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婷 王飛
摘 要:指示是語言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也是語用學一項重要的研究內容?!吧稀薄跋隆弊鳛橹甘菊Z,既具有一般指示語的共性,又有其特殊個性?!吧稀薄ⅰ跋隆敝甘菊Z主要通過語境彰顯作用。因此,對語用學視角下“上”、“下”指示語展開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語言學;“上”“下”;指示語
一、引言
“上”“下”是兩個常用漢字,雖然從表面上看只有簡單的三劃,但其內涵卻十分豐富。它們可為語素,可為詞;是方位名詞、動詞,也是形容詞;是動作動詞,也是趨向動詞。今年來,學界對“上”“下”兩詞的研究頗多,但是這些研究中,從語用角度談“上”“下”二詞使用的卻不多。一個語匯單位、語法單位之所以能在語言系統(tǒng)中存在,在交際中得到繼承,肯定有其語用價值,否則就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湮沒于語言歷史的長河中。對語用價值進行探討,有利于深化對語法和語匯事實的認識。因此,本文擬從語用角度分析“上”“下”的使用,指明“上”“下”作為一般指示語和特殊指示語的類型,并闡釋語境對“上”“下”使用的作用。
二、“上”“下”作為一般指示語的類型
指示語意為指點、標示,來自希臘語。人們在交際時經(jīng)常使用指示語,如果不用或用錯指示語則會造成交際的困難。在交際中,語言結構與語境之間的聯(lián)系非常重要,指示語直接涉及這一聯(lián)系。說話人與交際活動中各種語境因素之間的關系正是通過指示語來表達的??梢哉f,交際中的各種要素(如發(fā)話人、聽話人、時間、地點以及話語)都包含在內,而人們也正是通過它在交際活動中的作用及表示的語境因素來定義指示的。一般而言,指示語主要包括5種類型:時間指示、空間指示、人稱指示、社交指示、語篇指示?!吧稀薄跋隆弊鳛橐话阒甘菊Z在這幾種類型中都有所表現(xiàn)。
(一)時間指示
時間指示是指現(xiàn)實交際中涉及的時間。時間本身是個抽象概念,人們只是根據(jù)生物的生長、發(fā)育過程,以及行為活動處于不同的階段狀態(tài),感知時間的存在。時間沒有起點和終點,也不像空間中的物體那樣具體可感,因此無法以時間本身的某一點作為參照。由此可以說,人類語言對時間的種種表示法都是人為的。說話時刻是時間指示語的基準點。
(1)她接到通知時,已是三月下旬,早已過了比賽時間。
(2)他下半天便又被抓出柵欄門去了,到得大堂,上面坐著一個滿頭剃得精光的老頭子。
上述兩例中的下旬、下半天都是時間指示語。“上”“下”作時間指示語在漢語里很常見,如:上周、上個月、上學期、下個世紀、下次等。
還有一類特殊的時間指示語,是用“身體部位+上∕下”來表示,如手上、手頭上、目下、眼下、眼底下,主要強調現(xiàn)在時間就在觀察者眼前。漢語的“下”常與空間有關,人們常說“在……下”、“在……形勢下”、“在……條件下”等,所以“在……下”存在于眼見的空間,但更確切地說,它存在于真實的時間里,因所處空間與時間范圍是一致的。由此,“眼下、目下”便順暢地由空間指示語轉為時間指示語。如下面的例子。
(1)在越來越緊張的形勢下,士兵們都保持高度警惕,準備做最后的沖鋒。
(2)早些時候這里的鄉(xiāng)風淳樸,家家戶戶夜里從不鎖門,鄰里之間的關系也同眼下大不相同,團結和睦是那時的風尚。
(二)空間指示
空間指示,也有人稱之為“方位指示”、“地點指示”,它指明話語中所涉及的人或事物的空間位置。其他的人、物是作為本體的人或物空間位置的確定依據(jù)。交際中相關物體的位置或交際時發(fā)話人和聽話人依存的位置是空間指示信息的來源。
1.“上”指示的方位關系:“上”指示的方位關系主要有四種
(1)附著:客體A物位于主體B的上方,客體依附在本體的表面上面。例如:收廢品的老人,佝僂著腰,一步一步地挪過去,將塑料瓶放在三輪車座位上。
(2)不附著:客體A物位于主體B的上方,客體不依附在本體的表面上。例如:雨后的天氣異常清新,一道彩虹掛在屋頂上,非常炫目,孩子們目不轉睛地盯著看。
(3)客體A是本體B的一部分?!吧稀憋@示了本體的內部形態(tài)。例如:母親愛憐地看著孩子,心疼孩子頭皮上的新傷疤和舊傷疤。
(4)表面體A物位于主體B的表面。與主體接觸的主體表面的物體也可以是客體,也可以是位于主體B表面的B的一部分。例如:①額上時而出汗的高級警官;②每塊石頭上都鐫刻著“歷史悠久”幾個大字。
2.“下”指示的方位關系:“下”指示的方位關系有三種
(1)附著:客體A物位于主體B物的下方,客體附著在本體的表面之下。例如:口香糖粘在凳子下面。
(2)不附著:客體A物位于主體B物下方,客體不依附于本體。例如:蘆葦下,草叢中,經(jīng)常聽到人們竊竊私語,似乎在議論著什么大事情。
(3)包含:客體A是本體B的一部分,客體A位于本體B的下端?!跋隆憋@示了本體的內部形態(tài)。例如:桌子下面裂了一條縫。
(三)人稱指示
人稱指示指發(fā)話人和聽話人在交際時的稱呼。對于社會地位比自己高,需要表示敬意的人用尊稱的形式。從語用角度來看,對某人使用尊稱是因為說話人潛意識中的“上∕下”認知“迫使”他這么做,讓自己屈從于“下”的位置上,以突顯處于“上”位被尊稱的人。潛伏在人思維中的認識是一種社會心理約束力。在人與人進行交際時,人們已有的深層認識就會浮現(xiàn)出來,服從社會交際準則,驅使人們作出適當?shù)纳缃恢甘拘袨椤?/p>
(四)社交指示
社交指示也叫社會指示,指語言結構中能夠反映出語言使用者的社會面目和相對社會地位的那些詞語和語法范疇。社交指示語表明了交際雙方或第三方之間的社會關系,從中可以判斷出交際者之間是平等關系還是上下級關系,是禮貌關系還是輕視關系等。具體來說,社交指示語可以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敬語或謙語的識別在交際中,人們對于對方是否表現(xiàn)出禮貌,是否親近自己總是特別介意。把自己的身份和所處的交際現(xiàn)實場景與對方對比后形成的一種“上”“下”思維模式,導致了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采用不同的語言形式,如,敬語“請上座”。
(2)人名、職務等稱謂漢語里的一種社會指示是對交際雙方稱謂的識別,如A稱B為“方先生”,則表示一種尊敬的稱謂。潛意識中“上∕下”用法的激發(fā),“方先生”便會使A在交際時脫口而出。在A看來,B的權勢、地位或知識層次凌駕于自己之上,居于“上”位,所以A謙卑地尊稱B為“先生”。而對某些具有特殊社會地位或職位的人的稱謂,是另一種方式,如“張教授”、“李處長”。在這些稱謂中,人們對知識分子和領導階級的尊敬顯露無疑。在人們的心理空間中,不論教授還是處長,都居于在“上”的位置。
(3)言語表達方式有很多言語表達方式可以表達詢問。其中,“不好意思,打攪一下,請問?”是一種恰當、禮貌的表達方式,能夠給聽話者留下考慮和拒絕的空間。這種表達詢問的方式是發(fā)話人在揣摩了聽話人或所詢問人的心理活動后表達出來的。在說話人的認知頭腦中,如果表現(xiàn)出一張居高臨下的面孔去詢問,即讓自己居于上∕下認知模式中“上”的位置詢問別人,并讓別人作出回答是唐突的、不禮貌的。因此,問話人自覺地使自己居于“下”位,將對方居于“上”位,以委婉真摯的口氣來表達自己意圖,從而使預期的交際目的得以順利實現(xiàn)。
(五)語篇指示
語篇指示語是指示語篇的上下文中某一部分,其參照點是包含指示語的句子。在同一語篇中,凡是表示了某一語句與其他語句之間在前后位置或語義上的關系的詞語都可以稱為語篇指示語。例如:下面的事情就需要你著手去處理了。
三、語境對“上”“下”指示語的作用
“上”“下”不僅是一般的指示語,還是特殊的指示語,它們能夠指示數(shù)量、狀態(tài)、等級、時空。在探討指示語時,一定要放在語境中,指稱信息的理解不能離開其出現(xiàn)的特定語言環(huán)境。具體而言,語境在三個方面對“上”“下”指示語產(chǎn)生作用,即:“上”“下”指示語通過語境消除歧義;“上”“下”指示語通過語境明晰省略內容,遵循合作原則;“上”“下”指示語通過語境中的交際情景確定具體所指。
(一)“上”“下”指示語通過語境消除歧義
歧義是自然語言中常見的語義現(xiàn)象,同一詞語可能表達不同的概念,同一句子可能表達不同的思想。言語交際中,說話人和聽話人的互相理解會受到歧義的阻礙,造成交際雙方的誤會或分歧,影響交際活動的順利實現(xiàn)。但交際中的言語活動是在一定的時空中展開的,有特定的言語環(huán)境。特定語境為“上”“下”指示語提供許多的附加信息或修改信息,即語境對“上”“下”指示語有縮小限定作用,幫助消除歧義。
(二)“上”“下”指示語通過語境明晰省略內容,遵循合作原則
在言語交際中,說話人話語中表達的意思不會停留于話語的字面意義,往往蘊含著內在的意義。必須在字面意義的基礎上結合語境及雙方共有的背景知識,才能合理的推測出話語中蘊含的內在含義。為了追求交際成功,交際雙方需要遵守一些準則,包含真實準則、適量準則、關聯(lián)準則、方式準則,這就是“會話合作原則”。
(三)“上”“下”指示語通過語境中的交際情景確定具體所指
在進行語言交際時,沒有必要指明各個過程的一切細節(jié)。話語建構中,可以用語言表達的一個片段去激發(fā)和指代另一片段或全部行為段,這更符合語言的經(jīng)濟原則。
四、結束語
“上”“下”作指示語的類型非常豐富,有一般指示語的類型,也有特殊指示語的類型,由于“上”“下”作為特殊指示語的案列不太常見,本文沒有予以討論。同時,語境對“上”“下”指示語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