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天地首屆中芬文化交流節(jié)”期間,很多中方政商嘉賓是第一次跟芬蘭方面零距離接觸,長期致力于中芬合作與交流的朱明明就成為認識和了解芬蘭的百事通。
然而,朱明明對芬蘭這個國度和民情的了解,跟芬蘭人逐步建立深厚的友誼,也經歷了漫長的考驗。
芬蘭人內斂低調、執(zhí)著保守的性格,使得朱明明在游說芬蘭市政府乃至區(qū)政府上費了很大功夫。他選擇了“開誠布公”的做法,讓芬蘭方面逐漸放下對中國人的既有成見,敞開胸懷迎接來自中國的企業(yè)家。
在朱明明看來,芬蘭人是一個非常害羞的民族,他們不會做marketing,腦袋里有一種“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觀念,但其實巷子太深,也會帶來局限性。如今國際競爭日益激烈,許多國家想進入中國市場分一杯羹,導致缺乏市場宣傳的芬蘭優(yōu)質產品難以在中國消費者當中建立品牌知名度。做國際市場,不但需要良好的愿景和勇氣,還需要了解國與國之間的文化差異、商業(yè)操作模式和國家的法律規(guī)定,同時個人的信用和彼此間的信任也需要長時間的建立。在此背景下,就需要更多民間力量和中介人來推動雙方的交流與合作,讓芬蘭認識中國的企業(yè)家,讓中國了解芬蘭的科技、教育和文化。
改變世界,就要從改變身邊合作與營商環(huán)境開始?;谶@種認識,朱明明創(chuàng)立的FINC平臺包含了貿易、科技、文化、旅游四個版塊,基本囊括了所有的社會資源,致力于為中芬之間的經貿文化交流與合作牽線搭橋,為兩地產業(yè)的合作與發(fā)展賦能,注入新鮮的血液。
FINC平臺的存在,能夠讓中國與芬蘭的對接更加便利、快捷、透明。
不以盈利為目的,而是以促進中芬雙方協(xié)同發(fā)展為目標,這樣的格局與胸襟,使朱明明把自己的目光聚集在核心的愿景上,就如同11年前他說過的那句話:要做中國與世界的橋梁。這個初衷從來都沒有改變過。
志存高遠,方能遠航。不拘泥蠅頭小利,著眼于新型貿易,朱明明向我們展現(xiàn)了國際經貿合作的新視點。以中芬跨國交流為目標,他在兩國間數萬公里牽線搭橋的基石逐漸穩(wěn)固,F(xiàn)INC平臺日漸寬廣的發(fā)展空間來自于他一步一個腳印的穩(wěn)健作風。
郁聽雪:除了您在海外多年的求學經歷,還有什么因素促使您著手創(chuàng)立FINC平臺?當時的初衷是什么?
朱明明:我讀雅思的時候,有一天考官問了我一個問題:“你出國的目的是什么?”我當時的第一反應,就是我想做中國與世界的橋梁,所以出國的時候就抱著這個想法。我創(chuàng)立FINC的初衷,其實是想把海外優(yōu)質的技術和產品帶入中國,因為海外和國內在溝通上存在很大的誤區(qū),經常出現(xiàn)信息不對等的情況。我想做一個良心商人,把好的東西引進中國。
郁聽雪:隨著9月中芬文化節(jié)圓滿結束,中芬兩國之間的貿易合作、教育溝通、文化交流等也會進一步開展,這些合作會對雙方產生怎樣的影響?
朱明明:這將是一個多方聯(lián)動的巨大效應。首先,芬蘭的烏西瑪大區(qū)有26個自治市,浙江省下屬的市也不少,雙方城市之間可以組成不同的友好市。其次,雙方在各個領域,包括貿易、科技、文化、旅游等,都可以產生良性互動。當城市與城市之間的互動產生之后,會醞釀巨大的能量,由點及面產生爆炸性的效應,從而徹底打開市場。
郁聽雪:可以看到中芬合作所帶來的成果是方方面面的,您是如何克服過程中的各種困難呢?
朱明明:朋友經常說,我做了三年雷鋒。因為我不收錢,免費幫助芬蘭企業(yè)在中國落地扎根,所以整整三年我們處于不盈利的狀態(tài)。許多人看好我們做的事情,卻看不懂我們的模式,認為我們很奇怪,但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才能在芬蘭打開信任度。我在每一個細節(jié)上都安排得很好,包括來賓接待中,接機在哪兒,參加哪個活動,以及對方的飲食習慣和住宿安排等,方方面面做到細致妥帖,幫海外來賓解決所有的問題。
我的目的就是,只要你下了飛機,在接機口看到FINC的海報,你就找到了安全感。
郁聽雪:在中芬正式開啟合作之后,您下一步的計劃是什么?
朱明明:希望在未來能夠達成更好更深度的合作,讓中國的強項走出國門,讓芬蘭的強項邁入中國,形成一個互補的、良性的循環(huán)。同時,兩國在貿易、科研、教育等方面也可以互通有無,進行更廣泛的合作。
芬蘭作為一個典型的市場經濟國家,政府一般不會干涉企業(yè)的經營和發(fā)展,但這個國家以中小企業(yè)居多,沒有一個好的平臺去幫助它們連接外部世界。我有必要來做這個事情,這是我實現(xiàn)“做中國與世界的橋梁”的愿景和責任心的自然延伸。
郁聽雪:由于行業(yè)間的差異,兩個政府政策間的差異,您在整合企業(yè)、政府、學校這三者之間關系時,最困難的問題是什么?
朱明明:總而言之關鍵是兩個詞,一是需求,二是匹配。無論是政策也好,市場也罷,都是圍繞需求而來。有需求后,必定要匹配落地,這是一個很實際的想法。比如說,芬蘭人在賣東西的時候,不會宣傳產品的優(yōu)勢在哪,我要做的事情就是教他們如何寫PPT找出產品特色與賣點,針對中國市場的需求進行推廣。
這是匹配里最難的一塊,花費的精力非常大,要針對每個項目跟他們對接,根據實際的情況再推到中國來。同時,我們跟國內相關政府部門也要溝通。我們不僅要了解不同地區(qū)政策與市場的變化,還要了解不同區(qū)域或平臺的需求,非常需要大數據的支持。
郁聽雪:做任何事情都是有風險的,創(chuàng)業(yè)也如此,您是如何看待的?
朱明明:創(chuàng)業(yè)風險是很難避免的,但做FINC平臺對我而言是一生必須要去做的事業(yè)。如果這一生不做一件心里真正想做的事情,我一定會后悔。這就是我會堅持一直走下去的原因,哪怕再困難我也不會退卻。其實到現(xiàn)在,我一直是用自己的其他生意來支撐我在中芬合作方面的理念和夢想。
我堅信,這件事情是富有長遠戰(zhàn)略意義的大事業(yè)。我現(xiàn)在做的是FINC,意思是——Finland in China,我未來也能做其他國家,最終目的就是做World in China,將中國與世界連接。我不知道這輩子能不能做到,但我會努力往這個方向挺進。
郁聽雪:您作為新一代中國商人的新銳代表,對于年輕企業(yè)家有什么建議?
朱明明:我想說的就一句話:多做一些對社會有貢獻的事,不要做投機取巧的生意,個人的價值自然會在做有益的事情時體現(xiàn)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