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丹
摘 要:現(xiàn)在的學生,他們生活在信息時代,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再“走老路”,課堂的效果也是低效的,為此,教師的素養(yǎng)要個性化,學生的學習也要個性化,這樣才能讓學生適應現(xiàn)在的社會,才能有效提高學習的效率。
關鍵詞:個性化;特色化;積累
現(xiàn)在學生,他們見得多,識得廣,即使同一班級的學生,他們的水平也是參差不齊,針對現(xiàn)在教育的走向,語文課堂要崇尚個性化教學。特別是教師的素養(yǎng)要個性化,學生的學習也要個性化。筆者根據(jù)自己的教學談幾點看法。
一、教師素養(yǎng)個性化
1.學生的個性要包容
小學語文教師除了擁有豐厚的專業(yè)素養(yǎng)、扎實的基本功,還要有寬容的教學態(tài)度。小學教師不僅要全面了解和把握學生的知識水平,還要更深層地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特別要尊重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方法,并對他們進行指導。教師要用寬厚、客觀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同時教師要明白自己的責任——教書育人,而不是扼殺孩子天性?,F(xiàn)在知識更新快,教師要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yǎng),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源源不斷的水。教師和學生的關系要融洽,讓學生在教師面前沒有陌生感,這樣教師才能真正走近學生,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才能針對學生的個性進行鼓勵和引導,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以便有效提高課堂的效率。
2.教師的專業(yè)要提升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僅是教師傳授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是教師不斷提升自己業(yè)務水平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發(fā)現(xiàn)問題,才能較好地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以便更好地適應學生的發(fā)展。在反思的過程中優(yōu)化自己的教學方法,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讓課堂教學更活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高,從而促進課堂的提升。
筆者在教學每一篇課文時,僅僅是導入課堂,筆者就要反復思考怎樣能吸引學生,怎樣能扣住學生的心弦,怎樣能讓學生一下子走進課堂,特別是一些知識性的文章,學生學習起來就索然無味,教師更要進行有效的導入,這樣才較好地讓學生進入文本。如《青海高原一株柳》,雖然文章寫得很美,借物喻人,但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僅僅讀文章,讀不透這株柳的神奇、敬畏以及頑強的精神。為此,筆者在設計教學的第二課時是這樣設計的: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知道這株柳的樣子,誰來說說?站在這株柳下,我突然想起了蒙受不白之冤、忍辱含垢的司馬遷,他就像這株柳,你認為老師為什么想到這兒?請同學生仔細地品讀課文,看誰的想法和老師的一樣,你能想出哪個人?或者哪句名言?這樣就把學生的閱讀欲望一下子激發(fā)起來,很快進入了文本,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去閱讀,去思考。
3.教師的教學要特色化
教師習慣于千篇一律的教學,其實教師這樣的教學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fā)展。雖然學生能在教師整齊劃一的管理下有序地交作業(yè),能有序地完成教師的任務,可是學生的個性卻慢慢地被扼殺,學生都變成了一只課堂上的“小綿羊”,這樣的學生能適應現(xiàn)在瞬息萬變的社會嗎?教師的責任是培養(yǎng)人才,尊重學生個性化的發(fā)展,就要通過對學生全面的了解,在不斷觀察的基礎上,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
筆者曾經(jīng)教過一個學生,每次上課都沒有按時來過,要不是遲到,要不就是在遲到中,大多數(shù)老師都認為他是個無可救藥的孩子,可是筆者卻不然,認為這個學生與眾不同,很有個性,而且這個學生學習起來非常瘋狂,說成績趕上大家,也就是一兩天的事。每次校門被鎖上,他總是淡定地站在保安室,處理自己的作業(yè),筆者非常尊重他,注意適時引導他。就這樣,這個孩子幾年后,考上了上海的同濟大學。所以,教師應該是發(fā)現(xiàn)人才,越有個性的孩子,越有與眾不同的學習方法,教師要正確地引導,尊重學生的個性,這樣,教師的教學就要有特色,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較好的發(fā)展。
二、學生學習意識個性化
1.學生學習的方法要個性化
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僅僅是個引導者,而真正處于主體地位的還是學生自身。因此,教師在課堂上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通過自身的努力,幫助學生養(yǎng)成個性化地學習。通過課堂教師的示范,學生能掌握學習方法運用到自己的學習上,這樣,也能有效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而對于學生個性化學習方法的培養(yǎng),教師應在教學實際中培養(yǎng),讓學生潛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
2.學生的課外積累要個性化
課改,一輪接著一輪地進行著,教師僅僅依賴教材來給學生上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現(xiàn)有的需求,教師要走進生活,結合生活的事例,這樣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當然,教師要延伸和拓展學生的知識積累,鼓勵學生選擇自己的學習方法,這樣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還能促進學生廣闊性和發(fā)散性的培養(yǎng),又能自然而然地達到知識的積累。小學語文教師不僅要加強學生課內知識的積累,還要學生博覽群書,個性化地積累。其實生活中處處是語文,教師更要用好生活的這本原生態(tài)的教科書,讓學生走進自然,走進生活,靈活運用自己的知識來學習語文,這樣能提高學習效率,還能打下堅實的基礎。
3.學生思維能力要個性化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似乎不搭邊,但學生說出來肯定有他的想法,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要能多問幾個為什么,了解學生內心世界,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更好的拓展。教師要鼓勵學生個性化的思維,多出一些開放性的題目,讓學生在練習中得到較好的鍛煉,以便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中個性化教學,不僅能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yǎng),還能讓學生個性化學習的意識增強,更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尊重學生的個性,挖掘其潛能,讓學生能更好、更快地適應現(xiàn)在的社會。
參考文獻:
[1]孫燕君.個性化教育在語文教學中應用[J].學習天地,2013(4).
[2]姚艷芳.淺談個性化語文教學的應用策略[J].課外輔導,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