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冠帥,梁紅生,鐘玉杭,莊燦鋒,洪 玲
(1.南方醫(yī)科大學附屬東莞市婦幼保健院,東莞市危重癥孕產婦救治中心,廣東 東莞 523000;2.廣東醫(yī)科大學附屬東莞市第八人民醫(yī)院,廣東 東莞 523000)
重度子癇前期嚴重威脅孕產婦及圍產兒的健康安全,病情及并發(fā)癥隨著孕周的增加而增加[1],是孕產婦及圍產兒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因素,在我國,重度子癇前期發(fā)病率約為9.4%,國外有關報道為7%~12%,是妊娠期中常見的并發(fā)癥[2],子癇前期-子癇患者產后3~6日是產褥期血壓高峰期,高血壓、器官功能損害等癥狀仍可能出現(xiàn),甚至加劇[3],一些產婦產后高血壓可持續(xù)幾周甚至幾個月,產后高血壓可導致致命的腦血管后遺癥[4]。子癇前期患者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漿白蛋白(albumin,ALB)外漏,導致紅細胞壓積(hematocrit,HCT)升高,白蛋白濃度下降[5]。低白蛋白濃度與子癇前期的嚴重程度呈顯著相關[6],產前血漿白蛋白濃度可反映產婦子癇前期病情的嚴重性。產后,胎盤、胎兒移出母體,但已釋放的胎盤因子仍持續(xù)存在一段時間,器官功能損傷、低蛋白血癥仍繼續(xù)發(fā)展,回心血量增加,血壓進一步升高。年齡稍大的產婦更易發(fā)生血管病變的殘留[7],導致血壓遲遲未能恢復正常。本文探討妊娠末HCT、ALB與產后血壓變化的關系,預判產后病情變化,及時做出預防措施,減少產后不良事件發(fā)生。
1.1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7月至2017年8月在東莞市婦幼保健院分娩的婦女243例,第1組為正常妊娠組(1組,n=83),年齡20~41歲;第2、3組以產后血壓是否多次升高≥150/100 mmHg為分組依據(jù)[7],將產后收縮壓<150 mmHg和舒張壓<100 mmHg的患者納入第2組(2組,n=79);產后收縮壓≥150 mmHg和(或)舒張壓≥100 mmHg的患者納入第3組(3組,n=81),第2、3組患者年齡17~44歲。診斷標準以及分組依據(jù)均參照我國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診治指南(2015)[8]。入選標準:①正常妊娠生產的單胎孕婦;②符合重度子癇前期診斷標準。排除標準:①妊娠期間持續(xù)存在中-重度貧血或低蛋白血癥;②剖宮產或分娩期間大出血;③孕期有嚴重感染性疾病;④產前接受過血制品或蛋白制品輸注;⑤有嚴重肝腎疾病;⑥有嚴重代謝性疾病,中、重度營養(yǎng)不良。所有研究對象均自愿參加本研究,經(jīng)東莞市婦幼保健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收集全部243例婦女入院后及分娩前最后一次測量的HCT、ALB值,計算HCT與ALB的差值。使用第1組數(shù)據(jù)為參照金標準,繪制第2組及3組患者ALB和HCT-ALB的ROC曲線;使用第2組數(shù)據(jù)為參照金標準,繪制第3組患者ALB及HCT-ALB的ROC曲線,計算陰影下面積(AUC)及正確指數(shù),取最大正確指數(shù)(YI)對應的指標作為診斷臨界值。
1.3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三組患者HCT、ALB、HCT-ALB比較與1組相比,2、3組患者的ALB均值降低(P< 0.01),HCT、HCT-ALB均值升高(P< 0.01);與2組相比,3組ALB均值下降(P< 0.05),HCT-ALB均值升高(P< 0.05),HCT均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結果見表1(括號內為數(shù)值范圍)。
表1 三組患者HCT、ALB、HCT-ALB的比較
2.2第2、3組患者ALB的ROC曲線以1組數(shù)據(jù)為參照金標準,繪制第2、3組患者ALB的ROC曲線,見表2和圖1、圖2。
表2 第2、3組ALB的ROC曲線特征
2.33組患者ALB的ROC曲線以2組數(shù)據(jù)為參照金標準,繪制3組患者ALB的ROC曲線,AUC為0.604,對應的最大正確指數(shù)為0.225,臨界值分別為29.2(敏感性0.605,特異性0.620)。已診斷為重度子癇前期的孕婦,當妊娠末期ALB<29.2時,有助于判斷在產褥血壓高峰期,血壓波動可能會較大。見圖3。
圖1 2組ALB的ROC曲線
圖2 3組ALB的ROC曲線
圖3 3組ALB的ROC曲線
2.4第2、3組患者HCT-ALB的ROC曲線以1組數(shù)據(jù)為參照金標準,分別繪制第2、3組患者HCT-ALB的ROC曲線圖,見表4和圖4、圖5。
表4 第2、3組HCT-ALB的ROC曲線特征
2.53組患者HCT-ALB的ROC曲線以2組數(shù)據(jù)為參照金標準繪制3組患者HCT-ALB的ROC曲線圖,AUC為0.573,對應的YI為0.176,臨界值分別為6.1(敏感性0.568,特異性0.608)。已診斷為重度子癇前期的孕婦,當妊娠末期HCT-ALB>6.1時,有助于判斷在產褥血壓高峰期,血壓波動可能會較大。見圖6。
圖4 2組HCT-ALB的ROC曲線
圖5 3組HCT-ALB的ROC曲線
圖6 3組HCT-ALB的ROC曲線
3.1產后高血壓的危害證據(jù)表明,產后血栓形成、腦血管意外的發(fā)生正在增加。Kamel研究顯示,產后6周內血栓形成事件的風險顯著增加,并在產后12周后恢復正常[9]。相對1994年,美國2006年產后中風住院率,每1千次分娩由0.12人次上升致0.22人次[4]。本文研究中,正常妊娠組83例孕婦,滿足ALB<32.8 g/L和(或)HCT-ALB>1.5的孕婦共8例,其中1例因“疤痕子宮”剖宮產,術中發(fā)生高血壓,持續(xù)到術后一周;另有6例產婦產后沒有得到有效的血壓監(jiān)測和病情追蹤。此類患者存在隱患,可能因此發(fā)展為慢性高血壓。產后高血壓的治療方案因人而異,楊業(yè)洲等提出,有合并癥或慢性高血壓患者,達到140/90 mmHg時應開始降壓,控制在130~140/80~89 mmHg為宜[10]。
3.2子癇前期的病理生理改變子癇前期患者,血管內皮細胞受損,白蛋白外漏,組織間隙滲透壓增高,又吸引血管內液向間隙轉移,當超過肝臟代償和淋巴系統(tǒng)回吸收速度,血漿內白蛋白明顯減少。而紅細胞分子量大,難漏出血管,最終HCT升高和ALB降低,HCT與ALB的差值增大。HCT影響因素多,比如地域、海拔、人種、疾病等,單獨以HCT無法對病情進行判斷和預測。ALB僅肝臟產生,日合成和分解量大致相等,影響合成因素主要是糖皮質激素和甲狀腺激素,影響因素少,半衰期長,對區(qū)分子癇前期和正常妊娠孕婦,鑒別子癇前期嚴重程度有良好特異性。
3.3HCT、ALB與非典型子癇前期低ALB和(或)高HCT孕婦,可能存在子癇前期,但并不以高血壓為首發(fā)表現(xiàn),如Baha研究發(fā)現(xiàn),在某些子癇前期患者中,疾病可能表現(xiàn)在毛細血管滲漏,如蛋白尿,腹水,肺水腫,過度體重增加或多器官功能障礙,臨床表現(xiàn)為非典型子癇前期癥狀,但沒有高血壓[6]。隨著生產時ALB再次丟失、內環(huán)境改變,循環(huán)血流量增加,心臟、血管功能改變,才出現(xiàn)高血壓。故并不是所有的子癇前期均有血壓升高,以及血壓升高的程度并不與病情的嚴重程度完全相關[11]。
3.4子癇前期產后血壓變化Tullio的研究提示,重度子癇前期患者產后持續(xù)殘留心功能障礙,后期高血壓或心血管發(fā)病率升高,且分娩后6個月,相對于原發(fā)性高血壓的患者,收縮壓、舒張壓和平均血壓的絕對值顯得更高[12]。此類患者心臟為對抗前、后循環(huán)的高負荷,心肌重塑,左心室心肌肥厚、體積增大[13,14],當心肌處于代償期內,收縮增強,輸出增多,心臟處于高排高阻狀態(tài)。且產后3日內,除原子宮內血液進入體循環(huán)外,大量組織間液回流,循環(huán)血量增加。此時伴有嚴重低蛋白血癥患者,膠體滲透壓進一步下降,水鈉潴留加重,在機體代償范圍內,血壓升高。
綜上,診斷為重度子癇前期的孕婦,妊娠末ALB<29.2 g/L、HCT-ALB>6.1時產后易發(fā)生血壓異常增高,可作為產后血壓變化的預警指標,嚴密監(jiān)護,避免病情惡化。統(tǒng)計學顯示,正常妊娠孕婦,當妊娠末ALB<32.8和(或)HCT-ALB>1.5時,很大機率會發(fā)生產后高血壓,但因臨床工作的不足,沒有足夠數(shù)據(jù)支持結論,在以后的研究中可在此方面繼續(xù)收集數(shù)據(jù),完善證據(j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