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梅
閱讀是語言學習的重要手段,閱讀教學是學生獲取文本信息、理解文本語言、掌握閱讀技巧、發(fā)展思維能力的過程。開展有效的閱讀教學能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及思維能力的發(fā)展?!队⒄Z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指出:“語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維的工具?!保ń逃浚?012)閱讀教學理應踐行《課標》倡導的課程基本理念,緊跟當今學科核心素養(yǎng)踐行的步伐,在關注學生閱讀能力提高與閱讀方法傳授的同時,將閱讀教學指向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思維品質涵蓋思維的靈活性、邏輯性、創(chuàng)新性等諸多方面的內涵,是英語學科四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坝⒄Z課程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基本英語素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教育部,2012),小學生英語語言的學習和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皆離不開教師的引導與啟迪。寓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于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之中,引領學生由單純的文本“淺閱讀”狀態(tài)走向富有學科“思維含量”的深度閱讀,關鍵在于教師及時更新教學理念、深度解讀文本。本文以PEP五年級上冊Unit3 Whatwould you like?Part B Read and write閱讀課的教學為例,芻議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品質的可行之舉。
Pre-reading讀前活動是學生步入文本閱讀的“前奏”。PEP教材每單元都圍繞話題展開教學,教師指導學生走進文本閱讀之前,可立足單元文本話題,依據閱讀文本內容,精心設計有效的讀前活動,激活學生文本閱讀的語言背景知識,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靈動思維。
從閱讀文本的標題入手獲取語言信息,引出話題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尋求問題的答案,從而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本課文本閱讀的標題是“Robin will cook today”,在 Prereading讀前活動中,教師根據文本標題引導學生獲取以“W”引導的三個問題的語言信息,即Who—Robin?/What—will cook?/When—today?由此,教師緊扣本單元“Food”的話題,相機引導學生從獲取的信息中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What is Robin’s favourite food?學生在思考中就會有諸多的回答:Robin’s favourite food is salad/bread/rice/fish/...Onions/Sandwiches/Hamburgers/...are Robin’s favourite food./Robin likes ice cream.It’s sweet./...如此,教師既在引導學生針對標題引發(fā)的問題思考過程中拓寬思路,活躍學生的思維;又幫助學生復習了與單元話題相關的食物類詞匯與句型,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表情達意,激活了學生的單元知識儲備,為學生進入文本閱讀奠定了相關的語言知識基礎。
教師可在學生進入文本閱讀之前,充分利用文本閱讀資源,讓學生讀圖思考并進行自主提問,在預測中打開學生的思考之門,激活學生主動思考的欲望,為文本深度閱讀作鋪墊。本課讀前活動中,教師可借助PPT呈現課本中Robin,Yifan,Grandpa的插圖詢問全班學生:What do you want to know?發(fā)散學生思維,讓學生發(fā)揮自主思考的空間,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引導學生根據人物情境和單元語言教學目標語句主動提 出 問 題 :(1)What’s Yifan’s/grandpa’s favourite food? (2)What food will Robin cook for Yifan/grandpa?/...這樣,學生在預設與生成問題中積極思考,發(fā)散思維,進行聯想,激發(fā)了學生主動閱讀的欲望,其思維的靈活性也得到了鍛煉。
While-reading讀中環(huán)節(jié)是學生獲取文本閱讀信息的重心,亦是學生閱讀能力提升和思維品質培養(yǎng)的關鍵。教師通過讀中設疑,緊扣文本閱讀,設計富有“思維含量”的閱讀活動,有效讓學生打開“思考之門”,引領學生由“淺層閱讀”走進文本“深度閱讀”。
思維導圖是一種幫助學生進行英語學習和思考的圖形思維工具。閱讀課教學可緊扣文本閱讀,借助導圖簡單且清晰的功能,幫助學生厘清閱讀文本的知識脈絡,以系統的形式輔助學生學習。本閱讀課教學中,教師緊扣文本Notes核心詞,圍繞Yifan’s note和Grandpa’s note兩張便條中的核心句型“I like...but not.../I don’t like...but...is OK.”,提出關鍵詞制作思維導圖,在問題導向下整體閱讀文本,以“How to write a note?”啟發(fā)學生思維,學生緊隨教師的引導,形成如下圖所示的Mind-map。
如此直觀地借助思維導圖,支撐文本解讀的語言支架,學生在清晰梳理文本中兩張便條知識脈絡的同時,在教學活動思維的引領下,能夠有序進行文本解讀和思維訓練,其思考方式得到了鍛煉,思維的邏輯性得到了針對性訓練。
“無疑則思不起”。有效的提問能幫助學生積極主動思考,而設計有層次性、有梯度性的由易到難的問題,能讓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在有序的問題解答中,形成嚴謹的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定式,由此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邏輯性。本閱讀課教學中,教師以“What”疑問詞引出的疑問句,引導學生在系列問題的解答中進行文本的深度思考:教師先在Listen and circle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思考“What food can Robin cook?”;接著讓學生帶著“What food does/doesn’t Yifan/grandpa like?”的問題思考進入Readand underline環(huán)節(jié)的閱讀;緊接著,學生在Read and answer環(huán)節(jié)中思考解答“What can they both eat?”;最后提出“Why?”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文本的深度思考。故此,教師在幫助學生建立對語篇結構整體理解的基礎上,以問題為引領,指導學生在不同的閱讀環(huán)節(jié)中,以富有邏輯性的方式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答問題、突出多維立體式思維訓練。
閱讀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抓手,學生在閱讀教學中主要通過思維掌握語言的本質,從而增強語感。通過Postreading讀后教學活動的實施,以讀促說,以讀促寫,以讀促思,幫助學生豐富語言學習,開拓思路,創(chuàng)新思維。
在文本閱讀之后的語言交際活動中,教師通過“以讀促說,以思促說”的方式,引導學生以“思”為媒介,以“說”為橋梁,模仿文本閱讀中的語言進行個性化表達,既鞏固文本閱讀所學的語言知識,又能在語言交際中進行知識條理化的創(chuàng)新運用。本課Postreading的讀后環(huán)節(jié),教師設計了“Sharethemindmapin your group.”的讀后活動任務,教師引導學生以思促說,敞開思維的大門,根據便條寫作框架,借助“My favourite food is...It’s.../I don’t like...but...is OK./I like...but not...”語言支架,學生以“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成員之間相互交流喜歡的食物和不喜歡的食物。在此語言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延伸文本話題,創(chuàng)編以“My favourite food”為主題的對話,引導學生打破文本便條中語言框架的束縛,進行個性化的語言交流,拓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教師指導學生在讀的基礎上學會獲取關鍵信息,引導學生走出文本,聯系生活實際,擴寬思路,創(chuàng)新學生的思維。本閱讀課教學,教師在讀后活動的設計中,基于語言的輸出運用,在“以思促說”的基礎上,基于學生對文本中“便條”寫作格式的理解,引導學生“以讀促思”,思考如何仿寫便條,并根據文本便條格式的寫作提示,讓學生模仿文本“Notes”的寫作,舉一反三,仿寫短文,在仿寫中激活學生的思維,以思促寫,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寫作能力。本課設計了“根據自己對食物的喜好制作思維導圖,完成一張寫給×××的便條”,教師提出如下三個開放性的問題:(1)How to write a note? (2)Who are you going to write for?(3)Whatare you going to write?”讓學生思考并依據個人意向完成便條的創(chuàng)意寫作,讓學生不拘泥于個人的思維定式,打開思路,寫出實用性、生活化、創(chuàng)意化的便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