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隆剛
隨著我國人口飲食結構的西方化改變程度不斷加重, 再加上遺傳因素, 環(huán)境因素等的共同影響, 膽結石的發(fā)病率在近些年呈現(xiàn)出逐漸增高的趨勢[1]。而膽總管結石在全部膽結石患者中占比為5%~29%[2]。對于膽總管結石的治療方法在傳統(tǒng)上以開腹手術為主, 該種方法的治療效果明確, 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但是采用開腹手術方法, 患者創(chuàng)傷大, 恢復困難[3]。隨著微創(chuàng)手術技術的完善與發(fā)展, 腹腔鏡膽總管探查術憑借著較高的實用性, 有效性與安全性, 逐漸在膽總管結石治療中得到了認可[4]。有鑒于此, 本研究對腹腔鏡膽總管探查術與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膽總管結石的臨床效果進行探討,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進行手術治療的膽總管結石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30例。對照組患者男17例, 女13例;平均年齡(38.24±10.15)歲。對照組男17例, 女13例;平均年齡(38.24±10.1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經過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標準 ①患者經過影像學檢查, 最后確診為膽總管結石[5];②患者在本科完成膽總管取石手術;③患者按照本研究提供的方法進行治療, 依從性良好。
1.3 排除標準 ①患者拒絕接受相關治療或者中途因故更改治療方案;②患者合并有消化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免疫血液系統(tǒng)等疾病, 可能對研究的結果造成影響;③患者具有相應手術方法的禁忌證。
1.4 方法 對照組患者使用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 具體如下:將患者全身麻醉后取仰臥位, 在右側上腹部經過腹直肌做一縱向切口, 逐層打開腹腔。對患者的膽總管和膽囊等組織進行觀察, 在確定未出現(xiàn)異常的情況下利用常規(guī)方式將膽囊切除, 然后逐步將膽總管切開, 將膽總管內的結石全部取出,使用取石鉗操作, 之后使用膽道鏡進行檢查, 確認無任何殘留后逐層關閉腹腔, 放置一引流管。
觀察組患者使用腹腔鏡膽總管探查術治療, 具體如下:患者實施全身麻醉后取仰臥位, 進行氣管插管, 使用四孔法進行操作, 建立人工氣腹, 然后按照標準順序對于膽囊三角進行系統(tǒng)解剖, 分離膽總管前壁處漿膜, 將肝和膽總管暴露, 然后切開其前方的腹膜, 再切開膽總管, 長度保持在1.0~1.5 cm。在放入導尿管時需要分別放入左右肝管和膽總管下段。完成后利用生理鹽水進行沖洗, 將體積較小的結石沖走, 對于體積較大的結石, 可以使用取石鉗取出。之后放置一引流管, 使用可吸收線縫合膽總管。
1.5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失血量、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時間、住院時間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并發(fā)癥主要包括結石殘留、膽道出血、穿孔、切口感染、膽管狹窄。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失血量、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失血量、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時間、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8.927、14.781、6.265、10.593、22.792,P<0.05)。見表 1。
2.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6.67%(11/30), 高于觀察組的13.33%(4/3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356, 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失血量、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失血量、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s)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項目 對照組(n=30) 觀察組(n=30) t P手術時間(min) 105.28±28.82 56.91±7.09a 8.927 <0.05失血量(ml) 108.27±25.27 33.47±11.39a 14.781 <0.05肛門排氣時間(h) 41.02±8.28 28.31±7.41a 6.265 <0.05下床時間(h) 29.30±5.37 15.91±4.37a 10.593 <0.05住院時間(d) 15.82±2.03 6.07±1.17a 22.792 <0.05
表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n, %)
目前我國人群中的膽結石發(fā)病率呈現(xiàn)逐年上升的趨勢,其中膽總管結石占據(jù)了其中相當部分的比例[6]。膽總管結石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寒戰(zhàn)、發(fā)熱、惡心嘔吐和右上腹絞痛, 如果病情進一步發(fā)展, 則可能出現(xiàn)膽源性胰腺炎等, 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與傳統(tǒng)的開腹治療方法相比, 腹腔鏡膽總管探查手術的優(yōu)勢主要體現(xiàn)為患者創(chuàng)傷程度低, 包括手術切口小、手術后恢復快、疼痛程度低[7,8]。該種手術方法融合了膽道鏡,腹腔鏡維持手術的優(yōu)勢, 患者的滿意度高, 目前已經逐漸成為了該種手術的首選方法。從本研究結果可見,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失血量、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時間、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8.927、14.781、6.265、10.593、22.792, P<0.05)。對照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6.67%(11/30), 高于觀察組的13.33%(4/3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356, P<0.05)。從諸多方面證明了微創(chuàng)手術方法的優(yōu)越性。但是由于條件所限, 本研究所納入的樣本量較少, 希望將來有機會進行設計更為嚴密的隨機對照試驗, 對本研究的結果進行探討。
綜上所述, 利用腹腔鏡膽總管探查術對膽總管結石患者進行治療, 可以降低患者的創(chuàng)傷程度, 提升恢復速度, 值得在臨床范圍內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