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新聞傳媒集團,牡丹江 157000)
從心理學角度看,新聞采訪活動可以分為“采”和“訪”兩部分。 “采”,側重于研究記者在采訪活動中對新聞事實(包括人和物)的認知過程及其規(guī)律,主要表現(xiàn)在記者對客觀事物的觀念、思考和收集(包括拍攝、錄像)上;“訪”,側重于探討記者和采訪對象之間的人際互動及其規(guī)律。采訪活動是新聞活動全過程的第一階段:是有新聞價值的客觀事實通過記者的感官和意識加工轉化為記者的主觀認識的過程。
整個新聞采訪活動貫穿了記者與采訪對象的心理活動,采訪的成敗很大程度上與心理因素有關。我們有必要通過研究采訪心理找出一些一般規(guī)律,在新聞采訪時做好心理調控,以取得采訪的成功。
采訪是記者和采訪對象之間的人際交往活動,是雙方知識、觀念、認知、愿望的交流,這種交流是互動的,兩者的心理狀態(tài)往往相互影響,這就要求記者在采訪的時候調整自身的心態(tài),同時注意并引導對方的心理,下面筆者著重談談采訪應注意的三個問題。
采訪的準備工作包括對線索的分析,對采訪對象的了解,查找資料準備材料,以及設定采訪計劃與步驟等。在這個過程當中基本是記者認知的心理過程,接受信息,對各種信息進行思考、加工,明確采訪的目標和重點,把握采訪對象的特點。這個過程是“暫時的、情境的準備狀態(tài)”,通過短暫的心理想象拉近與采訪對象的心理距離,同時也形成一定的心理定式,以便在接下來的采訪中有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
定勢這個概念由德國心理學家繆勒和舒曼提出,并由前蘇聯(lián)心理學家烏滋納捷發(fā)展成為理論,定義是“由一定心理活動所形成的準備狀態(tài),決定同類后繼心理活動的趨勢?!毙睦矶▌菰谟浾卟稍L準備過程中產生是必須也是必然的。心理定式可以調整記者與采訪對象的心理距離,有利于提高采訪的效率和成功率。
但是我們也看到,“先入為主”的心理定式也會對采訪產生消極影響。采訪準備過程中信息采集的片面化和記者自身的好惡容易導致“先入為主”的心理定式,造成采訪時有主觀傾向,甚至最后報道失實。要避免這種情況,在采訪準備工作中就應該盡量搜集多方面信息,然后在采訪時借助新聞敏感發(fā)現(xiàn)新的線索,及時修正補充腦中已有信息和觀念。
進入采訪階段,記者的表現(xiàn)會使采訪對象的心理發(fā)生“首因效應”?!笆滓蛐?,也稱“最初效應”,是人們交往中的第一印象,指“在人們交往中,這種比較重視前面的信息,據此對別人下判斷,而在最初(原始)的印象形成之后,他對后來的信息就較不重視的現(xiàn)象?!庇浾吣芊裨谧畛醯膸追昼妰纫宰陨硇蜗螳@取采訪對象的信任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第一印象有助于雙方建立和諧融洽的關系,有助于采訪活動的順利進行。對方首先看到的是你的外在形象,除了天生的外貌之外,得體的著裝、和藹的態(tài)度可以使對方對你產生好感。接下來很重要的就是你內在的東西,你的學識、氣質、修養(yǎng)等等,通過你的言談舉止,成為對方對你印象形成的重要因素。這種學識、氣質、修養(yǎng)不是刻意打扮出來的,是要長期培養(yǎng)的,也是優(yōu)秀記者應具備的素質。
要產生良好的“首因效應”,拉近與采訪對象的心理距離十分重要。通過采訪準備中對人物特點的把握,在采訪開始時就對方感興趣的或者雙方有共同點的話題進行交談,也就是說尋找接近點作為開場話題,有利于拉近彼此的距離,使采訪順利進行。
由于采訪是互動的過程,采訪對象的心理狀態(tài)和外在表現(xiàn)不可避免地影響記者的心理。采訪對象對記者會有幾種不同的心理:有的樂于接受采訪積極配合,有的僅是一般禮貌配合,有的是防范甚至抵觸記者的采訪。第三種情況在揭露性批評性報道中比較常見。好記者應具備觀察采訪對象表情、態(tài)度、情緒的能力,迅速把握對方的心理狀態(tài),從而進一步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積極應對努力適應采訪對象和采訪環(huán)境。對于第一種情況,交流的困難不大,但應注意對方提供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對于第二種和第三種情況,記者應該采取主動,以恰當?shù)谋砬?、神態(tài)、語言、行動影響對方,消除雙方交流的心理障礙,引導對方進入良好的溝通狀態(tài)。
具有新聞調查性質的采訪,記者的提問免不了涉及利害關系,觸及敏感問題。記者和采訪對象的心理屬于上面所說的第三種情況,采訪對象處于警覺和緊張的狀態(tài),即便對記者“第一印象”良好,對記者的提問還是會防范,避重就輕甚至對敏感問題三緘其口。這種情況對記者的提問技巧來說是考驗,沒有一定的采訪經驗是很難駕馭這樣的采訪的。
對于這個問題,筆者認同美國肯·梅次勒在《新聞采訪》一書中提出的“漂近式”方法:“精心誘導的談話把內容漸漸引向敏感區(qū)域。每個相繼提出的問題都向敏感區(qū)域接近。假如未遇到阻力,你會順利漂近敏感區(qū)域?!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