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利用北京、天津、上海、廣東等7個省市的面板數(shù)據分析了我國高房價的影響因素。實證研究結果顯示,人口數(shù)量、土地價格和人們對房價的預期將對當期房價產生顯著正向影響?;谏鲜鼋Y論,文章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議。
關鍵詞:房價;人口;土地成交價;預期
一、引言和文獻綜述
近年來我國房地產業(yè)迅速發(fā)展,很大程度上帶動了整體經濟的發(fā)展,然而,帶來的后果是房價持續(xù)穩(wěn)定上漲。那么,導致我國近年來房價高漲的因素有哪些呢?劉宇星(2017)認為是收入水平提高引致需求的增加,最終作用于房價的上漲;孟慶斌等(2014)發(fā)現(xiàn)利率、通貨膨脹率、匯率等在長短期內都會對房價有不同的影響;唐云鋒等(2017)認為是財政壓力和土地財政引起“房價棘輪效應”。姚濤(2013)采用因子實驗方法模擬房屋市場,證明在一定稅率下,房產稅對房價泡沫的影響并不大。
二、實證分析
(一)變量說明
本文提取房產稅T、經濟發(fā)展水平GDP、城鎮(zhèn)常住人口POP、土地成交價L、預期房價EP、城鎮(zhèn)職工實際工資W、城鎮(zhèn)消費水平C等7個可能的影響因素,運用2003-2014年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廣東、江蘇、浙江七省市的面板數(shù)據進行了回歸分析。本文數(shù)據來源于國家統(tǒng)計局網站,囿于數(shù)據可得性時間維度上選取2003-2014年;另外,選擇上述7省市的原因是皆為我國經濟比較發(fā)達的省或直轄市,近年來房價變動大,能體現(xiàn)出變化性,利于做影響因素分析。
(二)單位根檢驗和協(xié)整檢驗
1.單位根檢驗
因本文為平衡面板數(shù)據,采用LLC檢驗方法。將差分滯后項的最大滯后階數(shù)設為5,并根據AIC信息準則選擇最優(yōu)滯后階數(shù)。選擇的平均滯后階數(shù)為2.71,偏差校正t* 統(tǒng)計量為-7.30,顯著為負(p值為0.0000),故強烈拒絕面板包含單位根的原假設,認為面板為平穩(wěn)過程。由于七省市經濟發(fā)展都處于全國領先水平且密切相關,故彼此間的擾動項可能存在截面相關。因此,使用選擇項“demean”來緩解此截面相關,結果顯示,使用選擇項“demean”將面板數(shù)據減去截面均值后,偏差校正t* 統(tǒng)計量的p值上升為0.0261,但依然在5%水平上顯著為負。
對其他解釋變量的LLC單位根檢驗結果顯示,lnGDP、lnPOP、EP、lnC等變量的偏差校正t*統(tǒng)計量分別為-9.24、-4.69、-2.86、-4.51,顯著為負(p值為0.0000或0.0021),故強烈拒絕面板包含單位根的原假設,認為序列為平穩(wěn)過程。但稅收、地價、工資水平等變量在LLC檢驗中即使在15%水平下也無法拒絕原假設,故這幾個序列可能存在單位根。為了增強單位根檢驗的準確性,又用HT檢驗對稅收、地價、工資水平進行檢驗,發(fā)現(xiàn)lnL強烈拒絕原假設,不存在單位根,是平穩(wěn)的;稅收和工資依然不平穩(wěn)。
2.協(xié)整檢驗
盡管某些變量不穩(wěn)定,但若因變量和自變量之間存在協(xié)整關系,仍可對原方程進行回歸分析。T和lnW的最大滯后階數(shù)相同,為2.29,可進行協(xié)整檢驗。檢驗結果發(fā)現(xiàn),不存在長期協(xié)整關系,因此,下文的霍斯曼檢驗和回歸分析將舍棄這兩個解釋變量。
(三)霍斯曼檢驗:固定效應模型VS隨機效應模型
原假設H0是隨機效應模型,但chi2(4)=(b-B)'[(Vb-VB)^(-1)](b-B)=11.83,而且Prob>chi2=0.0187,即在5%水平下拒絕原假設,因此,本文的模型設定為固定效應模型,即Pit=αi+β1lnGDP+β2lnPOP+β3EP+β4lnC+β5L+μit。
(四)回歸結果分析
lnGDP和lnC的p值分別為0.461和0826,即使在15%水平下也不顯著,故可以認為這兩個變量對房價的影響作用不明顯。人口、預期房價、地價這三個因素的p值分別為0.002、0.000、0.004,都在1%水平下顯著為負,說明人口增加、預期房價上漲和地價上漲都會顯著影響房價,使房價有較大漲幅。
三、結論與政策含義
首先,人口因素對房價有顯著正向作用。隨著城鎮(zhèn)化,人口大量涌入大城市,產生買房需求,拉動房地產市場發(fā)展和房價。因此合理控制人口至關重要。北京、上海是房價最高的地方,對于戶籍的管控也最嚴格,這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房價繼續(xù)上漲。但眼下要做的是在合理管控戶籍的基礎上,滿足部分人的正常住房需求,有一些符合條件的確實應該開放買房落戶。
其次,預期對房價也有顯著正向影響,預期增加1%,當期房價上漲0.68%。正是由于開發(fā)商囤積居奇和炒房者的投機心理,造成房地產市場供不應求的表象,引起恐慌,扭曲真正有住房需求者的預期,使其認為未來房價還會繼續(xù)上漲,加劇了供不應求。因此,改變房價增長預期、抑制投機至關重要。這兩年,我國許多大中型城市密集出臺了一系列限購、限貸政策,有效抑制了房價上漲速度。
最后,地價對房價有顯著正向影響,甚至強于預期,地價上漲1%,房價上升1.85%。土地成為房地產開發(fā)商的命門,地方政府壟斷土地供給,形成賣方市場,地價和房價相互推動、螺旋上升。這就是所謂的“土地財政”。眾所周知,“土地財政”不具有可持續(xù)性,也不是地方財政科學發(fā)展的應有表現(xiàn),但地方政府對土地使用權轉讓收入依賴太重,2016年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3.74萬億元,地方政府土地使用金占財政收入的比重已經相當之高。接下來,中央政府如何出臺政策管理土地問題、形成秩序良好的土地市場是關注焦點。
參考文獻:
[1]劉宇星.中國房地產價格區(qū)域差異實證研究[J].未來與發(fā)展,2017,41(04):39-45.
[2]孟慶斌,榮晨.宏觀經濟因素對房地產價格的長短期影響[J].統(tǒng)計研究,2014,31(06):25-32.
[3]唐云鋒,馬春華.財政壓力、土地財政與“房價棘輪效應”[J].財貿經濟,2017,38(11):39-54+161.
[4]姚濤.房產稅能抑制房價泡沫嗎?——基于因子實驗的檢驗[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3(12):1-6.
作者簡介:
劉付韓(1995- ),女,回族,安徽蚌埠人,碩士。研究方向:財政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