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力
(廣州大學 人文學院 語言服務研究中心,廣東 廣州 510006)
《方音韻譜》,全名《新體通俗方音韻譜》,是反映清末民初廣東粵方言的一部韻書。書前封面印有“臺山梅喬甫編”“廣州光東書局承印”等字樣。梅喬甫(1884-1946),號淳迺,廣東省臺山市人,畢業(yè)于廣州光華醫(yī)學??茖W校,長期在臺山端芬鎮(zhèn)、西廓墟及大同市行醫(yī)。梅氏在書前《敘》中稱自己“素習蟲魚之學,喜涉考據(jù)”,遂“時閱十年,稿凡五易”。民國十二年(1923年)《方音韻譜》撰成,民國十八年(1929年)由廣州光東書局印行出版。
《方音韻譜》分上中下三卷,收字約一萬六千,注文三十多萬字。梅氏在書前《凡例》中稱“本書專就吾粵方音編輯而成”,并明言“本書編者為臺山人,分韻匯音不免略偏臺山方言”。閱讀時發(fā)現(xiàn)該韻書記錄了大量的粵方言俗字詞,注釋亦頗為詳細。現(xiàn)選若干《方音韻譜》所收粵方言字詞略作考察,以窺該韻書價值之一斑。
埗,水埗,水邊上落之階級也。(《模韻》)
按:埗,《方音韻譜》釋為“水邊上落之階級”,即碼頭。該詞最早寫作“步”,中古出現(xiàn),近代習見。如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卷下:“瓜步在吳中,吳人賣瓜于江畔,用以名焉?!碧屏谠队乐蓁F爐步志》:“江之滸,凡舟可縻而上下者曰步?!鼻笆耥f莊《江亭酒醒卻寄維揚餞客》詩:“別筵人散酒初醒,江步黃昏雨雪零?!彼螚钊f里《過瓜洲鎮(zhèn)》詩:“數(shù)棒金鉦到江步,一檣霜日上淮船”。
粵方言最初亦寫作“步”。宋吳處厚《青箱雜記》記載:“嶺南謂村市為墟,水津為步?!?1841年出版的裨治文《廣東方言讀本》:“橫涌步頭,乃修葺與上落貨船停泊之所。”[1],“步頭”即碼頭。今廣州花都區(qū)有“炭步鎮(zhèn)”①。今粵方言多寫作“埗”,廣州話讀[pou22],是在本字上增添形符“土”而成?;泟 都t花崗》:“你到埗時講孤兒告訴黨人,你們生活有保障?!睆V東地區(qū)很多地名含有“埗”字,如深圳市原有上埗區(qū)(后并入福田區(qū)),香港有深水埗,東莞市有高埗鎮(zhèn),廣州市白云區(qū)有上埗村等。也寫作“埔”,《方音韻譜·模韻》:“埔,俗同上(埗)?!?今廣東梅州市有“大埔縣”。
乪,水曲折處也。又音怒巷切。(《江韻》)
氹,怒巷切,囊去聲。俗謂水浪曰氹,田之低處亦曰氹。字書不載,實即乪之訛體。(《江韻》)
按:“乪”可表示水彎曲處,《方音韻譜》屬奴堂切,音同“囊”。清鈕琇《觚?!ふZ字之異》:“粵中語少正音,書多俗字,如:……水之曲折者為乪,音囊?!薄斗揭繇嵶V》又載“乪”的另一音:奴巷切,囊去聲,注“洼也,如低乪”,即低洼處。奴巷切還有一個“氹”字,此字有水浪義,也可表示田地勢較低的地方,據(jù)《方音韻譜》,此字是“乪”的訛體。
纜,大繩也,如纜索、拉纜。又俗謂絕交曰斬纜,和好曰駁纜。(《覃韻》)
按:“纜”本指拴船用的繩索?!段倪x·謝靈運〈鄰里相送方山〉》:“解纜及流潮,懷舊不能發(fā)?!崩钌谱ⅲ骸袄|,維船索也?!睆V州話指船纜時仍用單音詞“纜”,如“大纜”“拉纜”“解纜”。舊時珠江上常有船只用纜繩拖帶著其他船前行,稱“拍拖”或“拖纜”。亦喻指男女青年牽手而行。陳光《晚婚計劃定周全》:“阿妹有情來拖纜,真心實意同哥談。”據(jù)梅喬甫,俗謂絕交為“斬纜”,“斬纜”粵語本指斬斷拖渡船的火輪船的纜繩,與渡船分離。③可喻指斷絕關系。咸水歌《大纜斬斷小纜來》:“女唱:新打利刀共哥斬纜哩兄哥,斬斷大纜免俾人彈呀!男唱:大纜斬斷小纜又來妮妹,續(xù)番條纜共妹癡纏呀哩!”[2]464《方音韻譜》又謂“和好曰駁纜”?;浾Z“駁”有連接義,如駁長條褲、駁線?!榜g纜”即有連接繩索義,亦喻指和好?!榜g纜”一詞今粵語較少說。
冚,區(qū)枕切,上聲。遮蓋之也。如冚蓋、冚盅、冚被、冚簟。按:此粵俗字,字書不載。(《侵韻》)
喊,省話以哭為喊,臺話以叫為喊。(《侵韻》)
妗,俗呼舅妻曰阿妗。(《侵韻》)
按:今粵方言如廣州說“妗”或“妗母”,東莞稱“妗母”或“妗婆”,南寧平話說“妗娘”。表示舅母很早就有“妗”的稱謂?!都崱で唔崱肪藿校骸版。字^舅母曰妗?!彼螐堮纭睹鞯离s志》:“經(jīng)傳中無嬸與妗字?!薄版 笔莻€后起字。章炳麟《新方言》謂“妗”是“舅”的轉音字,舅、妗雙聲,幽侵韻部對轉。近代以來,北方官話多稱“妗”或“妗子”?!读凝S志異·陳云棲》:“舅及妗皆不知其意向,心頗嫌之?!薄秲号⑿蹅鳌返谌兀骸澳阌H家就會,他詹家大妗子也會?!?今“妗”廣泛分布于各地方言。北方方言如濟南、徐州、洛陽、西安、萬榮都稱“妗子”,太原說“妗妗”。南方地區(qū)“妗”多見于東南沿海。閩方言如福州、雷州等地說“妗”或“妗婆”,廈門稱“妗仔”或“妗婆”,??谡f“妗姩”;稱舅母為“阿妗”則多見于閩南方言,如《漳臺閩南方言童謠》:“阿舅長,阿妗短,看人免使目尾?!盵5]廈門稱“阿妗”,多用于面稱。潮州說“阿妗”,亦說“母妗”。今粵方言如廣州說“妗”或“妗母”,東莞稱“妗母”或“妗婆”,南寧平話說“妗娘”。吳方言有南部溫州方言亦說“阿妗”。
蟽,蛺蟽,蜚廉也。一名偷油婆,土音讀如卡擦。(《乏韻》)
蜚,蜚蠊,蟲名。俗稱蛺蟽,又名樟螂。(《支韻》)
按:據(jù)《方音韻譜》,今通稱蟑螂有不同的名稱:蜚廉、蛺蟽、偷油婆等?!膀懔泵鞔岩?。李時珍《本草綱目·蟲三·蜚蠊》:“蜚蠊、行夜、蛗螽三種,西南夷皆食之,混呼為負盤?!睋?jù)《韻譜》,蜚蠊,一名偷油婆,蓋因其嗜喜食油?!巴愊儭睘樗追Q,讀[kat tat ],《韻譜》記載該詞另有土音,即方言俗音讀如卡擦[k‘a(chǎn)·ts‘a(chǎn)t ] ,其與本音重要差別是后字聲母改讀為塞擦音。該詞今廣州方言讀[kat22tsat22],后字聲母讀為塞擦音ts,后粵方言另造俗字“曱甴”來表示。
蟝,俗呼蟾蜍曰蠄蟝。(《魚韻》)
蜍,蟾蜍,俗叫蠄蜍。(《支韻》)
鲇,俗謂蝌蚪曰蛤犅鲇。(《嚴韻》)
注釋:
① 相傳南宋時此地以燒炭謀生,在河邊堆炭運往外地,逐漸成為碼頭(俗稱步頭),故名。參看廣東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廣東省志》,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57頁。
② 一些方言著作記作“凼”,如詹伯慧、陳曉錦著《東莞方言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年,143頁)。
③ 斬纜的原因有二:一是風浪太大,一是遇到匪徒搶劫,斷掉纜繩,自己開走。參見李榮主編《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3667頁。
④ 切上字“區(qū)”聲母臺山今讀“k”,切下字“枕”韻母聲調臺山音[im55],切不出“冚”之今音。
⑥ 參見陳興旺主編:《定邊縣志》,方志出版社,2003年,992頁;商城縣志編纂委員會:《商城縣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7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