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子星,河北大學管理學院
根據第41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指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7.72億,普及率達到55.8%,全年共計新增網民4074萬人,網民規(guī)模繼續(xù)保持平穩(wěn)增長?;ヂ?lián)網的飛速發(fā)展使社交網絡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線上交流成為人際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QQ、微信等已經成為人們生活工作獲取信息的重要工具。于此同時,社交網絡的開放性和言論自由性使得用戶可以隨意發(fā)表言論信息,并且不用承擔任何責任,導致網上各種虛假錯誤過時的信息泛濫,信息的可信度逐漸降低;互聯(lián)網上的信息紛繁復雜,用戶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辨別信息真?zhèn)?,即從網絡中獲取信息的成本增加了。
許多專家學者都在國際會議WICOM上發(fā)表過關于信息可信度的研究。在Lee R[1]的論文中,用一個真實可信事件的備庫來監(jiān)測可疑信息的可靠性;Kawai Y開發(fā)了一個判斷新聞網站可信度的可視化顯示新聞地址趨勢的消息系統(tǒng)。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分析社交網絡中不可信信息的產生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社交網絡中不可信信息的影響因素,為社交網絡中可信信息的研究做出貢獻。
信息源即信息來源,一切產生、生產、貯存、加工、傳播信息的源泉都可以看作是信息源。社交網絡信息的來源可以是個人、企業(yè)或組織,他們通過社交賬號來發(fā)表對某件事看法的主觀信息或者是某些既定事實的客觀信息。由于社交網絡用戶的良莠不齊,用戶發(fā)表的言論更多的是帶有主觀色彩,我們無法分辨信息的真實性。當有人刻意散布某些不實言論以達到某種目的時,該信息源就是不可信的。
Voyer認為:信息傳播者所在領域的地位越高,所發(fā)表的言論越能被人認可。個人或企業(yè)的高聲望或高知名度是通過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他們擁有較大的群眾認同基礎,一旦他們發(fā)表了虛假信息,對社會的危害是巨大的。人們更傾向于信任和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但是由于社交網絡的虛擬性,我們并不是認識那些在社交網絡中熱聊的網友,如果我們太相信某一個人,防范意識會降低,所謂的“熟人詐騙”一旦形成,會造成巨大的損失。
信息接收者會從信任角度、辨別能力、專業(yè)角度等三個方面對接收的信息進行判斷。信任角度是指個人愿意相信他人的程度,信任的程度因個人的成長環(huán)境和受教育程度不同而不同;辨別能力是指個人鑒別接收到的信息的過程和能力;專業(yè)角度是指個人對接收到的信息所涉及的領域的了解程度。如果信息接收者比較愿意相信他人言論、辨別信息的能力比較差、對接收到的信息的領域不太了解并且接收到的是虛假信息時,會輕易相信并轉發(fā)該不實信息。
有第三方或官方認證、推薦或信譽標志的組織或個人的信息渠道一般來說是可靠的,尤其是官方發(fā)表信息的渠道。除了渠道的可靠性之外,還要看個人對傳播渠道的喜好和渠道傳播內容的真實性。信息接收者一般會傾向于自己常用或喜歡的渠道,信息渠道利用頻率越高,就會認為該渠道發(fā)布信息的真實度越高,就會越依賴該信息渠道獲取信息。長此以往,可靠的信息渠道越來越可靠,不可信信息幾乎為零,一旦該渠道“黑化”或出現故障,引起的社會恐慌、損失將無法預計。
研究用戶的可信度,通過Anchuri等人提出的社區(qū)穩(wěn)固化配置理論,結合王峰[1]等人可信度評估模型實驗中推論,可以得到以下結論:一般來說,可信用戶更容易與可信用戶建立聯(lián)系,傾向關注多數低可信度的用戶,與其建立聯(lián)系的用戶大多不可信。以微博為例,3.76億的月活躍用戶中,不可能全部都是可信用戶,網絡水軍就是不可信用戶中的中堅力量,他們發(fā)表的言論是為了獲得某種利益,可信度約等于0。
由于網絡信息本身的動態(tài)性和信息源的多樣性導致難以判定網絡信息是否真實有效,而研究信息來源是否可信是獲取有效信息的基礎。從網絡信息的來源來說,知名度和影響力越高的個體發(fā)表的言論越可靠,政府和大型企業(yè)等組織和單位發(fā)表的信息更可信;從網絡信息的傳遞方式來說,通過正規(guī)的官方網站傳播的一手消息更具有可信性,相比來說,第三方平臺和互動式平臺傳播的消息可靠性要低一些;時效性也是判斷信息是否可靠的重要因素,失效的網絡信息會給用戶帶來消極的影響;網絡信息源穩(wěn)定、內容原創(chuàng)性強、能夠持續(xù)更新的信息源提供的信息更加真實有效。
在線社交網絡中,用戶之間通過聊天、語音、視頻、留言等多種方式進行交互,這些活動可以增加親朋好友之間的親密度,即使相隔千里,亦能通過社交網絡交流溝通感情??尚庞脩糁g可以通過社交網絡建立一對一、一對多和多對多的關系,提高相互信任度。如果一個用戶的交互行為比較多,那么基本可以認定這個用戶是可信用戶,相反不可信用戶與其他用戶之間的交互行為極少;可信用戶之間也可相互推薦,兩個不認識的可信用戶之間可以通過其他用戶的推薦進行交互,從而建立可信關系和推薦關系[2]。
當前網絡信息時代下信息呈倍速增長,對信息可信性的判別已經成為用戶最關注的問題,亦是相關領域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從網絡信息時代現狀出發(fā),分析了網絡不可信信息的產生原因,并對網絡不可信信息的特征進行總結,為用戶獲取可信信息提供一定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