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莉莎
(廣東南方職業(yè)學院 管理學院,廣東 江門 529000)
旅游經濟是典型的印象經濟,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競爭力源自于其獨特的旅游品牌形象。Michael Grosspietsch認為旅游目的地形象包括旅游目的地投射形象與游客感知形象兩部分[1]。欒楨等認為在游客未曾真正體驗目的地旅游活動前,對營銷宣傳品牌形象的感知是游客心目中的投射形象[2]。旅游者基于事先對目的地的認知程度與評價,實地體驗后形成的實際感知印象是游客感知形象。目前,國內外學者對旅游目的地投射形象和感知形象的對比研究越來越多,研究的內容和視角也不盡相同。但就其研究方法來說,主要集中為以下兩種:一是利用網絡文本挖掘、頻詞分析等方法研究旅游目的地投射形象與游客感知形象;二是設計問卷進行實證分析研究旅游目的地投射形象與游客感知形象匹配程度。運用問卷調查與頻詞分析法相結合的研究并不多見。本文試圖采用這兩者結合起來的方法研究開平碉樓與村落旅游目的地投射形象與游客感知形象的差異,意在豐富旅游目的地投射形象和感知形象的對比研究,從游客感知角度塑造開平碉樓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品牌形象,同時通過揭示碉樓投射形象與游客感知形象兩者之間的差異,為旅游管理部門和經營者提供營銷管理依據,提升旅游目的地綜合吸引力。
利用微信、問卷星等平臺發(fā)布:“廣東旅游,看開平碉樓”應該去看哪些景點最具代表性?通過對441個回復進行頻詞統(tǒng)計,前四位分別是:立園250次,自力村211次,赤坎古鎮(zhèn)/影視城106次、馬降龍56次。由于赤坎古鎮(zhèn)處于舊城改造、新項目開發(fā)階段,本研究在綜合考慮的基礎上以立園、自力村、馬降龍景區(qū)作為分析對象。這三個景區(qū)保存完整,風景秀麗,景區(qū)管理較為完善,且交通方便,也是旅游行政管理部門推介開平市旅游資源的重點對象,在本地和外來人群中認知度較高。
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和頻詞分析法進行研究。其中問卷包括非結構化和結構化問卷兩部分。
非結構化問卷設計依照埃切特(Echtner&Ritehie,2003)提出的三個開放式問題進行改良,結合本研究目的提出第一個問題是“來開平碉樓之前,您對開平碉樓的印象”,用于提取游客對開平碉樓及村落的整體印象,映射游客對政府投射形象的感知;第二問題是“游完開平碉樓之后,您對開平碉樓的印象”,用于把握游覽之后游客對于旅游目的地的實際感知印象。第三個問題“對開平碉樓印象最好和最差的一面”,通過問卷答案提取、進行頻詞分析,調查了解游客對旅游目的地的情感認知,從游客感知的角度對旅游目的地建設提出合理化建議。
結構化問卷采用范舟行基于Jennifer Aaker品牌維度量表所形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特質量表[3](見表1),進一步系統(tǒng)化了解游客群體游覽開平碉樓及村落旅游目的地之前和之后的整體形象,是非結構化問卷的補充。具體設問:“您在游覽前覺得旅游目的地符合以下某個形象嗎(可多選)?”“您在游覽后同意旅游目的符合以下某個形象嗎(可多選)?”
表1 旅游目的地形象特質及其描述
本次調查所包含的對象有個人、家庭、團體旅游者,共發(fā)放480份問卷,每個景區(qū)各發(fā)放160份??偦厥沼行柧?51份,回收率達到94%。其中,立園景區(qū)有效問卷158份,回收率達99%;自力村景區(qū)有效問卷150份,回收率達93%;馬降龍有效問卷143份,回收率達89%。
在問卷調查描述詞匯方面,就游客游覽前、后分別進行了歸類匯總分析(統(tǒng)計結果取前十,如表2)。從游客游覽前、游覽后提出的髙頻詞匯可以看出,歷史悠久的世界文化遺產、碉樓建筑藝術都是排名前二名的詞匯。說明游客對開平碉樓世界文化遺產品牌的認知度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對享有很高知名度和美譽度的開平碉樓中西合璧、獨特的建筑藝術印象最為深刻。除此之外,環(huán)境優(yōu)美、寧靜、舒適的鄉(xiāng)村也是較多游客提及的,這說明返璞歸真的自然狀態(tài)帶來的旅游吸引力和影響力已成為重要因素。從詞匯的頻數可以看出,對于在營銷中投射出來唯美的旅游氛圍、華僑鄉(xiāng)情、壯觀、《讓子彈飛》電影拍攝地等元素游客感知力度并不強。訪談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一部分游客游覽之后被華僑的團結、愛國情懷,經歷血與淚的故事所感動,并為之感到自豪,這些都是僑鄉(xiāng)文化的載體和內在呈現(xiàn)方式,部分游客還認為這個應該是最根本的吸引因素,但是游客并沒有從政府營銷宣傳和旅游目的地感知中深刻認知,所以當地政府應該在此方面強化營銷投射和建設。通過上述問卷調查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游客在游覽前后對開平碉樓的形象感知重合度較高,國內旅游市場的感知形象和投射形象基本匹配。
表2 游客游覽之前、之后高頻詞匯及詞頻
非結構化問卷中的第二和第三題間接調查了游客對開平碉樓及村落旅游目的地的滿意度, 獲取游客對開平碉樓及村落印象最好和最差的感知(見表3)。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游客對于旅游資源本身的滿意度較高,但很大一部分游客認為景點門票價格過高,作為世遺景區(qū)依賴“門票經濟”,不利于旅游目的地特色文化的宣揚。其次是認為景區(qū)參與性項目少,文化體驗差等,也有不少游客認為景區(qū)服務及講解缺少人性化。這些問題的反應與游客的個體差異如年齡、性別和受教育程度及游覽的時間和范圍有關。但這些從一個側面上也反映了旅游形象在一定程度上還帶有“門票經濟”的印記。因此,如何提升旅游目的地的軟環(huán)境建設,深度挖掘文化內涵、開發(fā)有深度內涵的參與性項目,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管理水平是相關部門應著力解決的問題。
表3 游客對開平碉樓及村落印象最好和最差的方面
為使旅游目的地的投射形象和游客感知形象對比呈現(xiàn)出典型性和現(xiàn)實性,在對451份問卷樣本總結分析時,取立園、自力村和馬降龍三個景區(qū)形象特質的前七名作為代表。對比結果見表4。
表4 旅游目的地投射形象與感知形象對比分析
從以上對比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立園景區(qū)的投射形象與感知形象中存在著兩項特質不一致,游客游覽之前認為立園是一個形象高雅、壯觀的景區(qū),但游覽之后游客對這兩項特質并未感知,反而認為該景區(qū)擁有生態(tài)和潮流的特質。自力村的投射形象與感知形象基本相符,個性作為投射特質被快樂作為感知特質所替代,自力村景區(qū)的旅游活動項目較多,宣傳者想通過景區(qū)內季節(jié)性節(jié)慶活動塑造其鄉(xiāng)村田園形象,例如油菜花節(jié)、插秧體驗活動等,讓游客游后能感受到體驗項目帶來的快樂,但宣傳者并沒有很好地將這一特質體現(xiàn)出來,游客體驗也沒有達到期望的效果。馬降龍景區(qū)的投射形象基本與感知形象相符,但各項特質感知的程度不一,游客對文化意味的感知是最低的,反而景區(qū)“青草蔥蔥,培英書室被圍墻阻擋,靜逸的小巷伴著蟬鳴,庭院外幽靜”為其在純樸和休閑方面增加了分數。綜上所述,各景區(qū)的形象投射,還需要對目的地屬性構成要素進行較為細致的研究,關注更多的基本要素構成,充分發(fā)揮自身旅游資源優(yōu)勢,從中提取組織宣傳的旅游形象主體和游客感知到的形象主體,讓游客體驗到每個景區(qū)獨特的資源美感。
迷思是旅游吸引物上的一種超物理屬性,在某種意義上,迷思賦予旅游吸引物和旅游目的地靈魂。彭丹認為迷思是人為構建的具有折射性、共享性、自然而然化的二次序符號[4]。迷思的制造要通過大眾媒體和大眾交流建立而且是在社會性的過程中建立,為旅游地空間注入意義。經分析發(fā)現(xiàn),開平碉樓與村落旅游目的地的迷思包括本真性迷思、碉樓古村落迷思、唯美迷思三類。本真性迷思屬于第一層次迷思,包括物質文化、人、氛圍的本真性。物質文化的本真性主要是中西合璧的古老的碉樓建筑與內在裝飾、華僑生活方式等;人的本真性是指人們期待旅游目的地能感受到的淳樸民風和真實樸素;氛圍的本真性指的是旅游環(huán)境的營造,人們期待開平碉樓與村落的氛圍是一種人文環(huán)境與自然環(huán)境和諧相處的氛圍。第二、第三個迷思都是第一層次迷思下的分支迷思,屬于第二層次迷思。第二是碉樓古村落的迷思。人們熟知碉樓是華僑們建造的鄉(xiāng)土建筑,是融合了中西文化的鄉(xiāng)村景觀,是集華僑文化及本土無形文化遺產和習俗等于一體的一個碉樓古村落,這是源自于廣東第一處世界文化遺產的宣傳。第三個是關于碉樓愛情和小資浪漫、唯美的迷思。這是依據民國時期的碉樓元素所制造出來的,例如近期,官方所舉辦開平碉樓旗袍節(jié)“旗袍邂逅世遺、留下唯美記憶”等相關活動,營造開平碉樓與村落的浪漫、唯美迷思。
從表1游客投射形象和感知形象的對比中,可以了解到當地管理部門從宣傳的圖片、廣告及影視等方式中制造出屬于開平碉樓與村落的獨特迷思已經被游客感知。但是筆者在游客感知的實證研究中發(fā)現(xiàn),感知程度是較低的。為了讓旅游地更有吸引力,迷思制造者有選擇地表征著應該被表征的事物,強化以上三類迷思的制造,匯集政府、企業(yè)、媒體、居民和游客等各類社會各種力量,形成迷思制造特色體系。
旅游形象投射是旅游目的地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有利地位、謀求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而旅游形象投射內容的抉擇則直接影響著旅游形象吸引力度。開平碉樓及村落是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旅游目的地,文化內涵是一個品牌形象的靈魂,也是碉樓旅游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根本動力源泉,但是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游客并沒有從政府營銷宣傳和旅游目的地感知中得到深刻認知。以僑鄉(xiāng)文化為例,僑鄉(xiāng)文化是碉樓品牌內涵的核心,中西合璧、獨特的碉樓建筑只是僑鄉(xiāng)文化的外在呈現(xiàn)方式。游客在旅游過程中更多感受到的是碉樓本身,而非僑鄉(xiāng)文化,說明旅游形象投射的主體還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如何利用和挖掘僑鄉(xiāng)文化資源,拓展品牌文化內涵,明晰旅游形象的主體仍然是宣傳部門的重要課題。利用和挖掘僑鄉(xiāng)文化資源要講好僑鄉(xiāng)故事,讓一個個華僑的團結、愛國情懷,經歷血與淚的故事鮮活起來,成為僑鄉(xiāng)文化的靈魂。通過明晰活化旅游形象主體,使游客所感動,并為之感到自豪,使僑鄉(xiāng)文化真正成為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旅游形象。
開平碉樓與村落旅游區(qū)一共包含六大景區(qū)。目前,開平碉樓與村落旅游目的地的產品主要是以碉樓觀賞為主,景區(qū)風光雖然各有千秋,但由于各景區(qū)的地理位置相近,都以碉樓古建筑風貌的靜態(tài)觀賞為主,旅游產品單一,這也是游客對旅游目的地投射形象和感知形象產生差距的重要原因。為此,管理者對旅游品牌形象的塑造與營銷選擇,就既要考慮風景區(qū)整體之間的聯(lián)系性、整體性,同時應更加注重對各個景區(qū)特色的挖掘,有差異才能夠彰顯每個旅游目的地作為個體樹立其品牌特性的可能性[5]。六大景區(qū)應根據自身的優(yōu)勢,對目的地屬性構成要素進行較為細致的研究,從中提取組織宣傳的旅游形象主體和能讓游客感知到的形象主體。例如立園景區(qū),依據游客的感知形象特質主要有生態(tài)、休閑、文化意味、魅力、個性、唯美、潮流,主管部門應該以僑文化、休閑浪漫、唯美情愛、時尚智慧為品牌宣傳著力點。自力村景區(qū)應該以“生活化的快樂”為主打元素,在現(xiàn)有旅游資源基礎上重現(xiàn)僑民生活日常,設計生活化的體驗項目,提高參與度。馬降龍景區(qū)則應凸顯純樸、休閑特質,引進后現(xiàn)代化元素,與院校結合,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活化景區(qū),吸引年輕人市場。同時通過提高旅游者的參與度和體驗質量,讓游客體驗到每個景區(qū)獨特的資源美感。這樣就可以通過差異性來彰顯各個景區(qū)作為個體所具有的特質品牌,進一步提升以“碉樓古建筑”為特色、以“鄉(xiāng)村旅游”為品牌的綜合旅游目的地形象,促進開平碉樓旅游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
本文對旅游目的地投射形象和感知形象做出了對比研究,并提出營銷建議。但由于發(fā)放和回收問卷的數量有限,可能直接影響著結果統(tǒng)計。同時受制于目前關于旅游目的地投射形象與感知形象對比研究的問卷研究成果較少,本文在結果解釋和理論提煉方面仍面臨著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