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
摘 要:隨著教育的改革,一堂課的重點不再是教師個人魅力的展示,而是學生思維的啟迪和潛移默化的個人創(chuàng)造。“教是為了不教”,“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應將教學落實到實處,讓學生學到實實在在的本領。
關鍵詞:核心素質;學生主體;啟發(fā)式教學
蘇州處于富饒的中國東部,人杰地靈、物華天寶,這里從古至今都是引領教育旗幟的關鍵地,“蘇式教育”秉承了傳統(tǒng)教育的精華,同時又以“樸實”為根基,旨在培養(yǎng)溫文、精干的人才。
我們的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他們是有意識、有感情、有個性的社會人,教師應根據學情,有效地開展教育。
一、從教育目標與教學重難點著手
教學目標的確定,一定要突出重點,一堂面面俱到的課,效果不一定好,所以教師在實施教學時,一定要根據教參并且通過自身的思考,確立切實可行、符合學生認知的教學目標。蘇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有一篇葉圣陶老先生的《荷花》。其中有一段:“荷花已經開了不少了。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綠色的大圓盤,白荷花從這些大圓盤里冒出來,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部都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個花骨朵兒,飽脹得好像馬上要破裂似的。”在多次聽課中,我發(fā)現教師在給三年級學生講授此段時,都是著重講解“有的……有的……有的……”這一組排比句,將荷花的三種形態(tài)分析得十分到位:展開兩三瓣花瓣,盛開怒放,含苞待放??墒菍τ谥心昙壍膶W生教授排比句,教學目標沒有凸顯出來。那么,這一段應怎么設計教學目標?中年級的學生已有一定的邏輯能力,所以教師可以把重點放在“葉圣陶先生為什么不按照植物的生長順序——從花骨朵寫到完成綻放呢?而是先寫展開兩三片花瓣,然后寫完全綻放,到最后的含苞待放”?這些都不符合植物的生長規(guī)律,這個有價值的問題才是適合三年級學生學習、探討的問題。其實作者這樣安排順序,完全是突出文章的主題:贊美荷花。最后的含苞待放,是荷花美的最高級——想象美。只有把握教學重難點,才能落實“教”與“學”。
二、教學內容
長期以來,人們總是將教材和教學內容等同起來,認為課程標準要求什么教師就教什么,這種認識是片面的。教材僅僅是形成教學內容的一個“載體”,作為發(fā)揮實際作用的教學內容,其特性不同于教材內容。教學內容來自師生對課程內容、教材內容與教學實際的綜合加工。師生一方面合理地利用教材教學對教材內容進行選擇、取舍、加工;另一方面,師生可以科學地加工教材,合理地組織教學過程。合理充分地利用教學用書,根據自身的經驗提煉、加工成自身的教學內容,才是蘇派教師潛心鉆研的內容。
三、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有多種多樣,譬如講授法、談論法、演示法、練習法、實驗法、啟發(fā)法、實習法等。這里主要就啟發(fā)法進行闡釋。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眴l(fā)式教學是要貫徹到啟發(fā)的教育思想,傳承古代圣賢的教育理論,可以采取一對一的問答形式,也可以采取一對一的談話形式,活動方式可以多樣化,也可以進行創(chuàng)新的啟發(fā)式教學,啟發(fā)教育重在“啟”。例如,在蘇教版三年級下的《古詩兩首》中的《絕句》中“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教育教參中將“含”解釋為“包含”,那么,翻譯時就應翻譯為“窗戶包含著西嶺山上常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著從萬里之外東吳行駛來的船只。”讀來便知,此處的“含”翻譯不恰當,太過于生硬。那么教師就應該利用切實可行的啟發(fā)式教學來啟發(fā)學生想象,為什么此處要用“含”?“含”字在此處的正確理解應是什么?我建議可以從幾步入手:首先,在理解首聯、頷聯內容的基礎上,理解后兩聯的意思,可以詢問詩人從哪個角度觀察西嶺?學生必定會眾說紛紜,有人說在露臺上,有人說要在船上,還有的孩子會說要房間里。其次教師要快速地理清自己的思路,然后給學生抽絲剝繭地闡釋。在本句中,詩人用的“含”恰到好處,他形象地將千秋的西嶺雪印在了窗戶上,此時的窗戶就像是一個畫框,把這如詩如畫的美景嵌入其中。最后“含”的意思就十分明朗了,便是“鑲嵌”,學生參與教學其中,真正站在了課堂的中央。
四、教學展示
在以前的課堂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制作精美的教學課件,里面的內容五花八門,有音頻、視頻等;也常會看見教師在公開課上滔滔不絕地講授,就像是一個導演,操控著整堂課的方方面面,并且,很多時候教師還充當著主演的角色,而學生只是其陪襯??墒请S著教育的改革,我們一再地反省課堂應該教些什么?學生應該學些什么?我們教育的這條路應該何去何從?這些都應是我們在長期實踐中思考的問題?!疤K式教育”,秉承老前輩的教育理論,踏實務實,同時推陳出新,將“樸實、務實”作為宗旨,在實踐中慢慢摸索,開啟一條能真正培養(yǎng)有用之才的教育之路,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質,讓學生能真正站到課堂的中央來。
參考文獻:
[1]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2]石中英.教育哲學導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鄭金洲.教育通論[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