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茗茜 王彩霞 崔家鵬 李可大 袁東超 倪 菲 李思琦 陳彥君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基礎醫(yī)學院,遼寧 沈陽 100847)
《黃帝內經》是以生命為主體的“百科全書”,是中醫(yī)奠基之作,亦是每位中醫(yī)大夫的必修之課。在多學科交叉、現代科技引領的情況下,《黃帝內經》的理論研究與學術繼承一直是業(yè)內研究者的重點內容。尋求科學的傳承之法是《黃帝內經》研究的必經之路。僅以此文試探中醫(yī)術語標準化應用于《黃帝內經》教學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為中醫(yī)經典傳承提供新思路。
作為開山之作,立醫(yī)之本的《黃帝內經》,是每位中醫(yī)學子必踏過的荊棘之路。非一時之作、一人之作,形成了其知識理論龐雜、涉及內容廣泛、語言晦澀的情況,增加了中醫(yī)經典古籍的學習難度。
諸多從事于《內經》教學的學者們在教學方面,依據現代教學方法,已經做出眾多教學改革。例如PBL教學[1-2]、案例式[2]、討論式[2]、引導式[2]、形成性評價、自由思考法、系統(tǒng)思維方法、線上線下相結合[3]、關聯其它課程深化內容[4]、增加課堂互動[5]、引入多種形式組織教學[5]等方面,目的是要提高教師指導性、組織性地位,同時進一步拓展學生積極參與的主觀能動性能力。在引入多種教學方法的情況下,亦有效改善了《內經》的教學質量與效率。
在學生學習方面,在教師-學生教學主體轉換的教學改革下,把更多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自己,學生積極性、學習能力有效提高。但在學生學習時,亦體現出中醫(yī)經典學習盲點,學生會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暫時性統(tǒng)一性的意會共識,是每個初期學習中醫(yī)理論學者的共性問題,表面上雖然表現出理解,但是對深層含義卻不能夠牢靠把握,導致了概念混淆、術語內涵不清,張冠李戴——現代醫(yī)學帽子扣古代經典頭之類的情況。而對于其深層內涵的理解仍是需要通過不斷學習,才能進一步升華理解的知識內容。
《內經》理論研究的基礎,歸根結底是對術語內涵的研究,現存關于《內經》術語研究的內容主要體現在臟象理論體系術語研究、疾病類術語研究、解剖部位術語研究、哲學文化術語研究、詞義結構及翻譯研究等幾個方面。
理論體系以脾、肺、肝、腎臟象理論術語研究為主,包括對脾臟象理論關鍵性術語文化要素及邏輯思維進行了剖析[6];通過肺、肝臟象理論體系的發(fā)生學研究,明晰對肺、肝臟象理論相關術語的理解[7-8];分類總結和歸納整理腎藏象的理論內容,并糾正常見錯誤觀點[9]。
疾病類術語研究主要包括歸正含義不清、界定不明的病證名稱[10];揭示古現代對比下五臟病證名稱命名方法[11];歸類整理臟象體系疾病名稱理論源流及演變規(guī)律,并明確了其疾病病名的原生含義[12-14]、命名要素及分類原則[15-17];探究了臟象體系疾病相關概念表述及其所蘊含理論實質,明確了其疾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18]。
解剖部位類術語研究以五官科術語為主,包括對耳[19]、鼻[20]、喉[21]、咽[22]、眼[23]、口[24]類的形態(tài)結構及部位名稱術語含義的研究。同時也涉及對解剖學姿勢和方位類術語的整理研究[25]。
哲學文化類術語的研究以五行類術語以及單一術語內涵與外延研究為主,包括對《內經》中的“木、火、土、金、水”五個術語與先秦兩漢時期術語含義進行比對探討,研究其在《內經》中的創(chuàng)新意義[26];單從一個“火”字術語著手,梳理《內經》“火”的概念,并簡要辨析了《內經》“火”的幾種涵義[27];深層挖掘先秦諸子與《內經》“神氣”及其相關術語的內涵[28]。
從語言學以及英語翻譯角度的研究以詞語類術語進行詞性、詞義、翻譯為主,包括《內經》名詞術語詞義[29]、隱喻語言類型及功能[30]的研究,以及通過詞義、詞性分類研究進行語境差異化英譯研究[31]等內容。
3.1 黃帝內經中術語規(guī)范化 《黃帝內經》中存在的大量中醫(yī)名詞術語,以脾臟象理論術語為例,選取了《素問》中飲食相關的癥狀類術語,參考《內經詞典》[32]、《內經》[33]、《黃帝內經素問譯釋》[34]、《黃帝內經集解》[35]、《黃帝內經》[36]、《全注全譯黃帝內經》[37]、《黃帝內經素問白話解》[38]等著作,對《素問》原文中“飲食”相關癥狀術語內涵進行比較分析,并對術語進行初步規(guī)范化。
參考《內經詞典》釋義?!笆场焙x4個:①飲食物,②吃,③消耗,④飼養(yǎng)供養(yǎng)?!笆筹嫛焙x2個:①飲食物,②吃飯喝水?!帮嬍场焙x3個:①食物飲料,②吃飯喝水,③之人的食欲嗜好等飲食情況。根據列舉術語在原文中的實際內涵,進行初步規(guī)范化。“不欲食”在《素問》中是對飲食情況的描述,指的是不想吃東西的癥狀?!安皇仁场敝小笆场奔啊安挥筹嫛敝小笆筹嫛本浮俺浴钡囊馑?,“食”“食飲”2個術語都指“飲食物”之意,將其統(tǒng)一為“食”,故“不嗜食”“不欲食飲”規(guī)范為“不欲食”。“煩不能食”其中“不能食”實指“不欲食”,術語屬于一個復合癥狀,故規(guī)范為“煩不欲食”?!笆巢换痹凇端貑枴分惺菍ε判刮锏囊环N描述,指的是完谷不化之意?!笆巢幌隆痹凇端貑枴分惺恰安挥场被A上更重的表現,指的是飲食物不能下咽?!帮嬍巢蝗搿薄笆筹嫴幌隆薄安荒苁场敝小帮嬍场薄笆筹嫛薄笆场本浮帮嬍澄铩钡囊馑?,將其統(tǒng)一為“食”,故根據其內涵規(guī)范為“食不下”?!笆成佟痹凇端貑枴分惺菍︼嬍沉康囊环N相對性描述,指的是飲食量的減少?!八ワ嬍场敝小八ァ睘闇p少之意,故根據其內涵規(guī)范為“食少”。詳細內容見表1。
表1 飲食相關癥狀類術語規(guī)范化
3.2 黃帝內經教學術語規(guī)范化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術語內涵的理解是《內經》理論研究的基礎內容,有助于理論內涵的梳理及演變規(guī)律的挖掘。中醫(yī)術語規(guī)范化是社會趨勢,可以發(fā)現的是有關《內經》術語研究越來越多,將術語規(guī)范化作為新切入點對中醫(yī)經典古籍進行挖掘研究是勢在必行的?!秲冉洝氛Z言繁雜晦澀,為中醫(yī)學子帶來很多學習困擾。對《內經》術語進行規(guī)范化,對于教師而言,可以進一步增加教師的教學深度以及提高對內涵的挖掘程度,有利于歸類理解經典醫(yī)籍。對于學生而言,有效規(guī)避學生學習時出現的錯誤的意會共識,培養(yǎng)學生去偽求真的規(guī)范化思維,同時為學生學習《內經》提供新的角度。在教學中引入術語規(guī)范化內容將會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為《內經》教學改革提供新的方法。同時明確中醫(yī)經典術語內涵,可以為科學繼承經典提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