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萍如
牛頓運動定律的應用是動力學的核心內容,也是高考考查重點,同學們在學習中經常出現(xiàn)的錯誤類型有以下幾種,
一、研究對象不清晰導致錯誤
例1 如圖1所示,質量M=1 kg,長為L的長木板靜止在水平面上,左端放置質量m =1 kg的小物塊(可看作質點),小物塊與木板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0.3,木板與水平面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0.1.給小物塊一水平向右F=6 N的拉力,使小物塊相對于木板向右加速運動,重力加速度g =10m/ s2.求小物塊和木板的加速度大小.
【錯解】對m:
F-f =ma
f=μN=μmg
解得a=3 m/s2
木板的加速度設為a′,地面對木板的摩擦力設為f
則f一f′=(m+M)a′
f′=μ′(M +m)g
解得a′=0.5m/s2
【錯解分析】上述錯誤的原因是對牛頓第二定律的同體性理解不深,在牛頓第二定律中F、M、a應對應于同一物體.本題中在求木板的加速度時研究對象應選木板,所以等式右端應為木板的質量乘以木板的加速度.
【正解】對木板:
f-f′= Ma′
f=μ′(m+M)g
解得a′=l m/s2
【啟示】在應用牛頓運動定律時,一定要先明確研究對象.
二、牛頓第二定律的瞬時性理解不深
例2 如圖2所示,在動摩擦因數(shù)μ=0.2的水平面上,質量m =2 kg的物塊與水平輕彈簧相連,物塊在與水平方向成0=45°角的拉力F作用下處于靜止狀態(tài),此時水平面對物塊的彈力恰好為零.g取10 m/s2.求:
(1)此時輕彈簧的彈力大小;
(2)若瞬間撤去拉力F,則求物塊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
【錯解】(1)小物塊受重力、拉力F以及彈簧的彈力處于平衡,根據(jù)共點力平衡得彈簧的彈力
F彈=mgtan 45°=20 ×l N=20 N
(2)撤去力F的瞬間,彈簧的彈力仍然為20 N,因為水平面對物塊的彈力為0所以小物塊此時受重力、彈簧彈力兩個力作用
由牛頓第二定律得:
F彈=ma
解得:a= 10 m/sf
【錯解分析】上面解答中第(2)問是錯誤的.求撤去F瞬間物塊的加速度則需求此時物塊的合外力,而當物體受力發(fā)生變化的瞬時彈力、摩擦力等有可能發(fā)生突變,本題中當F撤去后顯然地面對物塊的支持力由0突變?yōu)閙g,于是摩擦力也由O突變?yōu)棣蘭g.學生忽略了這一瞬時力的變化,想當然的認為仍是原來的大小導致錯誤.而彈簧的彈力由于和彈簧的長度有關,彈簧的長度不變則彈力不變,所以此題中撤去力F的瞬間,彈簧的彈力不變.
【正解】(2)撤去力F的瞬間,彈簧的彈力仍然為20 N,小物塊此時受重力、支持力、彈簧彈力和摩擦力四個力作用.
小物塊所受的摩擦力為:
f=μmg=0.2×20 N=4 N
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得小球的加速度為:
a=F-f/m=20-4/2m/s2=8m/s2
合力方向向左,所以加速度方向向左.
【啟示】在應用牛頓第二定律時,當力發(fā)生變化時加速度會跟著變化.所以力的確定是關鍵,而當物體受力和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時,彈力、摩擦力等有可能發(fā)生突變,解題時要注意分析.
三、對運動狀態(tài)認識不清導致錯誤
例3 如圖3所示,傾角θ = 37°的斜面體固定在水平地面上,斜面長L=2.4 m,質量M=2.O kg的B物體放在斜面底端,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0.25,通過輕細繩跨過光滑的定滑輪與A物體相連接,連接B的細繩與斜面平行.A的質量m=2.5 kg,繩拉直時用手托住4物體使其在距地面h高處由靜止釋放,著地后立即停止運動.A、B物體均可視為質點,取g= 10 m/s2,試求:A物體下落的加速度大小及繩子拉力F的大小.
【錯解】B受重力、繩子的拉力F、斜面對B的支持力Ⅳ和摩擦力f作用.
則N= Mgcos 37°
f=μN =μMgcos 37°
所以F= Mgsin 37°+f =16 N
對A:受重力和繩子的拉力F作用
則 mg -F= ma
代人數(shù)據(jù)得a=3.6m/s2
【錯解分析】上述解法錯誤的原因是沒有認識到B和A具有同樣大小的加速度,而想當然認為B處于平衡狀態(tài),B受力平衡.
【正解】由圖可知物體A向下做加速運動,B沿斜面向上做加速運動,沿繩子方向的加速度大小相等,設繩子的張力是F,得:
ma= mg -F
Ma=F- Mgsin 37°-μMgcos 37°
聯(lián)立解得:a=2m/s2
F=20 N 【啟示】看清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根據(jù)運動狀態(tài)列方程是正確解決問題的基礎.
總之,在應用牛頓第二定律解決問題時一定要注意:
(1)明確研究對象;
(2)注意牛頓第二定律的瞬時性;
(3)看清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這些是正確解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