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婭 湯 亮 湯玉春
(重慶市巴南區(qū)南湖小學,重慶 巴南 401347)
《小學生群文讀本》六年級(上)
六年級
“1”:《在柏林》
“X”:《窗》《雪夜》
小小說,又稱微型小說。它往往從一個側面、一個瞬間之中,捕捉生活,表現(xiàn)主題,顯著特點是:小、新、巧、奇。
細讀它的結局,能發(fā)現(xiàn)作者情節(jié)設置的巧妙。通過結局去找線索,根據(jù)線索推理結局,體會其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文體特點。
《在柏林》在不足四百字的文章里涉及一個沉重的話題:戰(zhàn)爭的殘酷性。作者截取火車上短暫的一幕,以老后備兵役的一段話控訴殘酷的戰(zhàn)爭帶給人們的重大災難。
《窗》這篇小小說以“窗”為線索,展開情節(jié)。結局的構思是最精彩的部分,體會到靠窗病人的善意,對他油然生出敬佩之情,更鄙視不靠窗病人的丑惡靈魂,從而體會到人性的美丑,感悟到人生的真諦。
《雪夜》篇幅雖短,情節(jié)曲折離奇,一波三折。最意外的還是小說的結局,落差感極強,一系列“兒子還活著”的假象之后,最后才由警長說明兒子早已死去的真相,給人一種突轉的奇特感受,富有藝術感染力。
1.梳理文本線索與結局,感知小小說的結局“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特點。(教學重點)
2.根據(jù)線索與結局的推理,建構起此類文本中線索與結局的關聯(lián)。(教學重點、難點)
一課時
1.看一組漫畫《打招呼》。
2.這個結局真的很意外,今天就讓我們進入這樣的一組議題。
1.師板書課題。
2.生齊讀議題。
(一)感知意外結局
1.師:我們一起看小小說《在柏林》,讀閱讀要求:思考結局哪個地方最讓你感到在意料之外?(板書:意料之外、結局)
2.生自主學習,教師板書,相機指導。
3.匯報交流,師貼板書。
(二)根據(jù)結局找線索
1.過渡:結局的這些地方的確在我們的意料之外。可是再讀文本,你會發(fā)現(xiàn)文中有很多線索都在暗示結局。請孩子們快速瀏覽文本,勾畫暗示結局的線索。(板書:線索)
2.生自主勾畫。師指導。
3.小組合作學習,按這樣的句式交流:
我從文中句子_______感受到________,我讀出了結局______。
4.生匯報,師在PPT找到對應的線索。
5.播放二戰(zhàn)視頻片段,師介紹背景。
6.線索與結局對應著讀。
7.第一次統(tǒng)整:①結局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板書:情理之中)
②多條線索指向同一處結局。
③一條線索指向多處結局。
(一)根據(jù)線索推理結局
1.閱讀《窗》和《雪夜》,勾畫文中你認為是線索的句子來推理結局,補充在后面。
2.生自主學習。
3.生分享《窗》《雪夜》結局。
(二)建構線索與結局的關聯(lián)
1.過渡:回顧這一堂課的學習,我們從結局入手,找到了線索;又根據(jù)線索,推理了結局。我們把三篇文本的線索和結局放在一起,你能找到線索與結局之間到底有什么關聯(lián)嗎?
2.請大家看大屏幕:
3.第二次統(tǒng)整:線索為結局做鋪墊,結局是線索的歸宿。(板書:鋪墊、結局)
小說的結局有多種形式,意外結局只是其中一種,這種結局有什么作用呢,留給我們以后來探討。推薦兩篇文章:萬斌生《最后一只烏鴉的最后一句壞話》和史梯曼《摩爾根掉井里去了》,大家可以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去檢測一下。
小小說的意外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