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月城是具有江南特色的水鄉(xiāng)之鎮(zhèn),一條條縱橫交錯的河道,一艘艘穿梭在水面上的小船,給月城這個富有濃郁鄉(xiāng)土氣息的小鎮(zhèn)增添了幾分韻味。我班在這種具有濃濃水鄉(xiāng)文化底蘊的氛圍中開啟了水鄉(xiāng)小船的探索旅程。因為從小耳濡目染,所以孩子們對船這個話題自然很感興趣,在這個主題大背景下,關于船文化的探索也就此產生。
觀察區(qū)域:創(chuàng)意區(qū)
觀察對象:孔馨鈺、張梓萱
時間:11月8日(10:15-10:20)
片段一:鈺鈺和萱萱在“造船廠”里造了兩艘小船,她倆興奮地在桌面上開來開去。鈺鈺說:“瞧,我的小船開得很快,上面還有一面漂亮的小旗?!陛孑嬲f:“我的小船比你的快,它的名字叫超級飛船?!闭f著,在桌面上飛快地移動小船。涵涵走進來問道:“你倆在干嘛呀?”“在開船呀?!扁曗暬卮?。涵涵說:“可是,小船是在水里開的呀。”萱萱受到了啟發(fā),對著鈺鈺說:“對呀,鈺鈺,我們還是到水里去開船吧?!痹诮酉聛淼膸滋炖铮凇霸齑瑥S”玩游戲的孩子紛紛效仿,他們在造好了一艘小船后,就會來到水池邊,玩起開船的游戲。
分析:在日常游戲時間里,我們會發(fā)現孩子們在玩一種材料時,經常會有新的靈感迸發(fā)。正如案例中鈺鈺和萱萱一樣,她們從造小船想到了開一開小船。其實這也是孩子生活經驗的再現,當孩子們在游戲中找到了與現實生活的契合點,新的游戲靈感便會產生。同時,孩子也是群體中的一員,他們在游戲中的經驗與表現直接影響著同伴的游戲水平。從后來幼兒紛紛效仿同伴開小船游戲行為的產生可以看出,幼兒的游戲興趣已發(fā)生了轉移。同伴的游戲經驗激發(fā)了孩子對新的游戲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與探索欲望。
指導策略:
1.順水推舟,提供材料,創(chuàng)設新的游戲區(qū)。
孩子們想到了在水池里開小船,但受物質條件影響,水池是比較小的,小船在水池里只能漂浮而無法真正地開起來。根據孩子游戲的需求,我們?yōu)楹⒆犹峁┝顺錃庑∷?,并在教室靠近洗手池的地方因地制宜地?chuàng)設了新的游戲區(qū)。教師滿足了孩子游戲的愿望,為他們游戲的順利開展提供了物質支持與保障。
2.問題商討,產生新的游戲玩法與規(guī)則。
新的游戲內容產生必將引發(fā)孩子新的思考:怎樣開小船更有趣?游戲時應注意哪些游戲規(guī)則?我把游戲的主動權交給孩子,讓他們在小組內展開討論,并把討論后的問題進行聚焦,經過篩選,產生新的游戲玩法與規(guī)則:如想辦法讓小船開動,但手不能碰到小船。從水池的起點處出發(fā)到終點,一次只能運一個貨物,誰把貨先運完就獲勝。這些規(guī)則的產生都是孩子通過商討,并用繪畫作標記的形式表現,老師只是幕后的支持者,孩子才是游戲的小主人。
3.因勢利導,實現區(qū)域間的相互融合,推動游戲情節(jié)發(fā)展。
在游戲開展的進程中,貨船大比拼游戲區(qū)的孩子會發(fā)現他們沒有現成的小船。新的問題隨之產生。我因勢利導,啟發(fā)孩子們:沒有小船是不是可以去“造船廠”購買呢?教師的啟發(fā)引導推動了游戲情節(jié)的發(fā)展,同時也實現了區(qū)與區(qū)之間的有效融合,使區(qū)域不再是一個孤立的個體,而是幼兒間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的聯合體。通過幼兒間的交流互動,經驗與思維的相互碰撞,幼兒的游戲內容才會不斷擦出新的火花。
在接下來的游戲進程中,我用觀察量表科學地記錄孩子在游戲區(qū)的整體情況,以了解孩子在游戲區(qū)的探索性行為表現以及對新材料的自主探究情況。
經統(tǒng)計發(fā)現:
95%的幼兒善于模仿他人,53%的幼兒會遷移同伴的游戲經驗,45%的幼兒樂意嘗試探索新材料,27%的幼兒在游戲中會采用多種方法操作,92%的幼兒會遵守游戲的規(guī)則有序地操作,80%的幼兒會將操作的結果進行記錄。從數據中我們可以發(fā)現,中班孩子的學習方式還是模仿學習占主要地位,但也有部分幼兒會從模仿中吸取經驗,并進行遷移,制作出類似的操作材料。個別幼兒抽象邏輯思維能力開始萌芽,會用判斷、推理的方式對材料進行自主探究。規(guī)則意識逐漸加強,大部分幼兒能遵守游戲的規(guī)則,并能在游戲后記錄結果。
觀察區(qū)域:科學區(qū)
觀察對象:朱芷怡、殷田沺
時間:11月10日(10:12-10:18)
片段二:芷怡和田沺每人拿來一只裝了貨物的小船,放在起點處。田沺緊盯著自己的小船,嘴鼓得圓圓的,對著小船猛吹了幾口氣,但小船絲毫沒有前進,而是原地打轉。對手芷怡的小船雖然往前開了一段,但行駛的速度也非常緩慢。兩個孩子用力吹了一會,兩只小船在水里轉來轉去,又撞在了一起。田沺用手推了一下小船,芷怡連忙說:“手不能碰到小船的,你犯規(guī)?!碧餂p只好作罷。吹了一會,田沺有點沒耐心了,她坐到椅子上擺弄起衣服。一段時間下來,芷怡也吹得滿臉通紅,坐下來休息。
觀察區(qū)域:科學區(qū)
觀察對象:楊云瓏、吳哲睿
時間:11月11日(10:08-10:15)
片段三:第二天,還是這個游戲,瓏瓏和睿睿遇到了同樣的問題。兩個孩子對著小船吹氣,發(fā)現船行駛得很慢,還不停地打轉。睿睿繼續(xù)對準小船吹氣,而瓏瓏停了下來。他站起身向四處張望,突然向美工區(qū)走去,他在美工區(qū)的材料筐里翻著什么,找到了一根吸管,放在嘴里吹了吹,嘴角露出了笑容。他飛快地跑回水池,用吸管對準小船用力吹,小船飛快地向前行駛。睿睿還在一個勁地對準小船吹氣,瓏瓏的小船明顯快很多,第一個到達終點。瓏瓏的辦法顯然啟發(fā)了睿睿。他也從美工區(qū)找來吸管對準小船吹氣,小船明顯開快了。瓏瓏的辦法在班里很快傳開了。每次比賽,他們都會找來一根吸管助力。
最后,作業(yè)練習不科學。作為老師,課堂學習之后,我們總會布置一些作業(yè)用以鞏固練習,加深學生的印象。但是,很多老師總是批量地布置作業(yè),生怕哪一點被忽略了。這種高負擔的作業(yè)量不僅不能幫助學生記憶,反而會讓他們喪失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了完成作業(yè)而寫作業(yè),學生就變成了應付,這樣顯然是不能提升識字能力的。
分析:新材料的提供能引發(fā)幼兒的探索興趣,激起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給予幼兒探索的材料和機會,他們就會面對出現的問題不斷探索。而每個幼兒受年齡層次及生活經驗不同的影響,他們的游戲水平也呈現出不同的差異性。第一組幼兒在遇到問題時不能很好地解決困難,田沺直接選擇了放棄。而芷怡在游戲中雖然能遵守游戲的規(guī)則,堅持游戲,但受同伴的影響,游戲中也沒能主動地探究問題的原因,出現了停滯不前的現象。但第二組幼兒卻不同。瓏瓏在游戲中善于發(fā)現問題,并樂意擺弄操作材料,對材料的特性有濃厚的探究興趣。當他找到吸管時,馬上放在嘴里吹一吹。說明他已經關注到借助長長的吸管能更好地對準小船的一端吹氣,比用嘴吹氣力量更集中。在嘗試與探究中,他發(fā)現了吸管的妙用。其他孩子受瓏瓏的影響也紛紛效仿,反映了中班孩子的學習方式是相互模仿,相互促進的。
指導策略:
1.教師把游戲自主權交給孩子,耐心等待,靜觀其變。
孩子的游戲水平是在自己的反復嘗試、探索,在問題中不斷地信息重組,并調整經驗,積累而成的。幼兒在集體活動中能通過同伴間的相互模仿而習得新經驗。因此,當孩子在游戲中遇到困難時,教師不要急于給予幫助,而是耐心等待,靜心觀察,給予孩子充分的時間去嘗試探索,發(fā)現問題,并自己嘗試解決問題,把探索的自主權交給孩子,這比老師直接傳授經驗效果要好得多。
2.用問題“拋磚引玉”,啟發(fā)引導,提高幼兒思維的廣度,形成新的思維模式。
榜樣的示范引領能使孩子得到新經驗的模仿與遷移,但中班孩子受年齡特點的影響,他們往往只會在模仿中自我滿足。一味地模仿又會扼殺孩子的思維,使孩子僅僅停留于現有的游戲滿足感而裹足不前。我們老師要幫助孩子打破現有的思維模式,引導孩子思考:除了可以用吸管,還可以用什么好辦法使小船開得快呢?頓時,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在老師的啟發(fā)引導下想出了很多辦法。有的說“可以用扇子扇風”,有的說“可以用小電風扇扇風”,有的說“可以用繩子牽著”,還有的說“可以在船上裝一個吸鐵石,用吸鐵石吸著走”。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促進幼兒積極思考。他們能聯系生活經驗,借助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物理現象,如:風力、磁力、繩子的牽引力等來解決游戲中的問題,教師的啟發(fā)引導加深了孩子思維的廣度與深度。
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我鼓勵孩子們大膽尋找多種材料開展貨船大比拼的游戲。他們或從家里帶來,或從班級資源站里尋找,并用材料大膽嘗試探索。通過反復操作實驗,他們會用水槍射擊、用電風扇扇風、在小船上裝了根繩子牽著走,還有的甚至想到了用彈弓撞擊小船向前行駛。在游戲中,對于所用的材料,他們在記錄表上用繪畫的方式記錄。經過比賽,最終得出哪種工具的使用能使小船開得快。
觀察區(qū)域:科學區(qū)
觀察對象:朱嘉怡
時間:11月16日(10:10-10:16)
片段四:貨船大比拼的游戲仍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這一天,游戲過去十分鐘,游戲區(qū)里只有晨晨一個人在玩。他的對手嘉怡卻不見了蹤影。我環(huán)顧教室四周,發(fā)現嘉怡蹲在教室門口的角落里低頭在做著什么。我走過去,只見嘉怡拿著玩具小車使勁地拉著尾部的繩子,小車往前開動,她把玩具小車拿在手里,仔細端詳,嘴里還喃喃自語:“它是怎么動的呢?”持續(xù)了兩分鐘,我蹲下身問:“嘉怡,你在干什么呀?”嘉怡說:“我想看看汽車里面是什么裝備,只要一拉繩子它就能往前開了。我在小船上裝一個,它就也能自己開了?!蔽蚁蛩嶙h:“那你可以拆開來看看呀!”聽了我的建議,嘉怡大膽地拆開來,發(fā)現里面是一個轉軸?!拔蚁氚阉b在小船上,它一定能開得很快?!蔽冶硎举澩<吴媚z帶紙把轉軸固定在小船上,但實驗了幾次,沒有成功,最后轉軸被丟在一邊。
分析:《指南》在科學領域目標中指出:“中班幼兒常常動手動腦探索物體和材料,并樂在其中?!奔吴莻€喜歡探索的孩子,符合中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她善于打破常規(guī)思維,并且對于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有較強的鉆研精神。在游戲中,她已經不再滿足于采用人工助力的方法開動小船,而是想探索如何讓小船自己開動。當她在游戲中發(fā)現了玩具小車的原理,她會使用判斷、推理的方式大膽地進行實驗的猜測。當老師發(fā)現了這個現象,及時給予了孩子肯定,并鼓勵孩子大膽嘗試動手拆卸玩具,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這里,老師的介入顯然是有價值的。為孩子大膽地嘗試探究給予了心理上的支持。但中班孩子顯然知識面還不夠豐富,他們在探究中往往受經驗缺乏的影響,最終會放棄探索,導致案例中呈現的轉軸被丟在了一邊的情況。教師捕捉到孩子遇到的新問題,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幫助孩子在探究中積極動手動腦尋找答案或解決問題。
指導策略:
1.注重游戲后的交流評價,鼓勵幼兒為同伴出謀劃策,大膽創(chuàng)新。
在游戲的講評環(huán)節(jié),我讓嘉怡介紹游戲中的新發(fā)現以及遇到的問題,并讓幼兒一起為嘉怡想辦法,思考怎樣讓小船自己開動。面對新出現的問題,孩子們議論紛紛,認為可以在小船上裝一個能轉動的裝備就可以讓小船自己開動。同伴共同出謀劃策,使問題得到了廣泛關注,啟迪孩子大膽創(chuàng)新。
2.家園合力,開展親子調查活動,使科學探究呈現多樣性。
調查活動是幼兒收集資料,獲得新知的有效途徑。我們要鼓勵幼兒學習做簡單的調查與記錄,并與他人分享交流。要充分發(fā)揮家長的教育資源,讓家長參與進來,幫助幼兒一起展開調查。通過調查,幼兒收集到很多關于小船開動的資料。如船的尾部靠螺旋槳轉動向前航行,船上有馬達帶動機器轉動槳來航行。幼兒用繪畫、照相、做標記等方法記錄探究的過程與結果,由于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探究的結果也豐富多彩,使探究活動呈現多樣性。
3.為幼兒提供適宜的科學探究材料,支持幼兒自主探究活動。
科學區(qū)提供的材料不僅要多樣化,還要考慮到材料是否適宜,是否能滿足幼兒科學探究的需要。當幼兒的游戲水平不斷地向前發(fā)展,現有的材料已不能滿足幼兒現階段的游戲進程。我們要為幼兒不斷更新適宜的游戲材料,如為幼兒提供皮筋、小木片、彈簧、氣球等有張力的材料,鼓勵幼兒大膽動手操作實驗,支持幼兒自主探究。
隨著孩子自主探究活動的不斷深入,他們在貨船大比拼游戲區(qū)的探索也不斷給我們帶來新的驚喜。孩子們想到了用皮筋捆綁小木片,然后轉動它,利用木片的自轉帶動小船向前行駛。還有的孩子想到了將氣球吹滿氣,然后在放氣的時候推動小船向前行駛。孩子們的表現使我們不得不佩服他們超強的探究能力。正如心理學家皮亞杰所說:“兒童是天生的探究者,從一出生就在不斷地探究周圍世界,建構自己的知識?!?/p>
貨船大比拼游戲沒有結束,精彩仍在繼續(xù)。關于船開得快慢問題不僅僅只是借助材料,還與船的自身重量、材質以及構造等眾多因素有關,這些還有待于孩子在游戲中慢慢去探索發(fā)現。我們期待孩子會有更高水平的發(fā)展,我們也在耐心等待孩子每一個不尋常舉動的出現。孩子每一個精彩的瞬間都離不開教師敏銳的觀察與發(fā)現,孩子每一個探究的舉動都離不開教師給予必要的支持與引導。只有教師做個有心人,全身心地投入觀察,用一雙善于發(fā)現的慧眼去捕捉到孩子稍縱即逝的靈感閃現,我們定會被孩子驚人的創(chuàng)造力所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