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空軍軍醫(yī)大學(原第四軍醫(yī)大學)唐都醫(yī)院感染病科(陜西 西安 710038)
2.空軍軍醫(yī)大學(原第四軍醫(yī)大學)唐都醫(yī)院腫瘤科(陜西 西安 710038)
王 偉1 師 弘2
肝細胞肝癌(HCC)作為一類世界范圍內(nèi)高發(fā)的惡性腫瘤,其診斷及鑒別一直廣受國內(nèi)外學者的關注,早期發(fā)現(xiàn)并準確定性病灶性質(zhì),確定其范圍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是HCC診斷及治療的重要基礎[1]。CT及磁共振成像(MRI)檢查是目前HCC診斷的最佳無創(chuàng)性檢查方法,CT具有較高的空間分辨率、可進行動態(tài)增強掃描,對HCC的診斷價值得到臨床廣泛認可[2];近年來隨著MR技術的進步,高場強磁體、相控陣線圈及肝臟容積采集等的應用,使MRI診斷HCC的敏感度、特異度大大提升[3];且MR掃描可通過多種序列及成像技術,一定程度弱化相應肝臟背景對腫瘤成像的不良影響,提高腫瘤的檢出率及診斷準確性[4]。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我院收治的52例HCC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患者在不同MRI序列掃描下的圖像特點,并與常規(guī)CT多期增強檢查對比,為臨床HCC的診斷提供參考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HCC患者的病例資料,HCC的診斷參考中國抗癌協(xié)會肝癌專業(yè)委員會制定的HCC診斷標準[5],所有患者均經(jīng)手術或穿刺病理證實,臨床資料完整,術前或穿刺前行CT及MRI檢查,兩種檢查間隔時間小于7d。符合標準入組病例52例,其中男33例,女19例,年齡35~74歲,平均(53.12±6.21)歲;乙肝45例,丙肝7例;單發(fā)病灶48例,多發(fā)病灶4例(選取較大病灶作為研究);實驗室檢查43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甲胎蛋白升高。
1.2 方法 常規(guī)CT多期增強掃描:患者檢查前6h禁食,采用美國GE公司Lightspeed VCT 64層掃描儀進行掃描,準直器寬度為0.625mm,層厚/層間距=5mm/5mm,管電壓120kV,電流240mA,掃描范圍包括膈頂至盆腔入口,最大限度囊括肝臟實質(zhì)。采用高壓注射筒經(jīng)肘靜脈注入對比劑碘普羅胺(370mgI/mL)100mL,注射流率3mL/s,行CT三期增強掃描,掃描包括動脈期(25s)、靜脈期(60~70s)及延遲期(2~3分鐘)。掃描結束后將圖像傳至ADW4.3工作站進行圖像重建處理。
MRI掃描:采用美國GE公司Signa Excite 3.0T超導型MR掃描儀;線圈為8通道相陣控體部包裹線圈,掃描前6h禁食,去除體外金屬異物,囑患者行屏氣及呼吸訓練。掃描序列包括自旋回波序列T1WI、T2WI及脂肪抑制序列(STIR)FS橫斷位掃描。掃描參數(shù):T1WI:TR/TE:500ms/30ms,F(xiàn)OV:38×38,矩陣:288×192,層厚/層間隔:8mm/0.8mm;T2WI:TR/TE:6000ms/120ms,F(xiàn)OV:38×32,矩陣:288×224,層厚/層間隔:8mm/0.8mm;STIR:TR/TI/TE:1200ms/90ms/30ms,F(xiàn)OV:38×32,矩陣:128×224,層厚/層間隔:8mm/0.8mm。掃描完畢后在ADW4.2工作站進行MR信號強度測量。
圖像分析:CT及MRI掃描圖像均由兩名高年資影像學專家作獨立雙盲分析,觀察腫瘤病灶大小、數(shù)量及信號強度特點,兩名專家雙向判斷一致作為最終診斷結果,不一致的病例經(jīng)討論一致后確定。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與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及率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
2.1 MRI各序列圖像特點及信號特點分析 52例HCC患者經(jīng)全肝臟掃描,檢出共計60個病灶;各序列掃描均可見患者肝臟形態(tài)失常,體積呈不同程度增大,邊緣凹凸不平,肝葉比例失調(diào);肝實質(zhì)掃描信號不均勻,可見彌漫分布大小不等的結節(jié)、團塊狀異常信號;其中MRIT1WI主要表現(xiàn)為稍低信號;T2WI、STIR序列以高信號為主。肝內(nèi)膽管擴張,腫塊周圍血管受壓移位,門靜脈及其分支增粗。各序列信號特點分布詳見表1。
2.2 MRI與多期增強CT對HCC的診斷價值 所有患者均經(jīng)手術及病理證實,入組52例HCC患者經(jīng)檢查共檢出病灶60處,其中MRI確診HCC共54個,診斷準確率為90.00%;CT多期增強掃描確診HCC共52個,診斷準確度為86.67%;MRI診斷準確率稍高于CT,兩者診斷準確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部分病例MRI及CT增強掃描影像學檢查見圖1-7。
HCC為臨床常見肝臟腫瘤,早期手術干預對提高患者預后,改善遠期生存率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對病灶的及早檢出對臨床意義重大。目前多數(shù)HCC由影像學發(fā)現(xiàn)并確診,MRI掃描組織及空間分辨率較高,無電離輻射影響,適用范圍較為廣泛[6]。臨床檢查時,MRI掃描常通過對不同序列信號特點進行病灶的定位、定性診斷,主要以自旋回波序列(SE)及脂肪抑制序列(STIR)為主,本研究采用SE-T1WI、T2WI及STIR三種序列進行掃描,結果顯示,MRI 3種序列均對肝臟有較好的成像效果,T1WI序列主要表現(xiàn)為稍低信號;T2WI、STIR序列以高信號為主。既往研究表明,在正常肝臟組織中,T1WI信號比脾臟及肌肉稍高,而T2WI則表現(xiàn)為明顯低于脾臟的信號特點,而肝癌病灶信號與脾臟信號有明顯差異,表現(xiàn)為T1WI低或接近于脾臟信號,而T2WI明顯高或接近于脾臟信號[7];因MR圖像上最高信號一般為脂肪,較多的脂肪高信號可導致病灶信號偏低,影響觀察,STIR序列可抑制或消除肝、腎、脾等組織間脂肪組織信號,使組織結構形成低或無信號區(qū)域,消除SE序列中因脂肪高信號對鄰近結構造成干擾,使病灶表現(xiàn)為更為清晰的高信號[8];另外STIR序列同樣可消除肝門及腹膜后脂肪信號,可將肝門受累及肝門區(qū)、腹膜后腫大淋巴結表現(xiàn)為高信號而突出顯示[9]。除MRI,多層螺旋CT掃描也是HCC診斷的重要方法,多期增強CT掃描可在一次注射造影劑情況下,獲得肝動脈期、門靜脈期及延遲期圖像,大大提高HCC的診斷準確性及檢出率[10]。本研究對多序列MRI及多期增強CT應用于HCC的診斷中,比較其診斷價值,結果顯示,MRI診斷HCC準確率為90.00%;既往翟建春[11]等人分析了乙肝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CT增強掃描及MRI平掃的診斷價值,結果顯示CT增強掃描動脈期、門靜脈期、延遲期檢出率為85.14%、68.91%、71.97%,而MRI平掃對病灶檢出率為86.49%,本研究中MRI檢出率略高于其研究,其原因可能與本研究入組病例肝硬化程度對診斷影響較小有關;將MRI與CT多期增強掃描診斷價值進行比較,CT增強掃描診斷準確率為86.67%,兩者診斷準確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趙年[12]等人研究證實CT增強掃描及MRI診斷HCC病灶的準確率分別為90.91%及88.64%,兩者比較無明顯差異,本研究與其研究結果一致,提示MRI具有與多期增強CT相似的診斷價值,臨床上可根據(jù)情況替代使用。
表1 MRI各序列信號特點分析
綜上,肝細胞癌在MRI T1WI序列主要表現(xiàn)為稍低信號;T2WI、STIR序列以高信號為主;MRI可較好顯示HCC信號特征及強化形式,對病灶診斷準確率為90.00%,與多期增強CT診斷價值相當,可為臨床HCC的治療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