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認識論、現(xiàn)代性和歷史化*
        ——布萊希特論陌生化效果

        2018-12-05 08:38:51楊向榮
        漢語言文學研究 2018年4期
        關鍵詞:布萊希特陌生化戲劇

        楊向榮

        在布萊希特的語境中,陌生化既是一種戲劇表演的方法和原則,同時也是戲劇的一種審美藝術效果。在布萊希特看來,陌生化是對傳統(tǒng)的現(xiàn)實主義戲劇理論的一種突破與反叛,是一種“非亞里士多德式戲劇”①布萊希特把戲劇分為亞里士多德式戲劇和非亞里士多德式戲劇。亞里士多德式戲劇以“模仿-共鳴-凈化”為核心,這類戲劇強調(diào)戲劇沖突和戲劇性,布萊希特稱之為傳統(tǒng)戲劇。非亞里士多德式戲劇為布萊希特所主張的理想戲劇模式,這類戲劇反對以“模仿-共鳴-凈化”為中心,不再強調(diào)戲劇的戲劇沖突,而是強調(diào)突出舞臺整體的敘述風格,布萊希特稱之為敘事劇。的創(chuàng)新表征。筆者以為,布萊希特陌生化理論的內(nèi)涵主要體現(xiàn)在陌生化方法與陌生化效果兩個層面。對于前者學界討論頗多,但作為一種效果的陌生化卻往往被學界所忽略。本文,筆者擬從效果維度對陌生化理論展開考察與反思,以期揭示布萊希特戲劇理論的獨特性。

        一、陌生化效果與認識論完善

        在《論實驗戲劇》中,布萊希特對陌生化效果展開了詳細描述:

        什么是陌生化?

        對一個事件或一個人物進行陌生化,首先很簡單,把事件或人物那些不言自明的,為人熟知的和一目了然的東西剝?nèi)?,使人對之產(chǎn)生驚訝和好奇心。……陌生化就是歷史化,亦即說,把這些事件和人物作為歷史的,暫時的,去表現(xiàn)。同樣地,這種方法也可用來對當代的人,他們的立場也可表現(xiàn)為與時代相聯(lián)系,是歷史的,暫時的。②[德]布萊希特著,丁揚忠等譯:《布萊希特論戲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版,第62-63頁。

        布萊希特以李爾王因女兒們的忘恩負義而產(chǎn)生憤怒的個案為例,認為表演這種憤怒,其目的就是通過情感共鳴的方式,讓觀眾把憤怒看作人世間理所當然的事情,進而達到感同身受的憤怒情緒效果。為了說明這一點,布萊希特又說:

        這種效果(陌生化效果)終于在德國被采用乃是在嘗試建立非亞里士多德式(不是建立在感情共鳴的基礎上)的戲劇,亦即史詩戲劇的時候。這種嘗試就是要在表演的時候,防止觀眾與劇中人物在感情上完全融合為一。③[德]布萊希特著,丁揚忠等譯:《布萊希特論戲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版,第191頁。根據(jù)布萊希特的論述,筆者以為,陌生化意味著主體認識論的完善。在30年代末所寫的《辯證法與陌生化》中,布萊希特對“陌生化”的認識論過程作了如下描述:

        1.陌生化作為一種理解(理解——不理解——理解),否定之否定。

        2.非解的積聚,直至理解發(fā)生(量變到質(zhì)變的突轉(zhuǎn))。

        3.知識的實踐性。(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①參見孫君華:《試論布萊希特的陌生化效果》,《國外文學》,1982年第4期。在布萊希特看來,陌生化效果不僅僅是一個主體認識事物的辯證過程,也是一個從量變到質(zhì)變,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的過程。可以說,從最初的《論實驗戲劇》中對陌生化的功能性描述,到《辯證法與陌生化》中對陌生化的認識論闡述,布萊希特對陌生化內(nèi)涵的理解有著很大差異。

        布萊希特強調(diào),陌生化效果的實現(xiàn)首先要“把事件或人物那些不言自明的,為人熟知的和一目了然的東西剝?nèi)?,使人對之產(chǎn)生驚訝和好奇心”。②[德]布萊希特著,丁揚忠等譯:《布萊希特論戲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版,第62-63頁。之所以如此,筆者以為,這是對黑格爾辯證認識論的化用。布萊希特深諳黑格爾思想的精髓,在他看來,陌生化的過程,就是人為地疏遠熟知的東西,與其保持距離的過程。熟悉的東西因為太熟悉了,我們的感覺因而熟視無睹,而一旦熟悉的人或事突然變得非同一般、令人吃驚和費解,自然就會喚起主體全新的感受,也自然會引起主體深入的思考,獲得對熟悉的人或事的全新的認識。因為,“日常生活中的和周圍的事物、人物、在我們的眼里是很自然的,因為我們對它已習以為常。對它們陌生化就意味著把它們放在一定距離之外去。細致地建立一套對習以為常的,從不懷疑的事件進行追究的技巧”。③范方?。骸赌吧穆贸蹋簭木S克多·什克洛夫斯基到布萊希特》,《中國比較文學》,1998年第4期。在這一點上,布萊希特可謂與什克洛夫斯基走得很近。同什克洛夫斯基一樣,布萊希特也認為陌生化手法是所有藝術所共有的,只不過,什克洛夫斯基以詩歌為理論切入點,而布萊希特則以戲劇為理論參照系。

        在布萊希特的理論中,藝術家應當首先傳達出陌生化效果,因為陌生化就是要改變我們看事物的方式,讓日常熟悉、俯拾皆是的事物成為一種特別的意料之外的事物。對熟悉的東西加以陌生化,就是選擇熟知的、常見的題材,從一個特殊的,不為人所習以為常的角度去觀看和研究它。這樣,觀眾從這一新的角度出發(fā)就會產(chǎn)生新的驚異效果,發(fā)現(xiàn)在習以為常的背后有著不為人知的不合理性。在現(xiàn)實生活中,熟悉的習以為常性保護著現(xiàn)實不被觸及和改變,而陌生化則要粉碎生活的習以為常性,揭露似乎是不言而喻的真理,擺脫麻木不仁的思維慣性。

        陌生化效果則要突出在舞臺上模仿的現(xiàn)實生活事件中的因果關系,并以此來觸動觀眾,使觀眾能夠把握住現(xiàn)實。托多洛夫說:“陌生化效果就是要改變我們要讓人理解并希望引起別人注意的事物,使日常熟悉的、俯拾皆是的事物成為一種特殊的奇特的意料之外的事物?!雹埽鄯ǎ萃卸嗦宸蛑鯑|亮等譯:《批評的批評:教育小說》,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2年版,第34頁。然而,要實現(xiàn)這一過程,我們還是要回到黑格爾的認識論,即認識——陌生——認識的認識過程。托多洛夫精辟地解釋說:在實施陌生化手法之前,“作家與觀眾都持有對事物約定俗成的看法,即認識事物卻并不真正理解它。意識到這種感受的陳規(guī),作者就在作品中引進一種不同的感受規(guī)范,這規(guī)范用之于作品也正是為了用之于觀眾。并且,由于間離效果,觀眾就不再與人物認同,于是就出現(xiàn)了兩個主題而不是過去的一個主題”。⑤[法]托多洛夫著,王東亮等譯:《批評的批評:教育小說》,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2年版,第37頁??梢?,把習以為常的對象表現(xiàn)為反常的,變成為意外的,并以此使觀眾感到驚奇,這就是布萊希特陌生化的任務。為了更易于揭示對象的內(nèi)在本質(zhì)。“布萊希特把對象‘陌生化’,并不破壞對象的有機本質(zhì),也并不把對象所不具有的性質(zhì)強加于它。布萊希特并不是隨意地把對象‘陌生化’,他把對象‘陌生化’的目的,就是要揭示世界的社會關系的本質(zhì),揭示生活的辯證法”。⑥[蘇]T·蘇麗娜著,中平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與布萊希特》,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66頁。

        二、陌生化效果與現(xiàn)代性批判

        從現(xiàn)代性的維度來看,陌生化是布萊希特實現(xiàn)其社會批判的現(xiàn)代性策略。

        現(xiàn)代性維度則主要著眼于對資本主義社會現(xiàn)實的揭露與批判?!八^的間離效果,簡言之,就是一種使所有要表現(xiàn)的人與人之間的事物帶有令人觸目驚心的、引人尋求解釋、不是想當然的和不簡單自然的特點。這種效果的目的是使觀眾能夠從社會角度做出正確的判斷”。①[德]布萊希特著,丁揚忠等譯:《布萊希特論戲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版,第83-84頁。從陌生到陌生化效果,所有的一切手法都有一個明確的目的:用一種新穎的、不為人們所熟悉的觀點說明一切事物,以便使觀眾從批判的角度去看待他迄今認為理所當然的事物。在現(xiàn)代社會中,傳統(tǒng)戲劇藝術的規(guī)則已不能滿足現(xiàn)代藝術的要求,特別是在資本主義異化文明的籠罩下,藝術已越來越被資本主義的異化文明所侵蝕、扼殺。因此,只有當演員批判地注意他自身的種種表演,批判地注意到戲里所有別的人物表演的時候,才能掌握他的人物,才能抵御現(xiàn)代異化文明對個體的侵蝕。

        基于此,布萊希特把陌生化手法與戲劇改造世界的斗爭直接聯(lián)系起來,認為他的陌生化戲劇是一種直接服務于個體人性解放的戲劇。布萊希特說:“要求進行統(tǒng)治或者已經(jīng)獲得統(tǒng)治的新階級,按照它的特性,這個階級有別于以前一切階級,它不再滿足于只是在劇院里審察世界的表象,而是將這個世界完全交給它的觀眾,讓劇院成為無拘無束的政治辯論的場所。戲劇能夠而且必須更多地表現(xiàn)出世界是發(fā)展的,并且還要繼續(xù)發(fā)展,任何一個階級也不可能按照它的利益需要給這種發(fā)展劃定界限。觀眾的消極立場符合生活中大多數(shù)人民的消極性,它與改造世界的新觀眾和他的積極性是不相干的。”②[德]布萊希特著,丁揚忠等譯:《布萊希特論戲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版,第179頁。在此立場上,布萊希特堅信戲劇的陌生化效果是與一個新階級的利益和需要聯(lián)系在一起的,是這個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所必需的“特殊鏡子”。

        在布萊希特看來,傳統(tǒng)戲劇通過各種舞臺手段把觀眾帶入一個虛假的生活幻覺當中,觀眾在這種共鳴的一體化的體驗中,會產(chǎn)生一種情不自禁的催眠意識,這種意識瓦解了觀眾的獨立思考能力,消解了觀眾的理性意識與批判精神。因此,陌生化就是要實現(xiàn)對現(xiàn)代人生存的救贖?!拔覀儠r代的觀眾需要消遣來忘記每日的生存競爭……既要轉(zhuǎn)移觀眾對生活競爭的注意力又要將他們的注意力引到舞臺上的戲劇事件上,觀眾所希望的這兩點都是為了擺脫每日的生存競爭”。③[德]布萊希特著,丁揚忠等譯:《布萊希特論戲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版,第121頁。通過戲劇來擺脫生存競爭,這是陌生化對個體現(xiàn)代日常生活的救贖功能之所在,而戲劇藝術的任務在于“放棄對那種不允許矛盾不允許批評的引導觀眾的方法的壟斷,而應努力表現(xiàn)人們社會生活,這樣的演出能使觀眾也就是組織觀眾不僅對所表演的事件,而且對表演本身采取一種批判性的,甚至反對的態(tài)度。”④[德]布萊希特著,丁揚忠等譯:《布萊希特論戲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版,第176頁。觀眾不能受到劇中放縱熱情的刺激,也不應當受到演員表演的迷惑。一言以蔽之,不能讓觀眾陷于神智昏迷的狀態(tài),給觀眾一種幻覺,好像他們看到的是一個自然的、理所當然的事件。對于觀眾的這種入迷狀態(tài),應當采用陌生化這一特殊的藝術手法使之中立化。對此,蘇聯(lián)學者蘇麗娜說:“布萊希特的主要思想是:如果把世界反映為可變的,那么現(xiàn)代人就能認識這個世界。必須從社會的觀點來再現(xiàn)生活,一切形式的藝術都應當為社會政治任務服務。布萊希特的出發(fā)點就是社會批判的觀點。他主張的是促進革命改造世界的政治劇。”⑤[蘇]T·蘇麗娜著,中平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與布萊希特》,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58頁。蘇麗娜的觀點雖然帶有很濃的政治意識性,但剝離話語中的政治意識之后,我們發(fā)現(xiàn),她的話卻不無道理。

        在這種情況下,渴望通過使觀眾融入戲劇,進而直面生活來擔當個體啟蒙解放的大任已不太可能。只有通過使觀眾與生活保持距離,才能實現(xiàn)對資本主義異化文明的間離與批判。因此,藝術作品通過否定現(xiàn)實來確定自身,恰恰是對異化現(xiàn)實的否定,而恰恰是這種與現(xiàn)實的距離,才可以確保批判資本主義社會虛假意識形態(tài)的可能性。正如布萊希特自己所言:“陌生化這種藝術使平日司空見慣的事物從理所當然的范疇提高到新的境界?!雹俜斗娇。骸赌吧穆贸蹋簭氖部寺宸蛩够讲既R希特》,《中國比較文學》,1998年第4期。對布萊希特的理論訴求,美國戲劇理論家威爾遜評述說:“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希望激發(fā)觀眾思考他們正在觀看的東西。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他用一首歌或者一個敘述者的話來打斷故事。這種理論認為,當故事以這樣的方式中斷時,觀眾就有機會更仔細去考慮一下他們已經(jīng)看到的東西,并把舞臺上的戲和生活的其他方面聯(lián)系起來。如果觀眾不知道這是布萊希特有意打斷情節(jié)的目的是什么的話,他們也許會認為布萊希特是一個粗心或拙劣的劇作家?!雹谝娭軕棧骸恫既R希特戲劇的內(nèi)在矛盾及其反思》,《戲劇藝術》,1997年第3期。威爾遜可謂深諳布萊希特的心理,在他看來,布萊希特通過在劇中采用陌生化處理,從而使觀眾得以更深刻地思考劇中的人或事,如布萊希特自己所言:“李爾王的立場將被陌生化,這就是說,他的立場被表現(xiàn)為獨特的,奇怪的和矚目的,亦即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去表現(xiàn),它不是一種理應如此的現(xiàn)象?!雹郏鄣拢莶既R希特著,丁揚忠等譯:《布萊希特論戲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版,第63頁。

        在布萊希特看來,陌生化效果的實現(xiàn)在于表演者與角色的分離。演員應當“憑借著一種并不十分簡單的技術,同他所表演的人物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使劇情變成觀眾批判的對象”。④[德]布萊希特著,丁揚忠等譯:《布萊希特論戲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版,第78頁。表演者在戲劇中應當扮演雙重角色:既是表演者,同時也是被表演人物的載體。對此,布萊希特多次進行了詳細描述。

        演員一刻都不允許自己完全變成劇中人物?!八皇窃谘荼硌堇顮?,他本身就是李爾”——這對于他是一種毀滅性的評語。他只須表演他的人物,或者說得更確切些,不僅僅是體驗他的人物。⑤[德]布萊希特著,丁揚忠等譯:《布萊希特論戲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版,第24-25頁。

        為了實施陌生化效果,演員必須放棄無保留地轉(zhuǎn)變?yōu)閯≈腥说淖鞣?。他扮演一個人物,引用臺詞,再現(xiàn)一個真正的事件。觀眾沒有完全被迷住,心理上并沒有和劇情融為一體,對所演的劇中人物的命運沒有陷入無能為力的境地。⑥[德]布萊希特著,丁揚忠等譯:《布萊希特論戲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版,第123頁。

        演員力求使自己出現(xiàn)在觀眾面前是陌生的,甚至使觀眾感到意外。他所以能夠達到這個目的,是因為他用奇異的目光看待自己和自己的表演。這樣一來,他所表演的東西就使人有點兒驚愕。這種藝術使平日司空見慣的事物從理所當然的范疇里提高到新的境界。⑦[德]布萊希特著,丁揚忠等譯:《布萊希特論戲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版,第193頁。

        布萊希特認為,不應當要求演員進入角色或等同于角色,而應當要求演員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在演戲,與角色拉開距離,站在角色的對立面,對角色旁觀和進行評價?!把輪T并不使自己完全成變成角色,以至絲毫不露其本來面目。他并不是李爾王、阿巴公或好兵帥克,他只是把這些角色‘展示’給觀眾看。他盡可能真實地說出他們的言語。他盡其所知地介紹出他們的生活方式。但他并不自欺欺人地認為自己已經(jīng)完全變了形”。⑧[德]布萊希特著,邵牧君譯:《間離效果》,《世界電影》,1979年第3期。也就是說,演員不應當把自己放在角色的位置上,而應當把自己放在角色的對立面。這樣,演員與角色拉開了距離,舞臺上的“第四堵墻”便會打破,舞臺上的生活幻覺便不復存在。舞臺幻覺一旦消除,觀眾與角色之間也就會失去共鳴而產(chǎn)生距離,陌生化效果也得以產(chǎn)生。

        正是演員這種雙重身份的存在,演員才能“作為雙重形象站在舞臺上,既是勞頓,又是伽利略”,“站在舞臺上的確實是勞頓,他在表演他是怎樣想象伽利略的。即使在觀眾對他贊嘆不已的時候,他們?nèi)匀徊粫涍@就是勞頓,一旦他設法運用完全的轉(zhuǎn)變,他的意見和感受便會遭到損害,從而全部變成人物的意見和感受”。⑨[德]布萊希特著,丁揚忠等譯:《布萊希特論戲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版,第25頁。表演者不能與被表演者融為一體,而必須保持距離,這種表演方法在布萊希特看來,就是敘事劇的表演方法,也就是反共鳴,實現(xiàn)演員與觀眾對話的敘事劇方法。陌生化帶來了觀眾與演員的距離,在這種距離中,觀眾與演員,觀眾與戲劇表演之間的關系是和諧自由的,是一種純粹的審美呼應,而不是資本主義物化現(xiàn)實中個體屈服于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

        三、陌生化效果與歷史化呈現(xiàn)

        在布萊希特那里,陌生化還意味著將事件當作歷史來加以呈現(xiàn),陌生化是一種歷史化的呈現(xiàn)。

        歷史化是布萊希特戲劇理論的核心概念,是陌生化概念的關聯(lián)術語。余匡復認為,歷史化是布萊希特從皮斯卡托那里借來的一個概念。皮斯卡托的歷史化意味著把個人的行為上升為政治化、社會化、經(jīng)濟學化,而政治、社會、經(jīng)濟諸現(xiàn)象都隨時代變化而變化。也就是說,一定的政治、社會、經(jīng)濟現(xiàn)象都僅僅是一定時期的歷史現(xiàn)象。當人們把一切當作歷史來看時,距離便產(chǎn)生了。因此,歷史化與陌生化便實現(xiàn)了匯合。余匡復認為,雖然“歷史”源于皮斯卡托,但將歷史化與陌生化匯合則是布萊希特自己的獨創(chuàng)。①余匡復:《布萊希特》,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7-68頁。而按照詹姆遜的研究,布萊希特的陌生化并不等同于俄國形式主義的陌生化,陌生化通過對新事物的間離,其目的在于恢復新事物的“過去”而為那個“過去”創(chuàng)造一種歷史性。

        比較一下布萊希特的歷史劇與真實的歷史,筆者以為,布萊希特的歷史化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歷史的比喻。歷史化是從另一個歷史的立場觀察某一特定的歷史。在戲劇中,布萊希特借助歷史的比喻,取得他所希冀實現(xiàn)的陌生化效果。在這個意義上,陌生化效果的內(nèi)涵就是使歷史事件可以被辨認、覺察和理解?!叭绻@些事件表面上是理所當然的,則必須首先把它們變成令人詫異的,然后使它們成為有意識的。歷史劇能夠使科學家表面看來理所當然的立場,即他們不考慮自己的思維產(chǎn)品的社會后果,表現(xiàn)成為令人詫異的”。②[德]舒瑪赫:《布萊希特的〈伽利略傳〉是怎么通過歷史化達到陌生化的》,見張黎著:《布萊希特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189頁。

        在某些闡釋語境中,布萊希特甚至認為陌生化就是歷史化。對此,布萊希特在分析李爾王這一人物時有著相當明確的闡釋:“陌生化就是歷史化,亦即說,把這些事件和人物作為歷史的,暫時的,去表現(xiàn)。同樣地,這種方法也可用來對當代的人,他們的立場也可表現(xiàn)為與時代相聯(lián)系,是歷史的,暫時的?!雹郏鄣拢莶既R希特著,丁揚忠等譯:《布萊希特論戲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版,第63頁。此外,在談及演員的表演時,布萊希特也對歷史化進行了解釋和補充,談及表演問題時專門闡述過:“在這里我們遇到了一個重要的技巧問題,即歷史化。演員必須把事件當成歷史事件來表演。歷史事件是只出現(xiàn)一次的、暫時的、同特定的時代相聯(lián)系的事件。人物的舉止行為在這里不是單純?nèi)诵缘摹⒁怀刹蛔兊?,它具有特定的特殊性,它具有被歷史過程所超越和可以超越的因素,它是屈服于從下一時代的立場出發(fā)所做的批判的。不斷的發(fā)展能夠使我們對前人的舉止行為越來越感到陌生?!雹埽鄣拢莶既R希特著,丁揚忠等譯:《布萊希特論戲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版,第213頁。在布萊希特看來,演員應當采用歷史學家對待過去事物和舉止行為的那種距離觀,來看待目前所發(fā)生的事件和行為。只有這樣,才可以使我們對目前發(fā)生的事件和行為因歷史化而感到陌生。

        筆者以為,在布萊希特的論述中,歷史化與陌生化的關系有點模棱兩可。布萊希特認為陌生化就是歷史化,然而在不同的語境中,布萊希特又似乎將歷史化視為實現(xiàn)陌生化的一種策略。“如果我們按照不同的年代,通過不同的社會動力,讓我們的人物在舞臺上活動,我們就會使觀眾難以深入理解當時的環(huán)境。他將不會直接地感覺到:我也會這樣行動;至多他會說:如果我曾經(jīng)生活在這種環(huán)境里……;我們?nèi)舭驯緯r代的戲當作歷史戲來表現(xiàn),那么,觀眾所處的環(huán)境對他來說就會顯得不平常。而這就是批判的開端”。①[德]布萊希特著,丁揚忠等譯:《布萊希特論戲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版,第63頁。對布萊希特而言,通過歷史化,觀眾所體會的環(huán)境就會成為“顯得不平?!钡哪吧h(huán)境,進而使觀眾擺脫現(xiàn)實的虛假意識形態(tài)的遮蔽,以一種全新的眼光去看待現(xiàn)實,實現(xiàn)批判的開始。由此可見,布萊希特理論的內(nèi)在矛盾性。

        布萊希特強調(diào)歷史化,也緣于他對傳統(tǒng)的亞里士多德式戲劇中“共鳴”效果的批判。在布萊希特看來,由于傳統(tǒng)戲劇的逼真性使觀眾不能夠進行思考,而是將自身置于戲劇當中,僅僅是一起和演員經(jīng)歷或試圖把自己變成其中的一員。在這種情況下,觀眾只是被動的,而缺乏主動性,因而在傳統(tǒng)戲劇中,主體性是缺席的。正因為如此,布萊希特努力革新傳統(tǒng)戲劇,創(chuàng)立新的敘事劇,就是力圖改變主體性缺席的單一化格局,不僅使觀眾在觀看,而且也使觀眾成為理性的思考者和觀察者。更主要的是,要使觀眾與演員展開交流與對話,要在演員與觀眾之間實施真正的平等對話。這正如布萊希特自己所言:“當我們談論批判的時候,我們考慮的并不是專業(yè)特殊愛好者應采取的立場。我們說的是觀眾應采取的立場,我們關心的是觀眾的平等地位,是觀眾的‘完全’的藝術感受的平等地位。”②[德]布萊希特著,丁揚忠等譯:《布萊希特論戲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版,第249頁。而且,“演員在表演時,不應把觀眾帶到‘感情共鳴’的軌道上,而是要使觀眾和演員之間產(chǎn)生交流。雖然大家都會很不習慣,也會感到很陌生,但演員一定要直接同觀眾說話”。③[德]布萊希特著,丁揚忠等譯:《布萊希特論戲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版,第334頁。在布萊希特看來,不應當采取共鳴的感染方式來實現(xiàn)演員與觀眾的交流,而應當換一種方式,采用平等對話的方式來實現(xiàn)交流。對此,托多洛夫也認為,在表演中,“演員還可以不同程度地與觀眾發(fā)生關系,借助于與觀眾的直接對話、與舞臺提示類似的動作,使人注意到人物之間的對話插入了作者與觀眾的對話”。④[法]托多洛夫著,王東亮等譯:《批評的批評:教育小說》,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2年版,第39頁。

        布萊希特所言的觀眾與演員的平等交流真的就是一種對話嗎?在阿多諾的分析中,⑤[德]阿多諾著,王柯平譯:《美學理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14頁。布萊希特的理論局限在于:陌生化效果主要在于引起觀眾的思考,但在布萊希特的說教傾向中,他是不容許歧義性出現(xiàn)的。也就是說,布萊希特不允許觀眾對戲劇有復雜的、含混的多義性理解,這實際上構成了布萊希特的獨斷。試想,如果不允許觀眾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理解戲劇中的人物與事件,只有單一的壓倒性的意義構成,對話有何意義?周憲認為,布萊希特的陌生化效果通常被戲劇家用來實現(xiàn)對觀眾的影響,但在這種影響的要求下,他不可避免地要求戲劇具有一種直接的明確的意義,而不能含有復雜的含混的多義性。而一種壓倒性的意義的構成,實際上也就形成了布萊希特敘事劇的“獨裁”特色,或者說是一種“專斷做法”。⑥周憲:《布萊希特的敘事?。簩υ捯只颡毎??》,《戲劇》,1997年第3期。筆者以為,在現(xiàn)代性視域下,布萊希特陌生化的批判性命意指向,也就是現(xiàn)代性的批判性特征。

        因此,對布萊希特在戲劇理論史上的創(chuàng)新,我們不能盲目接受,而應當防止誤讀,防止對布萊希特的陌生化理論進行簡單的形式主義的嫁接與評判。進入新時期以后,布萊希特戲劇理論被當成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對立的批判力量而存在。中國戲劇界在借鑒的過程中卻更多地關注布萊希特戲劇的外在形式,特別是陌生化形式,這樣一來,陌生化效果賴以產(chǎn)生的一系列手段往往被視為形式主義,而布萊希特的陌生化也被視為是對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的翻版?;诖?,我們在關注布萊希特戲劇革新的同時,不能完全機械地挪用,而應當有著理性的反思。

        猜你喜歡
        布萊希特陌生化戲劇
        花園
        獻給母親
        有趣的戲劇課
        快樂語文(2021年34期)2022-01-18 06:04:06
        戲劇“烏托邦”的狂歡
        金橋(2019年11期)2020-01-19 01:40:36
        戲劇觀賞的認知研究
        《塵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譯研究
        西藏研究(2017年5期)2018-01-30 08:39:19
        戲劇類
        布萊希特為什么要提出“敘述體戲劇”?
        布萊希特教育劇對劇場的應用
        人間奇劇——論易卜生筆下倫理身份的陌生化
        一区二区和激情视频| www.久久av.com| 特一级熟女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av综合日韩精品久久| 极品粉嫩嫩模大尺度无码视频 | 久久99精品免费一区二区| 日本高清长片一区二区| 91久久香蕉国产熟女线看 | 中文亚洲欧美日韩无线码|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电影| 中文字幕第一页亚洲观看 |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V免费| 久久精品国产黄片一区| 蜜芽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 精品日产卡一卡二卡国色天香| 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去区首| 一级老熟女免费黄色片| 免费国产a国产片高清网站| 综合久久给合久久狠狠狠97色| 激情综合网缴情五月天| 国产麻豆一区二区三区在| 日韩日韩日韩日韩日韩| 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六月丁香婷婷色狠狠久久| 日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ay|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人妻中文av不卡专区| 中文字幕avdvd|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综合视频| 亚洲av无码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不卡老阿姨| 麻豆AV无码久久精品蜜桃久久| 国产剧情av麻豆香蕉精品| 色爱av综合网站| 国产精品视频牛仔裤一区| 色人阁第四色视频合集网| 亚洲麻豆视频免费观看| 曰本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啪啪| 丰满岳乱妇在线观看中字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