洗一遍,每次都要說你的玩具好臟了,媽媽要洗了……”經(jīng)朋友一說,我總算明白為什么孩子會這么關(guān)注臟而不愿玩了。
陪當當玩耍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當當不是怕沙子、怕石頭,而是怕臟。他并沒有拒絕玩耍,而是拒絕接觸沙子,所以當他要我抱時,我答應(yīng)了,這樣一來可以繼續(xù)原來的計劃,二來可以先緩解孩子內(nèi)心的不安。接下來,我試圖用輕松的聊天來緩和氛圍,并提出堆城堡的游戲,要知道小孩子天生都喜歡玩游戲的,在快樂的游戲中,孩子會很快忘記前面的事。
當當看到小石頭而想起了“臟”并扔出去時,我便利用孩子善于想象的特點,讓孩子想象石頭是漂亮的糖果,以便更好地接受它。因為在當當?shù)挠洃浐徒?jīng)驗里,石頭代表了臟,而糖果呢,一般都代表了甜蜜、漂亮、惹人喜歡,能喚起美好的表象,激發(fā)喜悅感。這樣的想象替換,讓孩子不再排斥石頭(孩子當然知道這是石頭,但想象能幫助孩子改變感覺),從而把活動進行下去,并弱化“石頭=臟”的看法。
之所以對自己陪孩子的過程做一個方法上的解釋,就是想給帶孩子的家長們一個參考和借鑒,即:一是遇到困難學會如何機智地思維拐彎,巧妙引導(dǎo);二是怎樣幫助孩子扭轉(zhuǎn)已形成的不良認知和習慣。
當然,僅這短暫的一次陪玩遠遠不夠,作為孩子的父母,更應(yīng)該學會反思,轉(zhuǎn)變觀念,及時調(diào)整教育方式,努力消除之前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
看來,朋友在生活中很注重家庭衛(wèi)生。愛清潔、講衛(wèi)生是好習慣,讓孩子也養(yǎng)成這樣的習慣看上去沒有錯。但是,過度講究就沒必要了,如果因為講究而干擾了孩子的成長發(fā)展,造成了負面效果,就更不適宜了。
據(jù)《華南新聞》報載,英國醫(yī)學專家研究顯示,孩子玩泥巴時身上被弄臟,但身體接觸泥里的大量微生物,可以使孩子的免疫系統(tǒng)“認識”細菌而不會對其過敏。因此專家說,讓孩子在游戲、運動和其他日?;顒又须S心所欲地弄臟自己,有助于他們的身心健康。
雖然專家說的是泥土,但在我看來沙子也是一樣,過分要求孩子干凈整潔,讓孩子生活在“無菌真空”中,也不見得對孩子的健康就有利。
小孩子是不懂臟不臟的,明顯這是把成人的觀念強加在孩子身上。出于責任心和衛(wèi)生習慣要求,家長總對孩子做出制止,而這種阻止卻使孩子失去了探索周圍世界的機會,泯滅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這對心智成長是無益的。
朋友的阻止行為可以說是成功的,不但成功在眼前,還成功在以后——孩子不在家長的視野內(nèi),竟然也能自覺地自我阻止。
記得哲學家盧梭說過,“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換作我,寧可要一個滿臉泥巴的孩子,也不要一個遠離大自然的不像兒童的孩子。
我們當然希望孩子吸收大人好的行為和認知,并變成他人格或習慣的一部分。但是,要避免復(fù)制給孩子不好的行為和習慣并不容易。如果家長沒有自我覺察能力,沒有自我反思習慣,就會繼續(xù)盲目的教育。如果把教育比作雕刻,那么孩子就會在不在行、不精通手藝的雕刻者手中離期待的樣子越來越遠,甚至成了無用之物。
所幸,我的這位朋友聽了這一番解釋后,終于明白自己的教育誤區(qū)了,也決定要改一改自己的教育方法。
從這個活生生的例子中,看得出孩子怕臟的習慣完全是父母不當?shù)挠^念和行為造成的,所以,家長們首先要改變自己。
因為成人講究清潔是成人的需求,而孩子有孩子的需求,比如探索、求知、玩耍等。要分清各自的需求,不要為了自己的需求而忽略了孩子的需求。至于怎樣把握,應(yīng)以能促進孩子身心發(fā)展為尺度。
經(jīng)常地、重復(fù)地說“臟”,是在幫助孩子強化這個概念,起著負面暗示作用,有的孩子甚至可能把這個“臟”用到更多的事物認知上。但有些東西確實是臟的,孩子也并不知道,那么在需要說“臟”的情況下,盡量用其他的詞來替換,如“不干凈”“不衛(wèi)生”,或用更具體的詞來表達,如“有污點”(衣服)“發(fā)霉”(食物)“有灰斑”等。
練麗丹 家庭教育指導(dǎo)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