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新宇
(廣西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南寧 530004)
馬克思主義以其巨大的真理力量與當代中國社會思潮發(fā)生著廣泛而深刻的聯(lián)系,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形成了“引領”與“共生”兩種有機方式。這兩種方式交互纏繞、相互孕育,共同推動著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社會思潮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生成多姿多彩的聯(lián)系圖景。
社會思潮是一定歷史時期反映特定階級訴求的一種思想。在人類社會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出現過許多不同的社會思潮。中國對于社會思潮的研究,最早應該可以從梁啟超先生說起。梁啟超先生在《清代學術概論》中講道,“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則其‘思’必有相當之價值,而又適合于其時代之要求者也。凡‘時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時代,必文化昂進之時代也?!盵1]從梁啟超對“時代思潮”的表述來看,社會思潮隨時間會不斷變化。在經濟社會不斷的發(fā)展過程中,不管是中西方文化之間還是各類思想之間都產生過激烈的碰撞。歸納起來,有較大社會影響的思潮主要有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
1.新自由主義
新自由主義產生于20世紀20—30年代。20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出現了石油危機,而此時新自由主義的主張剛好與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需求相吻合,使其迅速成為西方世界的主流經濟學,成為英美等國際壟斷資本主義推進全球一體化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向廣大發(fā)展中國家迅速蔓延。在十四大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后,國內掀起了一股討論新自由主義的熱潮。而新自由主義思潮作為一種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思潮,打著自由民主的幌子,主張個人利益凌駕于一切之上,集體必須充分尊重個人的權利。這種片面強調個人至上、否定人民群眾在歷史發(fā)展中的決定性作用的觀點,從本質上就是和馬克思主義相抵牾的。
2.民主社會主義
民主社會主義作為社會黨國際堅持的意識形態(tài)是一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潮,它反對通過武力取得政權。在政治訴求上,他們反對以馬克思主義為主導的一元思想體系,鼓勵實行多黨制,放棄工人階級的領導權,認為工人階級要通過議會來取得政權。在經濟上,倡導多樣型的經濟發(fā)展,及國有經濟與私有經濟共同發(fā)展。近年來,社會上出現鼓吹民主社會主義的潮流,認為中國應該走民主社會主義的道路,那么,探究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就成為了我們當下需要關注的焦點。而作為一種改良主義思想,民主社會主義完全背離了社會主義的理論,它把社會主義的價值與理想跟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經濟秩序完全劃為等號,它更多地代表著一種美好的愿景,而不是現階段的具體發(fā)展模式。
3.歷史虛無主義
在20世紀20年代,中國社會就出現了一種對歷史采取虛無態(tài)度的思潮及全盤西化論。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由于東歐巨變、蘇聯(lián)解體和中國社會結構的劇烈變化,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重新泛起。他們以反思歷史為名,否定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的合法性,詆毀中國人民為了實現民族解放而進行的反帝反封建斗爭。歷史虛無主義往往是從研究細節(jié)出發(fā),從研究個別案例發(fā)展到整體。他們不能全面客觀的看待問題,通過主觀的臆想和猜測輕易做出結論,缺乏實事求是精神。它是適應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實施和平演變戰(zhàn)略的政治需要和國內反社會主義勢力的策略變化產生的一種社會政治和文化思潮。
改革開放以來,形成了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主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其中不乏有對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的借鑒,是馬克思主義與社會思潮之間互動發(fā)展的階段性成果。
1.與新自由主義的關系
新自由主義中的市場經濟理論,有許多反映社會經濟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認識。它強調市場要在資源配置中發(fā)揮基礎性作用,實現生產要素和各種資源的自由流動。其次提出要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政府的效率,實現政府的低成本運行與高效率運轉,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很多理論正是借鑒了新自由主義思潮,強調市場機制,弱化國家干預,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從而實現了中國經濟的飛速發(fā)展。事實證明,市場經濟作為一種資源調配方式,并不具有制度屬性,社會主義制度也可以有市場機制。
2.與民主社會主義的關系
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之間不斷互動、發(fā)展。在經濟上,廢除了單一的公有制,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其他所有制共同共同發(fā)展的混合所有制。鼓勵外資進入中國市場,通過國外的技術與資本,促進中國自身的社會發(fā)展。國際上,中國積極融入國際政治舞臺,反對一國獨霸的強權政治。建設性地提出通過對話、協(xié)商解決沖突的具體意見,促進國際關系民主化。
3.與歷史虛無主義的關系
通過對歷史虛無主義的科學研究,中國近些年來加大了對中國共產黨重大歷史事件的紀念。這是事關黨的執(zhí)政地位是否穩(wěn)固、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未來前景的重大問題。歷史是一個民族的偉大記憶,做好史學教育是消除歷史虛無主義消極影響的根本手段。正確的介紹新中國成立史和中國共產黨黨史有助于我們廣大人民更清醒地了解國情,認識到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才能帶領國家實現偉大復興,更好地弘揚民族精神、創(chuàng)新民族文化,堅定廣大人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
市場經濟中競爭無處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馬克思主義,其面對著與各類社會思潮相互交織、相互競爭的復雜局面,這也說明了構建一個系統(tǒng)且強有力的運行機制來引導社會思潮的緊迫性。而引導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必須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引領社會思潮的主導權,同時也要在與其他思潮的交流中進行自身的自我思考,促進自身的發(fā)展。
1.系統(tǒng)性
系統(tǒng)的觀點是指把馬克思主義與社會思潮作為一個系統(tǒng)來看待。首先需要將復雜多元的社會思潮與馬克思主義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其中要注重最大限度地發(fā)掘各個社會思潮內在的合理要素。不管是新自由主義還是民主社會主義都有它們獨特的值得借鑒的部分,馬克思主義應該從這些社會思潮內部繼承其合理的內核。而社會思潮在與馬克思主義交流過程中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引導,雙方共同協(xié)調作用,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引導社會思潮的適應競爭機制。
2.方向性
馬克思主義引領社會思潮的適應競爭機制要具有明確的政治方向,這是由中國的國家性質所決定的。在階級社會中,各個政治集團意識形態(tài)的特征是政治思想,它反映著一定的階級利益的要求,表現著一定階級的關系與矛盾。因此,通過馬克思主義自身的反思和自強適應當今復雜的社會思潮對馬克思主義的沖擊,充分發(fā)揮馬克思主義在社會思潮中的主導作用是重中之重[2]。
1.認知機制
在新形勢下,我們要重溫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與方法,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形成的原因和背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矛盾錯綜復雜,人們思想日益活躍,需求也變得多種多樣。馬克思主義要順應時代潮流,找準自己的定位,才能有針對性對其他社會思潮提出批判。其次,要充分了解其他社會思潮。報用列寧的話說,“凡是人類社會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馬克思都用批判的態(tài)度加以審查,任何一點也沒有忽略過去。凡是人類思想所建樹的一切,他都重新探討過、批判過,在工人運動中檢驗過,于是就得出了那些被資產階級狹隘性所限制或被資產階級偏見束縛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結論。”[3]因此,馬克思主義要在充分認識自己的基礎上了解其他社會思潮的最新思想以及價值訴求?,F代社會是一個開放轉型社會,在互聯(lián)網這種新媒體的發(fā)展下,各種社會思潮能夠更快、更廣泛地宣揚自己的主張。馬克思主義要及時掌握各社會思潮變化的信息,通過甄別不同社會思潮的性質,清晰劃分出非馬克思主義思潮以及反動思潮,在充分認知它們的基礎上對于不同思潮具體對待。
2.自我反思機制
從巴黎公社的失敗到十月革命的勝利,從蘇聯(lián)的解體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創(chuàng)立,馬克思主義一直在自我反思中不斷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優(yōu)越性在于它有著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能夠實事求是地進行自我批評和自我反思。從早期工人運動的失敗中,馬克思、恩格斯不斷進行經驗總結使得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慢慢成熟。在中國,不管是革命戰(zhàn)爭時期所形成的毛澤東思想,還是改革開放以來創(chuàng)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都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產生的成果,都充分印證了馬克思主義善于根據具體實際進行總結和反思。在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入了新時代,對于其他思潮提出的有利于社會發(fā)展、人民福祉的建議,也可以合理的聽取與采納。
3.自強機制
社會主義事業(yè)在中國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水平與幸福指數在不斷提高,這是社會主義活力的最好詮釋,也是馬克思主義引領社會思潮最有說服力的的證明。首先,要樹立自身的文化自信,在現實中面對的重大問題時要敢于面對,并積極回答。對于其他社會思潮中好的思想要緊密聯(lián)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把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生命力體現到指導改造現實的一切實踐活動中去。馬克思他本人曾批判以往的哲學家,認為他們只是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來解釋社會,沒有提出具體的道路與方法,這種脫離實踐檢驗的學說,就如同神學教義一般,而只有馬克思主義這種在實踐中不斷經過檢驗與發(fā)展的學說,才能真正指導人們變革世界。
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沖突不斷,馬克思主義對于其他思潮的影響不能借助強制手段,而是需要靠潛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來實現。馬克思主義引領社會思潮的文化共生模式是指在馬克思主義的領導下,有計劃有組織地讓不同思潮之間相互借鑒雜糅,從而促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健康平穩(wěn)發(fā)展的一種模式。文化共生模式要立足于馬克思主義與多元文化相互交流、良性競爭的現實,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領導地位。
1.包容開放原則
馬克思主義本身就是開放的體系,是在繼承前人優(yōu)秀思想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馬克思主義在引領社會思潮過程中也要求同存異,對于某些社會思潮的非原則性的錯誤報以包容的態(tài)度。在新中國創(chuàng)立之初,毛澤東就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鼓勵不同題材、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作品同時存在,提倡不同學派、不同觀點相互爭鳴、互相討論[4]。而對于外國的優(yōu)秀文化成果的態(tài)度,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指出,關于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習。這些都是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偉大探索。
2.創(chuàng)新發(fā)展原則
當今世界處在全球化的大潮之中,對于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我們都應抱著學習和借鑒的態(tài)度,注重對它們合理因素的吸收,并且內化到馬克思主義本身。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文件中,黨中央提出了推進馬克思主義時代化這一重大命題。在當今推進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就是要緊扣時代的主題,順應時代的脈絡,加強與各類社會思潮的交流,不斷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與制度創(chuàng)新。而馬克思主義作為一門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學說,總是在實踐中不斷豐富自己,一方面同社會思潮中歪曲和錯誤的部分做斗爭,一方面在它合理內核的基礎上批判地吸取,以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不斷發(fā)展,達到讓其他社會思潮自覺遵循馬克思主義的引領的目的,這也正是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一直持續(xù)至今的原因,是中國改革開放成功的原因。
1.創(chuàng)造和諧共存的環(huán)境
馬克思主義要認真研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面臨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根據黨的方針政策和馬克思主義的規(guī)律和要求,結合現實的實際情況,努力營造一個馬克思主義與其他思潮和諧共存的環(huán)境。首先,一個和諧而穩(wěn)定的外部環(huán)境是馬克思主義引領社會思潮的必要條件。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話語權尤為重要,必須把馬克思主義和各個文化思潮緊密的聯(lián)系起來,尋求它們之間合作建設的空間。這就要求馬克思主義要及時掌握各社會思潮變化的信息,分清各類思潮中的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根據馬克思主義的目標和需要,與積極的因素相結合,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克服由于消極因素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努力將這種不可控的消極因素轉化成可控因素。在當今全球一體化的時代背景下,各類文化的碰撞融合是無法阻止的,馬克思主義并不是要控制這些社會思潮,而是通過優(yōu)秀品質和科學魅力來使其他思潮自覺遵從,使馬克思主義與其他社會思潮之間能夠和諧共存。
2.創(chuàng)立學術共同體
馬克思主義引領社會思潮的文化共生模式目標正是在和諧共處的基礎上加強對話溝通,實現一種共生發(fā)展。因此,建立一個馬克思主義與各思潮的對話平臺很有必要。通過邀請不同思潮的學者定期舉行學術研討會,針對不同的話題進行專題討論。通過這種學術研討會,各類思潮的學者可以對社會發(fā)展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時,這也是向學者們介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新的發(fā)展理念和發(fā)展方向的有效平臺,不僅有利于提高馬克思主義在社會思潮中的影響,還可以通過對話討論加深馬克思主義與各思潮之間的了解,更好化解雙方之間的誤會與隔閡。這也是構建馬克思主義引導社會思潮的文化共生模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3.互相監(jiān)督,共同發(fā)展
馬克思主義與各思潮文化共生的前提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擁護共產黨的領導。從之前的經驗可以看出,不能放任其他社會思潮自由發(fā)展,兩者之間要相互監(jiān)督、共同發(fā)展。在這之中,馬克思主義必須加強從觀念到內容、方法的轉變?,F在是一個大數據時代,掌握網絡知識和信息技術顯得尤為重要。要不斷創(chuàng)新網絡馬克思主義教育的模式,加強價值觀引導和心理咨詢服務;通過調查和分析、儲存網絡上的其他文化思潮的信息,加強網絡空間里的安全監(jiān)控,防止網上一些惡意思潮擴散,有效抵制不良思潮對人們的影響。同樣,在當今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的主旋律下,在不斷加強對外開放的背景下,其他社會思潮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比如前面提到的學術會議給予建議。對于一些好的建議,馬克思主義要積極響應。兩者之間的互聯(lián)互通機制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建立一種全新的馬克思主義引導社會思潮的文化共生模式,共同規(guī)劃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