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慶霞
隨著中國房地產行業(yè)的迅猛發(fā)展,人的居住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設計行業(yè)也如雨后春筍般的展開。尤其是這些年,一個又一個新式住宅小區(qū)的涌現,住區(qū)景觀也慢慢的被重視,它的多樣風格,合理的人性化設計,得到了大眾的一致好評,也是現代人選房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中國住區(qū)景觀風格從一開始的盲目跟風,風格西化,例如之前很火的法式、簡歐、英倫等風格,到最近慢慢興起的新中式景觀風格,這是中國設計界的一個創(chuàng)新、變革,也是大眾對于返璞歸真的一種中國傳統情結的理性回歸。本文主要論述了中國古典園林在現代別墅區(qū)中的運用及碰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并展望了未來居住景觀的發(fā)展。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化歷史的文明古國。數千年來,無數的學者前赴后繼,不斷探索,使其形成了歷史文化積淀深厚,藝術美學造詣精深的藝術文化古都,被世界所欽羨和贊嘆。而我們的中國古典園林美學亦是我們傳統美學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它的與眾不同,意蘊深遠,使其在世界的藝術文化舞臺上占有著重要的地位。
中國古典園林根據地域分可以分為北方園林和南方園林兩個主要的風格派別。北方園林因為自然氣象和植被等因素,又是古代多數的皇都之所在,多體現了莊嚴氣派之景象,以北京、西安、洛陽為典型代表。而南方人口密集,湖石植被種類較多,所以其園林景致又多為精致秀美、清新淡雅,以蘇州、杭州、無錫等地為主要代表。
近幾年,中國景觀設計行業(yè)不斷的進行探索和創(chuàng)新,將現代的住區(qū)模式和古典園林、傳統美學相結合,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的景觀設計風格,我們稱之為“新中式”。新中式的風格既避免了中國古典園林的古樸繁瑣,又在現代設計簡潔、跳躍中增加了一絲沉穩(wěn)內斂的人文氣質。讓人耳目一新,流連忘返。例如萬科第五園、上海九間堂和北京運河上的院子,是南北方園林景觀的典型案例。
現代市面上中式的別墅區(qū)也越來越多,但別墅區(qū)住宅密度較大,集中的公共景觀綠地范圍較小,多為小節(jié)點小組團景觀。所以如何在咫尺之地中突破空間局限性,創(chuàng)造出“入狹而得景廣”的壺中天地,產生以小見大的景觀效果,是別墅區(qū)的景觀設計難點。
主要解決策略:借鑒南方古典園林的設計手法和思想,運用多種造園技巧,提煉傳統文化符號特征,并配合完美的植物設計,打造一個精致秀美、層次豐富的庭園空間。
首先,在景觀結構和序列上,應注重空間的劃分與組合、序列與景深的關系。要研究空間的形式、大小、開合、高低、明暗的變化和對比。如采取“先抑后揚”收斂視覺尺度感的手法,先曲折狹隘,后開闊明朗,這樣可以達到豐富園景,擴大空間感的效果。景觀空間序列進行展開和延伸,結合園內環(huán)境和布局自然的安排“起景、高潮和尾景”序列,從而達到景深的延伸。
在造園的藝術手法上,設計時多采用了抑景、框景、借景、對景的設計手法。例如方案中在某個小園的入口處加設一道景墻形成障景,目的是阻礙人的視線和行進路線,從而引導游人通過這樣的空間轉折,再通過透景的引導,到達開闊景園空間,豁然開朗。亦如蘇州留園。這些造園手法的搭配使用,可以在空間上起到“咫尺山林、多方勝景”的藝術效果,而整個過程始終圍繞著這個空間展開,“移步景異”,游不完的園子,看不盡的庭閑。
在細節(jié)元素上,設計時注意提煉中國傳統特色元素符號,并將這些元素靈活運用于景觀細部。例如現在中式設計中多用的“回形紋”、“萬字紋”等,這些花紋多寓意著福壽吉祥。而設計中將這些古典紋樣多運用在道路的收邊,景墻和樹池的鑲邊等細部。另外設計中還可以運用了各種傳統的雕塑來進行裝飾和點景,例如飲馬槽、拴馬樁、石籠等,這樣整個空間無不散發(fā)著濃濃的中國風。
在材料的選用上,多選用了一些傳統材料。例如小青磚、卵石、瓦片、木材等,體現中國人骨子里的“親地”、“戀木”情節(jié)。利用這些材料的特殊肌理和鋪裝方式,再和草地、花崗巖、鋼等材料搭配,形成新舊、質地、顏色上的一個碰撞,從而呼應主題,顯現出古典深邃又不失簡約現代的氣質。
最后在植物設計時,應結合建筑與環(huán)境,體現意境。這也是我們設計時最具困難的一個方面。中國古典園林對于植物的配植要求極高,不同種類的植物有其特定的栽植位置來體現園林之美。植物配置是非常注重遵循詩情畫意的,而栽植時的陰陽搭配也決定著以后長勢的好壞。所以完美的植物設計必須具備科學性和藝術性兩個方面。
首先是大小比例、前后層次組團的關系?!按髨@重在補白”,多以高大喬木展現開闊、挺拔之美。而“小園重在點景”。所以方案中運用的植物體量不大,這樣比例與空間大小相協調,不顯突兀。而搭配的時候注意植物的前后、大小的關系,從而搭配出層次豐富的植物群落。
二是植物立“意”。“意”可以借鑒于很多方面,例如中國古典詩詞繪畫、律動典故等。方案設計時將具有四君子之稱的“梅、蘭、竹、菊”自然的結合在不同的場景中,運用植物的觀賞寓意來進行搭配,展現出一種獨特的意境美。另外還運用具有諧音寓意的結果植物,例如柿樹、琵琶等,形成滿園豐碩之景,也展現了四季之美。這“意”是中國古典園林的精髓和獨特之所在,它直接將園林進行藝術上的升華,也是設計師不斷學習和追求的目標。
三是考慮植物的習性,組合搭配展現季節(jié)特色。植物栽植時要注意其陰陽屬性選擇合適的種植地點,例如喜陽的植物不能種于陰涼之地,耐旱的植物不能植于潮濕之地等。植物配置時采用落葉與常綠間隔、慢生和速生的穿插,喜陽的遮擋耐陰的等等。另一方面,考慮使用多種植物的品種,間隔植物的花期和顏色來達到色彩上的層次變化,展現春季繁花似錦、夏季綠樹成蔭、秋季碩果累累、冬季枝干遒勁的四季變化之美。
另外是要適時適地,因地制宜,注重“鄉(xiāng)土”樹木品種的使用。
如今中式風格在建筑、景觀、室內和工業(yè)設計等方面都漸漸得到了大眾的肯定和應用。很多國內外建筑設計大師及設計事務所都在不斷實踐,將傳統中國文化中的優(yōu)秀基因和現代的工藝相結合,設計出讓世界為之矚目的作品。如貝聿銘的蘇州博物館、美秀博物館;劉文金的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等。這是我們值得驕傲和學習的地方。
然而當今地產行業(yè)下的“中國風”的興起,還有很多是帶有濃重的商業(yè)化的目的。而且,由于工序復雜、成本較高、風格較單一等原因,當今中國風也偏多的運用于高檔別墅區(qū)和度假風景區(qū)的設計中,并沒有更普遍的傳播到廣大民眾中。種種這些都體現了“中國風”設計的狹隘之處。所以這種“西式走向中式傳統的復興”還只是一個開始,中國的多數設計師還只是處于“發(fā)現自己”的階段,還有很多的問題沒有很好的解決。如何走向“發(fā)展自己”的階段,發(fā)揚光大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設計力量,是我們中國設計行業(yè)該努力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老舍說:我們最熟悉的房子總是最親切的。這次中國風的回歸潮流,是中國設計尋找中國傳統文化,發(fā)掘本土精髓的一種改革,它創(chuàng)造的不僅僅是一個院落、一個環(huán)境,而是一種歷史、精神和文化,它賦予了現在住區(qū)的一種新生命,使其融入到大眾群體之中,讓更多的人能夠感受、了解和喜歡上中國特有的傳統文化,展現新一代中國人的中國情結。
讓中國傳統藝術的魅力發(fā)揚光大,成為世界設計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員,讓中國的設計也成功地走出去,將是未來我們中國本土設計師為之奮斗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