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 鵬
(山西交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朔州高速公路分公司,山西 朔州 036000)
我國黃土分布廣泛,約占陸地面積的6.6%[1-2],是世界上黃土分布最廣、厚度最大、結構最完整的國家[3],在外界流水長期侵蝕作用便形成了黃土地區(qū)溝壑縱橫的獨特地貌形態(tài)。隨著我國對西北、華北山區(qū)交通建設的重視,一大批高速公路將不可避免地采用橋跨形式穿越深厚黃土溝壑地區(qū)。為確保黃土溝壑地區(qū)公路建設順利安全進行,橋梁樁基在高陡黃土邊坡中的受力特性亟待進行深入的研究。
近年來,相關學者在邊坡中樁基受力變形特性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并獲得了一些有益結論。在室內(nèi)模型試驗方面,高長勝等[4]采用土工離心機對4組不同抗滑樁加固邊坡工況進行了離心試驗,研究了樁位以及樁頂約束條件對邊坡變形破壞特性的影響。王玉峰等[5]通過室內(nèi)離心模型試驗,研究了黃土高邊坡在不同支護模式下的變形特性及穩(wěn)定性,并提出適用于黃土高邊坡的支護模式。在數(shù)值仿真方面,王聰聰?shù)萚6]和戴自航等[7]采用數(shù)值模擬的方法分析了樁長、樁位、樁間距、樁身彈性模量以及界面尺寸等因素對樁體內(nèi)力變形的影響。
目前研究中邊坡的坡度一般較小,且主要集中在研究樁長、樁徑、樁間距以及樁身材料性質(zhì)下樁基的受力變形特性,而黃土溝壑地區(qū)邊坡較陡甚至有直立邊坡?;诖耍疚囊陨轿骶硟?nèi)右平高速公路沿線某陡坡樁基礎為依托工程,分析在不同土體強度、臨坡距以及坡度條件下,樁基受力變形特性,以期為黃土陡坡樁基設計施工提供指導和參考。
山西省右玉至平魯高速公路是山西省高速公路網(wǎng)“三縱十二橫十二環(huán)”西縱主干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長64.448 km,連接線全長13.243 km,按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技術標準設計,設計時速100 km。在建右平高度公路處于黃土地區(qū),沿線地質(zhì)條件復雜,溝壑縱橫、坡陡溝深,橋梁數(shù)量較多,樁基設計施工難度大,樁基多為人工挖孔灌注樁。依托工程沿線地質(zhì)及樁基施工情況如圖1所示。地層主要為黃土,褐紅色,中密,稍濕,夾薄層粉質(zhì)黏土,含零星圓礫。
圖1 依托工程沿線地質(zhì)及樁基施工情況
數(shù)值計算模型示意圖及相關參數(shù)取值如圖2所示,黃土陡坡上開挖有樁基施工平臺,抗滑樁截面為2 m的正方形,樁長30 m,數(shù)值計算中取半樁結構進行分析。黃土邊坡采用Mohr-Coulomb理想彈塑性模型,樁基采用線彈性模型,樁-土之間設置接觸面單元,接觸面單元的摩擦參數(shù)(即樁-土界面摩擦角和黏聚力)取為樁周土體摩擦參數(shù)的0.7倍。接觸面的法向剛度kn和ks按式(1)計算[8]:
模型四周采用法向約束,底部固定約束,頂部自由。為研究土體強度、臨坡距以及坡度對樁基受力變形特性的影響規(guī)律,選取表1所示的12種不同工況進行計算。
圖2 數(shù)值計算模型示意圖
表1 數(shù)值計算工況
相關研究表明[9],黃土在不同含水率下的摩擦角變化不大,可認為是定值,而黏聚力變化較大,因此選取幾組不同的黏聚力參數(shù)來研究土體強度對陡坡樁基受力變形的影響。
圖3 不同土體強度下樁身位移和彎矩
圖3為不同土體強度下樁身位移和彎矩曲線,從位移曲線中可看出,當土體黏聚力較小時,樁基在背后土壓力作用下產(chǎn)生較大位移,最大位移出現(xiàn)在樁頭部位,樁身位移沿深度方向逐漸減小。隨土體黏聚力的增大,邊坡自穩(wěn)能力增大,樁身位移減小。從樁身彎矩曲線可看出,當土體黏聚力較小時,樁身中部位置出現(xiàn)較大的正彎矩(樁身左側受拉),向兩端彎矩逐漸減小至0;當黏聚力增大至40 kPa時,樁身彎矩轉變?yōu)樨搹澗兀渡碛覀仁芾?,樁基受力模式發(fā)生轉變。分析其原因:當黏聚力較小時,樁頭部位樁前土體抵抗變形能力較小,樁體上部產(chǎn)生較大的傾斜變形,此時樁身彎矩為正彎矩;隨土體強度參數(shù)增大,樁頭部位樁前土體抵抗變形能力增大,此時樁頭位移相對較小,而在邊坡臨界滑移面位置的樁體位移相對較大,受力狀況類似于簡支梁在梯形荷載作用下的受力狀況,此時樁身彎矩為負彎矩。
為研究不同臨坡距下黃土陡坡樁基受力變形特性,分別取臨坡距 d為 0 m、2 m、4 m、6 m、8 m五種工況進行計算分析。
圖4為不同臨坡距下樁身位移和彎矩曲線,從位移曲線中可看出,當臨坡距較小時,樁前土體厚度較小,側向約束能力較低,樁基在背后土壓力作用下產(chǎn)生較大位移,最大位移出現(xiàn)在樁頭部位,樁身位移沿深度方向逐漸減小。隨臨坡距的增大,樁前土體厚度增大,側向約束能力增強,樁身位移減小。從樁身彎矩曲線可看出,當臨坡距較小時,樁身中部位置出現(xiàn)較大的正彎矩,向兩端彎矩逐漸減小至0;當臨坡距增大至6 m時,樁身彎矩轉變?yōu)樨搹澗?,樁基受力模式發(fā)生轉變。
圖4 不同臨坡距下樁身位移和彎矩
為了研究不同坡比下黃土陡坡樁基受力變形特性,分別取邊坡坡比k為2∶1、4∶3、1∶1和1∶1.5四種工況進行計算分析。
圖5為不同邊坡坡比下樁身位移和彎矩曲線,從位移曲線中可看出,當邊坡坡比較大時,樁前土體側向約束能力較弱,樁基在背后土壓力作用下產(chǎn)生較大位移,最大位移出現(xiàn)在樁頭部位,樁身位移沿深度方向逐漸減小。隨邊坡坡比的減小,樁基側向約束能力增大,邊坡自穩(wěn)能力增強,樁身位移減小。從樁身彎矩曲線可看出,當邊坡坡比較大時,樁身中部位置出現(xiàn)較大的正彎矩(樁身左側受拉),向兩端彎矩逐漸減小至0;當黏聚力增大至40 kPa時,樁身彎矩轉變?yōu)樨搹澗兀渡碛覀仁芾瑯痘芰δJ桨l(fā)生轉變。
圖5 不同坡比下樁身位移和彎矩
本文采用數(shù)值仿真軟件對不同土體強度、臨坡距和坡比下黃土陡坡上樁基的受力變形特性進行研究。數(shù)值模擬結果及相關結論如下:土體強度、臨坡距以及邊坡坡比對黃土陡坡上樁基受力變形特性影響較大。當土體強度較小、臨坡距較小、坡度較大時,樁基最大位移出現(xiàn)在樁頭位置,最大彎矩出現(xiàn)在樁中位置,且為正彎矩;當土體強度、臨坡距以及坡度達到一定界值時,樁基受力模式發(fā)生轉變,樁身由正彎矩轉化為負彎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