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利軍
(如皋市中醫(yī)院,江蘇 如皋 226500)
非小細胞肺癌是肺癌的一種,包括肺鱗癌、肺腺癌和肺大細胞癌。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易發(fā)生癌細胞骨轉移。此病患者在發(fā)生骨轉移后會出現強烈的疼痛感,從而可給其帶來較大的痛苦。在本文中,筆者主要研究用自擬的補腎散寒、通絡化痰方對非小細胞肺癌骨轉移患者進行治療對緩解其癌性疼痛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如皋市中醫(yī)院收治的40例非小細胞肺癌骨轉移患者。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臨床上關于非小細胞肺癌的診斷標準,均發(fā)生了骨轉移,且均存在較為強烈的癌性疼痛。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Ⅰ組與Ⅱ組。在Ⅰ組患者中,有男13例(占65%),女7例(占35%);其年齡為43~80歲,平均年齡為(68.36±5.28)歲;其中,有肺鱗癌患者14例(占70%),有肺腺癌患者6例(占30%);癌性疼痛程度為I度的患者有15例(占75%),為Ⅱ度的患者有2例(占10%),為Ⅲ度的患者有3例(占15%)。在Ⅱ組患者中,有男14例(占70%),女6例(占30%);其年齡為45~79歲,平均年齡為(67.85±5.06)歲;其中,有肺鱗癌患者15例(占75%),有肺腺癌患者5例(占25%);癌性疼痛程度為I度的患者有14例(占70%),為Ⅱ度的患者有3例(占15%),為Ⅲ度的患者有3例(占15%)。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guī)化療,方法是:用吉西他濱、順鉑與唑來膦酸對其進行化療,每21 d為1個化療周期。吉西他濱的用法是:在化療的第1天與第8天,分別為患者靜脈滴注1000~1250 mg/m2的此藥。順鉑的用法是:在化療的第1天,為患者靜脈滴注75 mg/m2的此藥。唑來膦酸的用法是:在化療的第1天,為患者靜脈滴注4 mg的此藥。在此基礎上,用自擬的補腎散寒、通絡化痰方對Ⅱ組患者進行治療。自擬的補腎散寒、通絡化痰方的藥物組成及制用法是:杜仲15 g,續(xù)斷15 g,制附子12 g,生麻黃10 g,蜈蚣2條,全蝎5 g,白芥子6 g,制天南星10 g。水煎服,每天服1劑,分早晚2次服用,連續(xù)服用42 d。用曲馬多對Ⅰ組患者進行治療。曲馬多的用法是:口服,50 mg/次,2次/d,連續(xù)服用42 d。
顯效:經治療,患者癌性疼痛的癥狀明顯緩解。有效:經治療,患者癌性疼痛的癥狀有所緩解。無效:經治療,患者癌性疼痛的癥狀未得到緩解。
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Ⅰ組患者與Ⅱ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分別為55%與90%,二者相比,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非小細胞肺癌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極易發(fā)生骨轉移。此病患者在發(fā)生骨轉移后會出現強烈的疼痛感。中醫(yī)認為,腎主骨,癌癥患者發(fā)生骨轉移與其腎功能下降密切相關?!兜は姆ā分姓f:“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楊愛蓮等[1]研究指出,治痰必須貫穿于治療癌癥的始終。中醫(yī)認為,骨轉移瘤多屬寒性,故應采用補腎散寒、通絡化痰之法進行治療。王祥麒等[2]采用益腎化痰法對惡性腫瘤骨轉移所致癌性疼痛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劉風星等[3]采用溫陽散寒法對骨轉移瘤所致癌性疼痛患者進行治療,也取得了較為理想的療效。本研究中所用的補腎散寒、通絡化痰方中,杜仲與續(xù)斷具有補益肝腎、強壯筋骨之功效,附子具有補火助陽、祛風逐濕之功效,麻黃具有發(fā)汗解表、利水消腫之功效,蜈蚣、全蝎具有祛風定驚、攻毒散結之功效,白芥子、天南星具有溫化寒痰、散結消腫之功效。全方可共奏補益肝腎、強壯筋骨、祛風逐濕、散結消腫之功。本研究的結果顯示,Ⅱ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Ⅰ組患者,P<0.05。
綜上所述,用自擬的補腎散寒、通絡化痰方對非小細胞肺癌骨轉移患者進行治療可顯著緩解其癌性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