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化明
(新汶礦業(yè)集團中心醫(yī)院骨二科,山東 泰安 271200)
腰椎退變性疾病屬于脊柱外科一種常見和多發(fā)病,其種類較多,包括腰椎間盤突出、腰椎椎管狹窄等,臨床一般采取手術治療,如后路開放術、微創(chuàng)經(jīng)椎間孔減壓腰椎融合內(nèi)固定手術(MIS-TLIF),但前者因創(chuàng)傷大、減壓不固定與術后恢復慢等缺點受到臨床限制[1-3]。本文對2012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腰椎退變性疾病60例患者采用不同治療方案(后路開放術、MIS-TLIF)的效果加以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對本院2012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腰椎退變性疾病60例患者臨床資料加以分析,且依據(jù)不同醫(yī)治方法分為兩組,對照組(30例)年齡36~64歲,平均(48.56±1.45)歲,男女比例16∶14,病程為3個月~5年,平均(2.58±0.11)年;研究組(30例)年齡35~64歲,平均(48.55±1.43)歲,男女比例17∶13,病程為3個月~5年,平均(2.59±0.13)年;兩組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本方案均得到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認可,對象自愿簽署同意書,將無手術禁忌證和資料完整者納入,將存在精神障礙與患心肺疾病者排除。
1.2 醫(yī)治方案 本研究對照組行后路開放術醫(yī)治:全麻,行俯臥體位,待明確病變節(jié)段之后,在后正中作切口,將軟組織切開,于骨膜下對椎旁肌進行剝離,暴露椎板與關節(jié)突,將螺釘置入,咬除棘突、椎板和關節(jié)突,進行后路減壓手術,待椎間盤露出后,對椎間隙予以清理,植骨,將融合器置入,安裝連接棒,進行負壓引流。研究組行MIS-TLIF醫(yī)治:全麻,行俯臥體位,于手術節(jié)段解剖中線與椎弓根的體表位予以定位,待標記切口之后,在中線旁2 cm位置入路,沿多裂肌間隙達小關節(jié),置套筒,待關節(jié)突暴露后,接冷光源,于直視下進行減壓,借助椎間撐開器打開椎間隙至適宜高度,對下關節(jié)突和椎板進行咬除,修復為自體移植骨粒,將其植入至椎間隙前1/3位置,其余填入融合器當中,進行三角窩定位,置螺釘和連接棒,負壓引流。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手術指標(術中出血量、手術用時、手術后下床活動的時間、術后引流量)、肌酸磷酸激酶水平和并發(fā)癥(感染、內(nèi)置物移位、斷釘)加以對比、分析。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借助SPSS 21.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n)表示,計數(shù)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對比兩組手術指標 和對照組相比,研究組術中出血量和引流量均較少,手術用時較長,且手術后下床活動的時間較短(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手術指標(±s)Table 1 Comparison of two groups of surgical indicators(±s)
表1 對比兩組手術指標(±s)Table 1 Comparison of two groups of surgical indicators(±s)
注:組間對比,aP<0.05
組別對照組研究組t值P值下床活動的時間(d)4.48±1.32 2.30±0.21a 11.985 4<0.05出血量(ml)373.80±44.74 244.20±30.11a 17.659 7<0.05手術用時(min)132.58±24.14 146.74±30.65a 2.667 0<0.05引流量(ml)252.80±70.62 85.50±22.36a 16.596 6<0.05
2.2 對比兩組手術前后肌酸磷酸激酶水平 和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手術后1天、3天、5天肌酸磷酸激酶水平均較優(yōu)(P<0.05),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手術前后肌酸磷酸激酶水平(±s,U/L)Table 2 Comparison of creatine phosphokinase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in two groups(±s,U/L)
表2 對比兩組手術前后肌酸磷酸激酶水平(±s,U/L)Table 2 Comparison of creatine phosphokinase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in two groups(±s,U/L)
注:組間對比,aP<0.05
P值8 1a 8<0.05>0.05<0.05<0.05
2.3 對比兩組并發(fā)癥 和對照組相比,研究組總并發(fā)癥率較低(P<0.05),見表3。
表3 對比兩組并發(fā)癥[n(%)]Table 3 Comparison of 2 complications[n(%)]
腰椎退變性疾病為一類多發(fā)性病癥,由于關節(jié)突、腰椎間盤等組織出現(xiàn)退變而引發(fā)的一種脊柱疾病,患者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腰背痛和伴程度不一的下肢神經(jīng)損傷或者下肢痛;對于癥狀輕微者可進行保守醫(yī)治,癥狀較重者由于復發(fā)率較高,使患者痛苦增加,且對保守醫(yī)治無效者一般采取手術醫(yī)治[4-6]。通過比對、分析兩組手術指標、肌酸磷酸激酶水平,結(jié)果顯示:研究組術中出血量(244.20±30.11)ml和術后引流量(85.50±22.36)ml均較對照組少,手術用時(146.74±30.65)min較對照組長,手術后下床活動的時間(2.30±0.21)d較對照組短,且手術后1天、3天、5天肌酸磷酸激酶水平均較對照組優(yōu),和曾騰輝等人[7]文獻報道結(jié)果一致性較高。提示:腰椎退變性疾病者行MIS-TLIF醫(yī)治雖然手術用時較長,但可減少術中出血量與術后引流量,利于患者盡早下床活動,且能夠優(yōu)化其酸磷酸激酶水平。為分析兩種手術醫(yī)治方法安全性,對兩組并發(fā)癥進行比較,結(jié)果顯示:研究組總并發(fā)癥率較對照組低,說明腰椎退變性疾病者行MIS-TLIF醫(yī)治安全性較高,患者手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少。分析MIS-TLIF手術切口較小,對患者組織牽拉的損傷小,加之此類手術具微創(chuàng)特點,有利于減少術中出血量和促進患者術后恢復,縮短其下床活動時間和減少術后引流量,并保障手術安全,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8]。于MIS-TLIF手術過程中置套筒等,可使操作空間擴大,減少對患者機體其他組織損傷,使術中出血量減少;比較后路開放術,可避免對椎旁肌肉進行剝離,且牽拉力量分布均勻,能夠減少肌肉異常負荷與對軟組織造成的損傷,加速患者術后恢復,使術后引流量減少和下床時間縮短;且微創(chuàng)手術對患者影響小,對肌酸磷酸激酶的波動小。本文考慮受時間、樣本量等因素制約,未對患者選擇MIS-TLIF醫(yī)治后的疼痛評分加以比對、分析,需臨床進一步補充。
綜上所述,雖然腰椎退變性疾病者行MIS-TLIF醫(yī)治的手術用時較長,但有利于使術中出血量與術后引流量減少,便于患者盡早下床活動,且能夠優(yōu)化其肌酸磷酸激酶水平,降低感染、斷釘?shù)炔l(fā)癥發(fā)生風險,值得臨床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