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篇研究離不開銜接這個重要的概念,同樣在英漢互譯中,要想達到語義連貫,就要靈活運用銜接手段。然而,英語和漢語語篇銜接手段在其運用上差別迥異。本文通過分析和比較英漢兩種語言的不同銜接手段,探究其對翻譯效果的影響,從而使譯者在從事翻譯活動中更好地選擇翻譯策略,并提高翻譯質(zhì)量。
【關鍵詞】語篇;銜接;連貫;翻譯
【作者簡介】蔣雋(1981.07-),女,重慶人,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南方翻譯學院,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
一、引言
從語篇角度來說,翻譯作為語言信息轉(zhuǎn)換的一種形式,實質(zhì)上是語篇重組的過程。翻譯應是以語篇為基礎,從語篇著手,也就是說,翻譯活動不是僅僅翻譯單獨孤立的詞句,而是處理由互相關聯(lián)的詞句并有機地組合在一起的篇章,這才是決定翻譯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
二、語篇翻譯與銜接
銜接是把詞語和句子聚合在一起的語法手段,具體是指在詞匯和句法的層面。組織完整的語篇就需符合銜接性、連貫性、意圖性、可接受性、情景性、信息性以及篇際性的標準。其中, 銜接是語篇表層的語言現(xiàn)象,獲得語篇連貫的重要前提靠銜接,它和連貫是密不可分的。在語篇學中,銜接的手段往往體現(xiàn)在詞匯和句法上,因此它可分為詞匯銜接和語法銜接。詞匯銜接運用重現(xiàn)、下義、搭配等方式體現(xiàn)語篇的語義關系;語法銜接則通過照應、省略、替代和連接等手段實現(xiàn)語義連接;這些不同的語言手段如同有力的網(wǎng)絡使語篇的各組成部分有機地銜接起來。
語篇可以從結構和功能兩個方面進行分析。結構上,語篇是由大大小小的詞句組成的整體;句子的結構則可以凸顯語篇的功能。在語言翻譯過程中,譯者要有目的性地選擇語言資源并重寫整個語篇來實現(xiàn)其意識的完整性,而并非只單單針對某個句子的表層結構。這個過程包括:其一是句子本身的結構性的重寫,其二是進行句子間不同成分的語義銜接。在翻譯活動中,銜接手段促成語篇生成,并使譯文通順。由此可見,銜接作為語法手段在語篇翻譯以及語篇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三、英漢銜接手段的異同
漢語和英語是兩種差別較大的語言系統(tǒng),分別屬于不同的語系。英語是形合式語言,為了體現(xiàn)分句間的語法意義和邏輯關系,常會運用到各種形式的語言手段,因而更加注重顯性銜接,也就是說,英語力求達到句子形式和結構上的完整性;而漢語重意合, 輕形合,漢語的連句可以憑借形象和靈感思維,句子更加強調(diào)意義。漢語注重意義上的連貫,而英語注重語言形式上的接應。這是英漢在語言學中的一重要區(qū)別,對英漢互譯實踐有著重要的的指導意義。我們在英漢互譯時,要善于運用一定的銜接手段將語篇中的詞句有邏輯地連接起來,從而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語義單位。
從語句銜接方式來說,英語從構詞,構句到語篇的連接都偏重于使用形式或形態(tài)因素。為了體現(xiàn)篇章的連貫性,往往使用連接詞將句子在結構上進行銜接;而漢語的意合法不強調(diào)句子的結構,而多在意義層面上運用到連接詞。英語中常使用的連接詞包括連詞,關系代詞或副詞等。例如, 表示并列關系的連接詞(組):both...and,either...or, as well as, not only...but also等;as, since, due to,as a result, now that等表示因果關系, 以及還有短語 on the other hand, for that reason, in this way等也都可以用來幫助使前后文更加連貫。而漢語中常常少用或不用連接詞,語法意義和邏輯關系常則隱藏在字里行間。在英漢翻譯時最好增補連接詞,以符合英語的這種語言的特征和習慣。
另外,句法特征為形合的英語語法為顯性,而漢語的句法特征為意合,語法特征是隱性。由于漢語的語法處于次要地位,因此在表達上顯得很彈性,許多邏輯關系只依靠意義來表達。作為一種語篇銜接的語法手段,漢語只求達意,而不去考慮語法和邏輯,因而漢語中不常運用到省略,常用重現(xiàn)這種手段來獲得語義上的連貫。英語中往往可以使用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等語法手段來表示的照應的語義關系,而漢語用零式指代或名詞的重復來體現(xiàn)照應關系的頻率則遠遠要高于英語。例如:“我常見許多青年的朋友,聰明用功,成績優(yōu)異,而語文程度不足以達意,甚至寫一封信亦難得通順,問其故則曰其興趣不在語文方面?!?譯者翻譯為:I have come across a great many bright and diligent young friends who have done exceedingly well in their studies, but are rather weak in Chinese. They cannot even write a letter in correct Chinese. When I asked them why, they said they were not interested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以上例子體現(xiàn)了漢語中使用零式指代的語篇特征。漢語主語“我”和“青年朋友他們”在句子中多次被省略,而在譯成英語時,譯者增加了“I, They”等代詞來更好地體現(xiàn)句子間的語法關系和銜接關系。重復使用的動詞在英語中經(jīng)??梢允÷?,而漢語重意合,常省略主語,較少省略謂語動詞,因此我們在英漢翻譯時,應把省略掉的重復使用的謂語動詞增添加到譯文中去。例如,培根的《論讀書》中的“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the mathematics sub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王佐良先生將此句翻譯成漢語:“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shù)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變”。
四、結語
翻譯活動作為語篇的重組過程,運用英漢各種銜接手段構建語篇在其實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由于英漢兩種不同語言在使用銜接手段時既有共性,也有差異,譯者想要忠實而通順地傳達出源語語篇的意境和內(nèi)容,就必須通過對比研究,并根據(jù)兩種語言在使用銜接手段上各自的特點來組織目的語篇,方能再現(xiàn)原文內(nèi)容和風貌。
參考文獻:
[1]Halliday,M.A.K and Hasan,R.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M]. 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5.
[2]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陳宏薇.漢英翻譯基礎[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