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8000云南省保山市人民醫(yī)院泌尿外科
輸尿管結石是泌尿外科的常見病,容易引起上尿路梗阻。因結石和積水同時存在,處理不及時容易繼發(fā)上尿路感染,從而增加處理的難度。對于輸尿管中段結石,輸尿管鏡鈥激光碎石為首選方式。但部分患者因結石合并感染且結石直徑較大、硬度高,輸尿管鏡手術過程中需增加灌注壓力保持手術視野,會導致腎臟集合系統(tǒng)內壓力升高,加大術后感染性休克風險。2011年2月-2016年7月收治應用經腹腹腔鏡治療輸尿管中段結石繼發(fā)腎感染患者25例,現報告如下。
本組患者25例,ASAⅠ~Ⅱ級,男17例,女8例;年齡21~65歲,平均36.6歲。25例CT提示輸尿管結石直徑1.2~1.6 cm,CT值1 255~1 472 Hu,降鈣素原1.75~75 ng/mL。臨床表現:感染病程10~20 d,25例均有畏寒、發(fā)熱、寒戰(zhàn)等全身癥狀,10例有尿頻、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癥狀。尿常規(guī):WBC 862~4 215/μL,尿培養(yǎng)陽性16例,其中大腸埃希菌12例,變形桿菌2例,糞腸球菌2例。血培養(yǎng)陽性2例,為大腸埃希菌。
手術方法:全麻仰臥位。分別于臍上緣、臍與左右髂嵴連線中點置入穿刺套管針,頭低腳高位。找到患側髂外動靜脈,部分患者可直接在后腹膜找到輸尿管和結石;部分腸管與盆腔側腹壁粘連,切開結腸外側腹膜,向內側推開結腸,向下顯露后腹膜,可順利找到輸尿管。打開后腹膜,游離出結石嵌頓處輸尿管,分離鉗觸及結石,切開輸尿管,取出結石,放置雙J管1根,用4-0可吸收線間斷縫合輸尿管和后腹膜,留置腹腔引流。
25例患者輸尿管結石均1次取石成功。術后體溫升高2例,最高38.9℃。術后第1天復查降鈣素原5~12 ng/mL,低于入院時(P<0.05),與手術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 d拔出腹腔引流,腎積水減少予以出院。隨診3~12個月,無輸尿管狹窄形成,見表1和表2。
輸尿管腔內技術治療輸尿管結石,已成為泌尿外科醫(yī)生的必備技術[1]。但臨床工作中,對于一些負荷較大、術前存在感染的結石,如何在感染控制的前提下,避免術后二次感染,更好恢復腎功能,減少對身體的傷害,目前無統(tǒng)一的認識。多項研究表明,高壓灌注下腎盂內壓力升高明顯,壓力過高會引起持續(xù)腎盂靜脈及淋巴管逆流,當存在感染時,較低壓力即可造成逆流[2-3]。
表1 手術前后降鈣素原比較(±s,ng/mL)
表1 手術前后降鈣素原比較(±s,ng/mL)
mL)入院時 手術前 手術后
表2 手術前后血常規(guī)白細胞比較(±s)
表2 手術前后血常規(guī)白細胞比較(±s)
15±5 9±3 6±4
腎盂壓力驟然升高,可使病原菌通過回流途徑進入血液系統(tǒng),導致敗血癥和引發(fā)多臟器功能障礙。在這些患者中,由于腎功能嚴重損害,抗菌藥物難以到達病灶,導致抗感染治療效果差[4]。在輸尿管鏡術中,減少腎盂壓力的主要方法是降低輸尿管鏡進水灌注壓力,國內部分學者認為低壓灌注下輸尿管鏡碎石取石術是安全可行的,可減少結石上移[5]。但相關研究認為輸尿管鏡手術中,不可避免地會導致腎臟集合系統(tǒng)內壓力的升高及集合系統(tǒng)內尿液的反流,可能引發(fā)全身性感染[6-7]。
本組25例患者,術后復查相關指標與術前比較無升高,沒有患者術后出現體溫>39℃,最高38.5℃。通過本研究,筆者認為:①經腹腹腔鏡輸尿管鏡中段結石切開取石術,雖然不作為中下段結石的首選手術方式,但是通過腹腔鏡技術可避免術中液體灌注,有效地控制細菌入血,從而降低感染的發(fā)生率,可作為結石合并感染的推薦處理方法。②與輸尿管鏡相比,對于負荷較大的結石,腹腔鏡技術清石率高,可作為較大結石的主要處理方法。文獻報道腹腔鏡輸尿管切開取石術,術后可發(fā)生漏尿及輸尿管狹窄[8]。本組25例術后未發(fā)現漏尿,均于術后48 h內拔出腹腔引流管,術后3~12個月進行IVP檢查未發(fā)現輸尿管狹窄。
綜合上述,筆者認為對于結石合并感染的處治,腹腔鏡技術雖然增加了手術操作的難度,但卻極大地控制了感染的再次發(fā)生。加之腹腔鏡的規(guī)范化培訓,術后漏尿及輸尿管狹窄的概率極大減低,作者推薦腹腔鏡技術作為輸尿管中段結石合并感染的首要處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