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萍
八月的遼西大地,草木蔥蘢,瓜果飄香。8月15日,記者時隔三年再次來到錦州市義縣稍戶營子鎮(zhèn)五臺溝村采訪駐村第一書記李紅岡。2017年7月,在出色地完成了五臺溝村的脫貧任務后,李紅岡結束了駐村工作,調任遼寧省扶貧辦督查考核處處長。今年5月,李紅岡再次響應上級號召,重返五臺溝村駐村參與鄉(xiāng)村振興建設,帶領村民闊步邁向新征程。
掛滿沉甸甸果實的葡萄園,忙于完成訂單的服裝加工廠,長勢喜人的谷物雜糧,滿懷豐收喜悅的村民……記者在村里一路走,一路采訪,所見所聞,感受最多的是這個遼西偏遠的小山村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如果說四年前李紅岡喚醒了這個沉睡多年的小村莊,通過抓黨建、改村貌、強產(chǎn)業(yè),帶領村民摘掉了貧困帽子,那么,現(xiàn)在的五臺溝村則是注入了新鮮血液,在鄉(xiāng)村振興的道路上大步前進。
“今年我家這8畝地葡萄又豐收了,至少能產(chǎn)3萬斤葡萄,收入在6萬元左右,葡萄園里間種的蔬菜已經(jīng)賣了6000多元,其他地塊的玉米也能收入2000多元,再加上農閑時打零工掙了4000多元,加在一起,今年我家總收入有7萬多元?!闭谄咸褕@里干活的崔春和掰著手指頭給記者算著自家的收入賬。
崔春和,曾因其創(chuàng)造過三天三夜不下麻將桌的紀錄而被村民稱為“麻將王”。2014年,李紅岡駐村以后,為村里修建了文化廣場,成立了秧歌隊,因為秧歌扭得好,崔春和又成了秧歌隊長,被村民稱為“秧歌王”。
相較于“麻將王”“秧歌王”,崔春和更喜歡現(xiàn)在的名號———“葡萄王”。
早在2007年,崔春和就在自家的土地上種過葡萄,憑借聰明好學的勁頭,2010年,葡萄終于到了豐產(chǎn)期,滿懷希望的他以為能掙錢了,可嚴重旱情徹底打碎了崔春和的夢想。眼看著一架架葡萄曬干了秧,崔春和這個七尺男兒欲哭無淚。沒辦法,葡萄秧只能刨掉,下一年繼續(xù)種植靠天說了算的玉米?;蛟S是對好日子失去了信心,崔春和干脆鉆進了麻將社,連家都不管了。
李紅岡的到來,讓崔春和重燃了生活的希望。2014年,李紅岡第一次駐村以后,帶領村民打了38口井,協(xié)調電力部門把電線接到了大田里。在李紅岡的勸說下,崔春和走下麻將桌,又走進了葡萄園,開始再創(chuàng)業(yè)。有水有電,天再旱,崔春和也不怕了。全村30個葡萄種植戶中,他家的葡萄長得最好,“葡萄王”名不虛傳。
生產(chǎn)問題解決了,那怎樣才能在這有限的土地中獲取更大的利潤呢?自今年5月份再次駐村以來,李紅岡多方考察聯(lián)系,邀請沈陽供銷快線相關人員到村里考察,希望他們對村里的雜糧、水果和雞蛋等農產(chǎn)品以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形式進行銷售,拓寬銷售渠道,提高村民收入水平。針對五臺溝村十年九旱的自然條件,李紅岡認為,必須探索以商養(yǎng)農的路子,為此,李紅岡積極與河北樂亭縣坤越飼料有限公司開展洽談,擬引進投資1.1億元、年產(chǎn)4萬噸的單一性動物飼料項目,如果洽談成功,項目將落地于錦州市工業(yè)園區(qū),建成投產(chǎn)后其收益的一部分用于五臺溝村的建設發(fā)展。想必到那時,五臺溝鄉(xiāng)村振興的腳步會越走越快。
“在我們服裝廠上班的姐妹們,一個月多的能掙到3800元,少的也能掙到2000元,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經(jīng)濟獨立,我們在家庭的地位也提高了,多虧李書記幫我們建了服裝廠,讓我們在家門口就能掙錢!”在位于五臺溝村文化廣場附近的連心服裝廠生產(chǎn)車間里,工廠負責人董新滿懷自豪地向記者介紹著服裝廠的情況。
董新今年44歲,是五臺溝村土生土長的村民,從2016年8月服裝廠建成投產(chǎn)之后,就一直在工廠上班,負責考勤、培訓、質檢等工作。別看現(xiàn)在干得有模有樣,進廠之前的董新就是一個普通的家庭婦女。跟村里其他婦女想的一樣,她們都認為,男人是家里的頂梁柱,外出打工掙錢是男人的事,女人在家做飯、帶孩子就行了,收入少就少吃點兒少花點兒。正是因為有這種想法,村里婦女聚在一起就聊東家長西家短,引發(fā)了不少矛盾。
為了讓村里的婦女有事做,2016年上半年,李紅岡為村里引進了一個服裝廠項目。只要有些縫紉基礎的婦女,免費參加技術培訓合格后即可上崗,計件取酬。然而,廠房建了,設備安裝了,開工不久,李紅岡的滿腔熱情就被潑了一盆冷水。由于技術不熟練,初期報名的婦女每天也就掙一二十元,算下來一個月能掙五六百元,很多人覺得這幾百元錢從哪里都能省出來,不值得挨累。其實,不適應的原因,是她們根本沒有時間和紀律觀念,難以忍受工廠每天的打卡考勤和各項規(guī)章制度。好多人干了幾天就回家不干了。沒辦法,李紅岡帶領村干部反復做她們的思想工作,跟她們講道理講前景:“咱村十年九旱,靠農業(yè)、靠老天吃飯,日子是富不起來的。你們現(xiàn)在掙得少是暫時的,等技術熟練了,工資就漲上來了?!苯?jīng)過動員,董新等一批婦女堅持了下來,兩個月后,效率提高,工資成倍地漲上來了??粗忝脗儝甑搅隋X,其他婦女也開始動心。一開始堅決反對的村民也主動找到李紅岡,要到工廠上班。
生產(chǎn)車間里,從20多歲的小媳婦到64歲的老婆婆,以勞動為榮,比學趕超,其樂融融。下班回家,多年沒碰過灶臺的丈夫也給她們做飯了,家庭生活和和美美。
在李紅岡看來,提高村民自身的造血能力才是鄉(xiāng)村振興的根本。駐村以來,李紅岡只要一有機會,就跟村民講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的好處,鼓勵村民“脫貧不是目的,致富才是根本”?,F(xiàn)在,村民逐漸改變了過去“寧肯少吃不愿多干”和小富即安的觀念,人人都想著靠勞動掙錢,家家都爭當富戶,奔小康的勁頭十足。
今年5月初,當李紅岡再次來到五臺溝村駐村的時候,正趕上母親節(jié),本來想著按照慣例張羅一下,沒想到,村干部已經(jīng)做在了前頭,不用李紅岡張羅,他們把全村各家各戶的老母親請到村部,包餃子,燉大鍋菜,發(fā)紀念品,按照李紅岡上次駐村時的模式,一樣不少。
再次駐村三個月以來,李紅岡發(fā)現(xiàn),盡管已經(jīng)離開村里接近一年的時間,但村民對遵守村規(guī)民約已經(jīng)形成自覺:除了結婚和老人去世,其他事情沒有大操大辦的;每天晚上在文化廣場上扭完秧歌,村民輪流講解“二十四孝”故事,“孝敬父母不能等”的觀念已在村民心中根深蒂固;婆媳和睦相處,就連幾歲的孩子都知道給爺爺奶奶洗腳……看到這些可喜的變化,李紅岡頗感欣慰。
村委會主任董杰豐說:“跟著李書記,從他身上學到最多的就是不圖回報地付出,現(xiàn)在,我們村黨支部的凝聚力特別強,我們會用行動把李書記這種優(yōu)良作風傳承下去。在李書記的帶領下,奔向更加富裕的生活!”
“雖然2017年我已經(jīng)結束了駐村工作,但我的心始終沒離開過這里,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著這個小山村。再次駐村,我會繼續(xù)盡我所能,按照農業(yè)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繼續(xù)發(fā)展好村里的雜糧合作社、葡萄合作社、溜達雞合作社、服裝加工廠、光伏產(chǎn)業(yè)、旅游山莊等項目,把五臺溝村建設得越來越好?!痹卩l(xiāng)村振興的道路上,李紅岡與五臺溝村民正信心滿滿,闊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