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樺 岳泉 袁勤儉
〔摘 要〕為幫助學界了解控制錯覺理論在信息系統(tǒng)研究中的應用現狀,本文梳理了國內外相關文獻,發(fā)現控制錯覺理論在信息系統(tǒng)研究中的應用主要包括兩個方面:控制錯覺的影響因素及其產生機理研究、控制錯覺現象及其影響研究;研究中存在“未能深入解釋控制錯覺現象產生的原因”、“未能對控制錯覺的消極影響提出相應的治理措施”等問題;未來值得關注的研究方向有“深入分析信息系統(tǒng)領域中控制錯覺產生的內在機理”、“研究如何減弱控制錯覺的消極影響以及如何發(fā)揮其積極影響”、“將控制錯覺理論應用至新的領域和場景”等。
〔關鍵詞〕控制錯覺理論;信息系統(tǒng);綜述;述評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8.10.026
〔中圖分類號〕G2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8)10-0173-05
〔Abstract〕In order to help the academic community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llusion of Control theory in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system,this paper reviewed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and finds that the researches mainly focused on two aspects:the influence factors and mechanism of illusion of control,illusion of control and its influence.There were some problems in existing researches,such as“studies have not deeply explained the causes of control illusion”,“studies had not propose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to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illusion of control”and so on.The valuable research directions included“in-depth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control illusion in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systems”,“how to reduc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control illusion and how to exert its positive impact”,“applying control illusion theory to new fields and scenarios”and so on.
〔Key words〕illusion of control theory;information system;review;summary
哈佛大學埃倫·蘭格教授(Ellen J Langer)于1975年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第2期上發(fā)表的《控制錯覺理論(The Illusion of Control)》一文中,首次正式提出了控制錯覺理論(Illusion of Control Theory)[1]。其核心思想是:在完成一件事情的過程中,情境因素(如熟悉、競爭、選擇等)或者個體因素(如控制欲等)會使人們高估自己的控制能力,從而導致較低的風險認知或者對成功概率的預期高于真實概率。
由于在工作、學習、生活等各種活動中存在控制錯覺現象,所以自控制錯覺理論提出以來,學界不僅一直非常重視探尋控制錯覺的產生機制,而且也廣泛應用控制錯覺理論研究控制錯覺對人們行為的影響。為了把握控制錯覺理論應用的現狀,有些學者撰寫了一些綜述。這些綜述主要可以分為兩類:(1)控制錯覺理論的研究綜述。馬錦飛從啟發(fā)式偏差、控制啟發(fā)、控制動機和控制策略等4個方面闡述了學界對于控制錯覺現象的解釋,并指出了4種解釋之間的異同[2]。劉云美則梳理了控制錯覺理論的相關研究文獻,不僅分析了控制錯覺理論相關研究文獻的研究方法,還分析了控制錯覺的產生原因、影響因素以及控制錯覺對個體的影響等[3]。(2)控制錯覺影響因素的元分析研究。Pression等研究了1996年以前引用Langer最早提出控制錯覺理論一文的29篇文獻,用元分析方法計算了控制錯覺影響因素(如選擇程度、參與程度、外在激勵等11個因素)的效應量,發(fā)現所有因素的效應量大小均為正;在元分析研究過程中,作者還發(fā)現雖然許多研究使用了“控制錯覺”這一概念,但是事實上并沒有測量個體的控制程度,只是測量了個體對控制程度的判斷,這顯然混淆了控制錯覺和判斷錯覺[4]。Stefan等又用元分析方法研究了1996-2010年中應用控制錯覺理論的20篇文獻,結果表明相關影響因素(如性別、強化頻率、文化等21個因素)的效應量均為正,其中強化頻率和預期刺激順序(Sequence of the Expected Stimuli)的效應量最大,并且這兩個因素會使個體誤以為自己的行為與結果之間具有聯系,這為控制啟發(fā)理論解釋控制錯覺現象提供了有力的支持[5]。
信息系統(tǒng)領域也廣泛存在著控制錯覺現象,目前已有少數學者關注了信息系統(tǒng)領域的控制錯覺現象,并撰寫了一些相關研究文獻。然而,在文獻調研過程中未見有關的研究述評文獻。為此,本文擬在簡要介紹控制錯覺理論演化之后,評述控制錯覺理論在信息系統(tǒng)研究中的應用現狀,并指出在信息系統(tǒng)領域中可以應用控制錯覺理論的潛在研究方向。
1 控制錯覺理論的演化
控制錯覺理論主要沿著以下兩個方向演化:一是將控制錯覺理論的應用情境從不可控情境拓展到部分可控情境;二是對控制錯覺現象產生機制的研究越來越深入。
1.1 控制錯覺理論的應用情境從不可控情境拓展到可控情境 Langer研究了在不可控情境中參與、競爭、選擇和熟悉等因素對控制錯覺的影響,發(fā)現這些因素會導致個體高估自己的控制能力,誤認為其能夠對不可控情境施加影響,從而產生控制錯覺[1]。Alloy等又專門研究了在不可控情境中強化頻率對控制錯覺的影響,發(fā)現強化頻率越高,個體越容易產生控制錯覺。例如,在一項由研究人員而不是由實驗對象控制燈泡變亮的重復實驗中,發(fā)現與燈泡變亮概率為25%的實驗對象相比,燈泡變亮概率為75%的實驗對象更傾向于相信燈泡變亮是由于他們按動開關所導致的[6]。Friedland等則研究了不可控情境中個體壓力對控制錯覺的影響,他們通過操縱個體壓力大小將50名實驗對象隨機分為高壓力組和低壓力組,發(fā)現壓力越大,個體越容易高估自己的控制能力,如在一項預測擲骰子點數的實驗中,高壓力組的個體更傾向于相信自己能成功預測骰子的點數[7]。
Thompson等將控制錯覺理論的應用情境從不可控情境拓展到可控情境,他比較了在不可控情境和可控情境中強化頻率對個體控制錯覺的影響,發(fā)現在這兩種情境中,強化頻率都會造成控制錯覺現象[8]。此后,Gino等在研究不可控情境和可控情境中個體控制能力對控制錯覺的影響時發(fā)現,當個體無法施加控制或施加的控制力較低時,個體容易高估自己的控制力;當個體能夠施加較高的控制時,個體反而會低估自己的控制力,如在一項通過點擊電腦屏幕中的按鈕使得屏幕出現藍色圓圈的實驗中,實際上無法控制藍色圓圈出現的實驗對象會高估自己的控制力,而可以施加一定控制的實驗對象反而會低估自己的控制力[9]。
值得指出的是,現實世界可以劃分為可控情境和不可控情境,并且多數情況都是可控情境,不可控情境相對較少。然而,現有研究主要是基于不可控情境的,因此有必要加強在可控情境下控制錯覺的相關研究。
1.2 對控制錯覺現象產生機理的研究越來越深入
Langer最先從情境混淆的角度解釋了控制錯覺產生的原因,她在不可控的機會情境中引入了參與、競爭、選擇和熟悉等可控情境中的技能因素,研究了這些因素對控制錯覺的影響,發(fā)現上述因素會導致個體把不可控情境誤當成可控情境,從而高估自己的控制能力,如當個體以自己熟悉的數字(生日等)作為購買彩票的數字,其會高估自己獲獎的概率[1]。此外,Wortman在不可控情境中研究個體對結果的預知這一可控情境因素對控制錯覺的影響,發(fā)現當個體能夠預知自己的選擇會帶來哪些結果時,個體會高估自己的控制能力,如當實驗對象知道每種玻璃球的顏色所對應的獎品時,他們往往認為可以選中自己偏愛的獎品所對應的玻璃球[10]。
也有一些學者先后研究了控制欲、外在激勵、情緒、文化等因素與控制錯覺的關系。Burger等在賭博實驗中通過操控實驗對象的控制欲大小來研究控制欲對控制錯覺的影響,發(fā)現控制欲較強的個體容易高估自己取勝的概率[11]。Burger等的后續(xù)研究發(fā)現當存在外在激勵時,控制欲較強的個體更容易產生控制錯覺,如在賭博實驗中,當實驗對象可以獲得等同于賭注的真實獎金時(即存在外在激勵),高控制欲組更傾向于相信自己可以在該實驗中獲勝[12]。Alloy等招募學生完成3項控制燈泡亮滅的實驗來研究個體消極情緒對控制錯覺的影響,發(fā)現相較于情緒消極的個體,情緒不消極的個體更容易相信自己可以通過按動開關導致燈泡變亮[6]。Yamaguchi等通過比較美國學生和日本學生在不可控情境中的控制錯覺現象研究了文化對控制錯覺的影響,發(fā)現日本學生傾向于相信集體比個體具有更高的控制能力,美國學生則呈現出相反的傾向[13]。
Thompson等不僅提出了控制啟發(fā)理論(控制啟發(fā)認為如果個體想要取得某個結果,同時又相信自身行為與取得的結果之間存在關聯,那么個體就會高估自己的控制能力),并且通過實驗用控制啟發(fā)理論解釋了控制錯覺的產生機理,如在由實驗人員而不是實驗對象控制電腦屏幕切換的實驗中,發(fā)現由于實驗對象試圖通過空格鍵控制電腦屏幕切換,并且由于實驗對象相信他們按空格鍵可以控制電腦屏幕切換,那么實驗對象就會誤認為是他們按空格鍵控制了電腦屏幕切換[8]。Langens則研究了個體調節(jié)定向對控制錯覺的影響,研究發(fā)現:當個體處于促進定向時,因為會更關注積極的行為后果,所以往往會高估自己的控制力;當個體處于預防定向時,則因為會更關注避免消極的行為后果,所以往往不會高估自己的控制力[14];調節(jié)定向這一解釋進一步完善了有關個體差異對控制錯覺影響的研究,為控制錯覺的產生機理提供了又一種解釋的視角。
此外,Fast等將實驗對象分為高權力組(實驗對象對他人影響較大)和低權力(他人對實驗象對影響較大),發(fā)現相較于低權力組,高權力組更相信自己可以成功預測骰子的點數[15]。
2 控制錯覺理論在信息系統(tǒng)研究中的應用進展
2.1 控制錯覺的影響因素及其產生機理研究
2.1.1 決策支持技術引發(fā)的控制錯覺問題研究
Kottemann等最早研究了決策支持系統(tǒng)(Decision Support System,簡稱“DSS”)中的控制錯覺現象,他們通過一項降低種植總成本的生產調度任務研究了決策支持技術中假設分析功能對控制錯覺的影響,發(fā)現使用假設分析進行決策的研究對象對決策成果有更高的預期[16]。此后,Davis等又通過兩個生產計劃實驗研究了假設分析對控制錯覺的影響,結果表明:盡管假設分析對決策好壞并無重大影響,但幾乎所有研究對象都認為使用假設分析所做出的決策優(yōu)于其獨立做出的決策,進一步證實了DSS中的假設分析功能會引發(fā)用戶的控制錯覺[17]。Forgionne則認為缺乏全面和一致的DSS評估模型是假設分析功能引發(fā)控制錯覺的原因,這導致了學界關于DSS效用的分歧,因此他提出了一個評估DSS效用的多標準評估模型[18]。
此外,Kahai等研究了橙汁瓶裝商的DSS使用率、DSS熟悉度與控制錯覺的關系,發(fā)現橙汁瓶裝商的DSS使用率、DSS熟悉度越高,他們越相信他們的決策會產生更多的利潤[19]。Chen等設計了一項模擬股票投資的對照試驗,研究了系統(tǒng)為用戶提供的選擇程度、現有用戶之間的競爭程度以及用戶對系統(tǒng)熟悉程度與控制錯覺現象的關聯,發(fā)現只有選擇程度引發(fā)了用戶的控制錯覺,如當用戶可以自主選擇投資哪種股票時,其通常會認為該股票價值會上漲[20]。
在研究控制錯覺理論在DSS中的應用之外,Dudezert等通過訪談法獲取了公司中的HR經理以及其他雇員有關知識地圖(Knowledge Map,簡稱“Kmap”)的看法,并收集了HR經理在發(fā)布會等公開場合發(fā)表的相關觀點,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以研究Kmap的控制錯覺問題,發(fā)現不僅公司的雇員誤認為Kmap能幫助HR經理掌握自己的技能水平等相關情況,而且HR經理也誤認為Kmap能夠真實反映雇員的技能水平等相關情況,進而輔助他們做出正確的決策,如雇員的晉升等[21]。
2.1.2 風險分析對控制錯覺的影響研究
Drummond研究了決策過程中風險分析對控制錯覺現象的影響,他通過訪談法采訪倫敦證券交易所金牛座項目(8 000萬的IT投資)的負責人和參與者,收集從項目前期到最終決策制定過程中上述人員對該項目的評估、決策依據等,分析了該項目失敗的原因,研究表明,基于風險分析和其他管理技術做出的決策可能非但不能減少不確定性,反而會使得決策成員高估自己對決策項目的掌握程度[22]。
2.1.3 風險識別對控制錯覺的影響研究
Jrgensen研究了風險識別工作是否會導致軟件開發(fā)者產生控制錯覺,他設計了4組有關軟件開發(fā)的對比實驗,發(fā)現如果軟件開發(fā)人員越詳盡地考慮到開發(fā)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并且對這些問題討論的時間越充足,那么這些開發(fā)人員會高估該軟件能夠成功得以開發(fā),并且對完成開發(fā)所需時間的估計也過短[23]。
由前述可知,目前文獻主要集中于研究決策支持技術、決策過程中的風險分析與風險識別等方面對控制錯覺的影響。決策支持技術引發(fā)的控制錯覺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究DSS的功能和特征對用戶控制錯覺的影響,并且相關文獻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實驗室實驗法為主,研究人員通過設計實驗以模擬決策支持系統(tǒng)的真實使用場景,招募學生等群體擔任決策制定人員,完成相應的決策目標,這與真實的決策情境存在一定的差異,所獲得的結論難以保證具有良好的外部有效性。此外,現有文獻主要關注哪些因素會造成控制錯覺現象,未能運用控制錯覺的形成機制深入地研究產生控制錯覺的內在機理,如學者發(fā)現風險識別會導致決策人員高估決策結果,但沒有解釋為何風險識別會導致這一現象;并且,雖然發(fā)現了引發(fā)控制錯覺的因素,但未能針對這些因素提出減弱控制錯覺形成的具體措施。
2.2 控制錯覺現象及其影響研究
Houghton等比較了團體決策和個體決策中控制錯覺對決策成員風險識別的影響,結果表明:不論是團體決策或是個體決策,控制錯覺都會相同程度的降低決策成員的風險識別,團體決策并不能提高決策成員的風險識別[24]。Lee等研究了在線拍賣和團購情境中控制錯覺對顧客價格公平感知(Price Fairness Perception)的影響,發(fā)現消費者在參與商品定價的過程中會認為自己可以控制成交價格,這會使得他們認為該成交價格是公平的,同時提高購買的意向[25]。張輝等研究了顧客參與對控制錯覺的影響以及控制錯覺與顧客滿意度的關系,他們設計了顧客制作蛋糕和選購電腦這兩項實驗,研究發(fā)現:顧客較高的參與程度(如顧客自己可以挑選蛋糕顏色、形狀、食材等或者顧客自己搜尋電腦信息)會導致顧客產生控制錯覺,而控制錯覺會導致顧客對商品質量等產生較高的預期,而商品實際情況與顧客預期的不一致會降低顧客滿意度[26]。
上述研究成果表明,控制錯覺理論在信息系統(tǒng)領域中的應用不再局限于研究某些因素對控制錯覺的影響,而開始關于控制錯覺對其他方面的影響,如風險識別、顧客價格公平感知以及顧客滿意度等。未來研究可以針對控制錯覺所造成的影響制定相應的治理措施,如針對控制錯覺的消極影響方面,可以研究如何減弱控制錯覺對個體風險識別的影響以提高決策的正確性;針對積極影響方面,可以利用控制錯覺對消費者滿意度的影響以提高其購物率或試用率等。
3 結論與展望
通過文獻綜述發(fā)現,控制錯覺理論在信息系統(tǒng)研究中的應用主要集中于控制錯覺的影響因素及其產生機理研究以及控制錯覺現象及其影響研究這兩個方面。
控制錯覺理論在信息系統(tǒng)研究中的應用主要存在以下問題:①現有文獻主要研究了控制錯覺的影響因素,但是未能深入剖析控制錯覺的產生機理。②現有研究著重分析了控制錯覺所引發(fā)的消極影響,但是較少關注如何消除控制錯覺的消極影響以及如何發(fā)揮控制錯覺的積極作用。③在研究方法上,目前主要以實驗室實驗法為主,但不論是研究對象還是決策環(huán)境都與真實情境存在一定的差異,這勢必會減弱研究結論的效度。
控制錯覺理論在信息系統(tǒng)研究中的應用,未來需要注意以下3個問題:①可以借鑒心理學有關控制錯覺產生機理的相關研究,深入分析信息系統(tǒng)領域中控制錯覺產生的內在邏輯,以幫助人們正確理解信息系統(tǒng)領域的控制錯覺現象。②控制錯覺往往會使人們高估自己的控制能力,多數情況下這種錯覺都會帶來消極影響,因此理應在深入理解控制錯覺產生機理的基礎上加強如何減弱控制錯覺所帶來的消極影響的研究;同時,如何有效利用控制錯覺的積極作用也是值得關注的研究領域,如在系統(tǒng)設計中如何通過引入游戲化設計提升用戶的感知系統(tǒng)易用性等。③在研究方法上,可以將實驗室實驗法和現場實驗法結合起來使用,以使研究更能反映現實情況,研究結論更具有應用價值。
在信息系統(tǒng)研究中,我們認為控制錯覺理論具有廣闊應用前景,值得學界關注領域主要有:①人機交互相關領域。在人機交互領域,是否存在著控制錯覺現象?若存在,控制錯覺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哪些因素會引發(fā)控制錯覺以及這些因素為何會引發(fā)控制錯覺?針對控制錯覺產生的不同影響,應該采取哪些措施減弱控制錯覺造成的消極影響?在人機交互設計中,如何通過利用導航系統(tǒng)、幫助系統(tǒng)、游戲化設計等增強用戶感知易用性,發(fā)揮控制錯覺的積極作用?②社會化媒體營銷相關領域。社會化媒體營銷依賴于一方(傳播者)向另一方(接收者)傳遞相關產品或服務的信息,在此過程中,雙方的社會關系距離是否會引發(fā)控制錯覺現象?若會引發(fā),社會關系距離對控制錯覺的影響程度如何?控制錯覺對社會化媒體營銷會有哪些消極影響以及如何減弱甚至消除其消極影響?③互聯網金融相關領域。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是否存在著控制錯覺現象?互聯網金融論壇中在線評論、上市公司的公告信息、行業(yè)研究報告等是否會引發(fā)投資者的控制錯覺以及對投資者的影響是怎樣的?④電子商務平臺相關領域。在諸如淘寶、京東這樣的電子商務平臺上,是否存在著控制錯覺現象?電子商務平臺上的正面、負面評論,分別對消費者的產品購買決策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會不會導致消費者做出錯誤的購買決策?賣家提供更多的產品相關信息(如全面的產品參數、完整的功能介紹等),會不會使消費者高估對產品的了解程度,從而提高購買率?不同的產品信息對消費者控制錯覺的影響程度是怎樣的以及哪些產品信息對電子商務平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
參考文獻
[1]Langer E J.The Illusion of Control[J].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1975,32(2):311-328.
[2]馬錦飛.控制幻覺的理論述評[J].校園心理,2012,10(6):396-398.
[3]劉云美.控制錯覺研究綜述[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36(1):46-51.
[4]Presson P K,Benassi V A.Illusion of Control:A Meta-analytic Review[J].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 Personality,1996,11(3):493-510.
[5]Stefan S,David D.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Illusion of Control.A Meta-analytic Review[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13,43(2):377-386.
[6]Alloy L B,Abramson L Y.Judgment of Contingency in Depressed and Nondepressed Students:Sadder But Wiser?[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1979,108(4):441-485.
[7]Friedland N,Keinan G,Regev Y.Controlling the Uncontrollable:Effects of Stress on Illusory Perceptions of Controllability[J].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1992,63(6):923.
[8]Thompson S C,Nierman A,Schlehofer M M.How Do we Judge Personal Control?Unconfounding Contingency and Reinforcement in Control Judgments[J].Basic &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7,29(1):75-84.
[9]Gino F,Sharek Z,Moore D A.Keeping the Illusion of Control Under Control:Ceilings,Floors,and Imperfect Calibration[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11,114(2):104-114.
[10]Wortman C B.Some Determinants of Perceived Control[J].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1975,31(2):282-294.
[11]Burger J M,Cooper H M.The Desirability of Control[J].Motivation & Emotion,1979,3(4):381-393.
[12]Burger J M,Schnerring D A.The Effects of Desire for Control and Extrinsic Rewards on the Illusion of Control and Gambling[J].Motivation & Emotion,1982,6(4):329-335.
[13]Yamaguchi S,Gelfand M,Ohashi M M,et al.The Cultural Psychology of Control-Illusions of Personal Versus Collective Control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J].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2005,36(36):750-761.
[14]Langens T A.Regulatory Focus and Illusions of Control[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7,33(2):226-237.
[15]Fast N J,Gruenfeld D H,Sivanathan N,et al.Illusory Control:A Generative Force Behind Powers Far-reaching Effects[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9,20(4):502-508.
[16]Kottemann J E,Davis F D,Remus W E.Computer-Assisted Decision Making:Performance,Beliefs,and the Illusion of Control[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4,57(1):26-37.
[17]Davis F D,Kottemann J E.User Perceptions of Decision Support Effectiveness:Two Production Planning Experiments[J].Decision Sciences,2010,25(1):57-76.
[18]Forgionne G A.An AHP Model of DSS Effectiveness[J].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1999,8(2):95-106.
[19]Kahai S S,Solieri S A,Felo A J.Active Involvement,Familiarity,Framing,and the Illusion of Control During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Use[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1998,23(2):133-148.
[20]Chen C W,Koufaris M.The Impact of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eatures on User Overconfidence and Risky Behavior[J].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15,24(6):607-623.
[21]Dudezert A,Leidner D E.Illusions of Control and Social Domination Strategies in Knowledge Mapping System Use[J].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11,20(5):574-588.
[22]Drummond H.The Politics of Risk:Trials and Tribulations of the Taurus Project[J].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1996,11(4):347-357.
[23]Jrgensen M.Identification of More Risks Can Lead to Increased Over-optimism of and Over-confidence in Software Development Effort Estimates[J].Information & Software Technology,2010,52(5):506-516.
[24]Houghton S M,Simon M,Aquino K,et al.No Safety in Numbers:Persistence of Biases and Their Effects on Team Risk Perception and Team Decision Making[J].Group & Organization Management,2000,25(4):325-353.
[25]Lee S,Illia A,Lawson-Body A.Perceived Price Fairness of Dynamic Pricing[J].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2011,111(4):531-550.
[26]張輝,汪濤,劉洪深.顧客參與了為何仍不滿意——顧客參與過程中控制錯覺與顧客滿意的關系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11,14(5):153-160.
(責任編輯:孫國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