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雯霞
摘 要從課程與教學視角,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認識到自己是喚起人內心求真、求善、求美的心靈工作者,進而提升自身的倫理素養(yǎng),做道德的思考者,創(chuàng)造思考做人的課堂;理解法治教育的價值,提升自身法治素養(yǎng),做理性的思考者,創(chuàng)造追求社會公正的課堂;立足課程的綜合性,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做有文化內涵的人,創(chuàng)造有底蘊的課堂。
教師德育專業(yè)化;道德與法治;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倫理素養(yǎng)
關 鍵 詞G41
文獻編碼中圖分類號A
文章編號2095-1183(2018)11-00-04
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離不開三個基本要素:學生、教學、課程,這三者構成了我們思考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出發(fā)點,它們決定著教師需要從哪些方面發(fā)展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由此,筆者主要從課程與教學視角展開思考。道德與法治課程,顧名思義,其課程性質的兩個核心點是“道德”與“法治”,這決定著本課程教師的基本特質、基本素養(yǎng) 。
一、倫理素養(yǎng):做道德的思考者,創(chuàng)造思考做人的課堂
從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兩個核心點來看,首先它是一門道德的課程,這決定了我們要做道德的思考、人的思考、生的思考,而不能止于傳授道德知識,讓學生獲得簡單的道德認知。教師習得的專業(yè)學科知識,如哲學、倫理學、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經濟學、道德理論、道德流派……雖然有助于教師提升思考力,展開理論沉思,從而站在較高的視角辨析問題的本質。但是,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在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教師可能更需要思考和關注的是做什么樣的人,選擇什么樣的生存方式。道德并非科學、技藝般的知識,它就體現(xiàn)為人的生存方式,人的實踐智慧。
因此,作為道德課程教師,讓學生獲得道德認知,只是讓他們有了認識與解決問題的基礎和根基,而更重要的則是讓學生會“想”(思維發(fā)展),養(yǎng)成理性品質。因為“會想”決定著人的思考方向,掌握判斷、選擇和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不僅如此,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具有解決問題的力量和能量。為此,我們需要做一個追求深度思考、有反思能力的、具有社會責任感的道德課教師。
從內容來看,與2002年啟動的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教材相比,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內容強調人的公德、公共教養(yǎng),即作為一個公民在公共場所或公共場合,所應具備的公共意識和公共精神,以及社會情感、普遍人性的自覺及價值、責任感等。公共生活其實也是我們自己的生活。正如有句話所說,“雪崩發(fā)生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責任。我們全然忘了,自己也是雪崩中的一片?!敝灰覀冞M入公共場合,就會涉及自己和他人的關系,涉及自己的行為舉止對他人的影響。所以,我們需要一種新的公共生活思維和方式。
因此,教師要敏感地捕捉、關注社會生活中的道德事件、社會事件、媒體報道、有思考價值的電影等,這些作為非正式知識的思考素材、真實鮮活的實踐知識,有助于教師從人性的問題進行思考。因為我們思考了,才能帶著學生去思考,去改變自己,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并獲得生的智慧、生的信念、生的能力……同時,讓教學具有現(xiàn)實意義,更有內涵、深度,更富于有立體感和多元性,而非簡單追求是非的答案,止于對他人行為結果的評判。唯有如此,道德與法治教學才能從文本、觀念層面走向學生的內心世界。
例如,今年發(fā)生了幾起滴滴司機犯罪殺人的事件,事后有人調查發(fā)現(xiàn),犯罪者有的曾是留守兒童。有關研究也顯示,父母外出對11歲以下兒童的日常生活、人際交往行為都有較大的消極影響。近年來,在《道德與法治》全國教材網絡培訓答疑中,不少一線老師也提出了不知如何教育留守兒童的問題。這其實需要道德與法治教師去思考,在缺失父母陪伴的情況下,如何讓這些學生在學校、課堂上學會感受愛,表達愛,并與他人和世界建立友好關系,對生活充滿期待。當我們具有了關注社會事件的敏感性,產生了道德思考和追問時,就不會讓我們的教材、課堂流于形式,而是讓課堂成為改變自己、改變他人甚至改變社會的人生舞臺。
考慮到社會實際,我們沒有忘記留守兒童的情感需要。在《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教材中,有兩處從留守兒童的視角設計了兩則故事。一則是主人公小強利用暑假,來到爸爸工作的城市與爸爸相聚,與陌生的小伙伴相處;一則是時值中秋節(jié),爸爸從外地趕回來與家人團圓。這是兩則充滿溫暖及友善的故事。對留守兒童來說,讀之也許會讓他們對生活充滿想象和希望。對非留守兒童來說,通過閱讀文本故事,可以喚起內心的良知,意識到如果身邊遇到他們,要與他們友好相處,伸出友善的手,讓他們感受到溫暖。一個真正的道德與法治教師,就是在一點一滴地引領著學生們去適應、挑戰(zhàn)和改變,進而改變著社會。
從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來看,我們的課堂就是對人的生存不斷思考的活動。在課堂上,我們與自身對話,與自己的想法對話,非常重要。因為道德課堂首先訴諸的是人對自身道德的自律,而非對外在的評論。而教師作為人,同樣也有著局限性,也常會有雖然明白道理,卻做不到改變自己的問題。所以,道德與法治教學不是自上而下地傳達正確答案,我而是要和學生一起以一種共同思考人的生存狀態(tài)的方式,由此展開課堂學習。
筆者曾經看過日本文部科學省在官網上提供的一節(jié)小學四年級的道德課。教學內容為一篇題為“一位叔叔問‘上午好!”的故事。簡單的故事,簡單的一句“上午好”的問候語,卻上了整整一節(jié)課。作為禮儀課,我們可能覺得說聲“上午好!”很簡單,但當我們與人的種種具體存在相關聯(lián)時,促使學生不斷思考的對話就會展開。如果一位阿姨推著在小車中熟睡的嬰兒走過來,你會用什么樣的聲音問好?如果你遇到一個耳朵有點背的老人的話,你會怎么問好?……一堂課,從學生個體的主體學習、自主思考開始,讓學生先明確和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然后通過傾聽來自不同生活場景下有過不同體驗的同伴的講述,展開對話學習,與多種思考和感受進行互動;進而促進課堂的深入學習,使每個人的想法得以豐富和提升。在課堂上,教師就是伴隨著學生的主體學習、對話學習、深入學習的展開,不斷設問,引發(fā)學生進一步的思考,并在適當環(huán)節(jié)設計角色扮演等情境教學,讓學生的領悟得以深刻。
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在修煉自己的倫理修養(yǎng)時,我們一定要帶著對人的思考,追求和創(chuàng)造引導學生思考做人、形成道德自覺、學會做人的課堂。
二、法治素養(yǎng):做理性的思考者,創(chuàng)造追求社會公正的課堂
隨著課程更名,道德與法治課程也可以說是公民的課程、法治的課程、政治的課程。這一重大轉變需要我們以新的視角去定位自己的角色,意味著我們教師要具有法治素養(yǎng)、法治意識、法治思維……這也是法治教育實施的前提。為此,我們需要不斷學習、積累和思考。
(1)建立尊重他人、平等、正義、公正的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意識和權利意識。這是存在于法治教育中的價值觀。當前的德育課堂教學中,我們往往拘泥于顯性的法律知識。比如,《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有一課關于“公物”。有教師教學時,側重于讓學生例舉種種公物,這只是純粹地將它們當做外在的客體存在,當做服務于人的存在,而沒有真正抓住公物存在的本質內涵。公物,作為一種公共資源,每個人都有權益平等地享用它,同時,每個人也要公正地對待它,尊重其他人應享有的權益。如果我們缺乏這種價值觀,道德與法治課堂就易止于一種帶著功利色彩的“道德邏輯”:公物服務于我們,所以我們要愛護它,如果破壞它,我們就不能用了……
(2)培養(yǎng)自主學習和敏感捕捉信息的能力。運用各種途徑學習和積累法學知識,有助于我們理解法規(guī),并根據(jù)法律依據(jù)、法律認知做出合乎理性和法律規(guī)范的判斷及選擇;有助于我們遇到具體的生活事件,可以找到法律依據(jù)。
同時,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善于結合生活實際,收集和關注具體的國家大事、法律事件、時事問題,如最近的范冰冰偷稅事件、重慶公交墜江事件。這有助于培養(yǎng)和發(fā)展我們對法治的敏感性,進而引領學生從人們對事件的討論中,嘗試運用法律知識、法的思考方式去分析、說明、解釋問題,維護人的權益,維護社會的公正。道德與法治課程不是為了培養(yǎng)法律人才,尤其在小學階段,我們重在從日常社會生活中培養(yǎng)學生法的素養(yǎng)、意識和思維方式。
(3)培養(yǎng)合作意識和社會交往能力。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善于利用社會資源,取得法律專業(yè)人士、法律機構的協(xié)助和支持。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我們可以與他們共同合作與研學。這將有助于我們習得專業(yè)知識,逐漸積累和提升法學素養(yǎng);并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學會從法治的視角思考和分析問題。
新的課程需要我們不斷探索適合開展法治教育的教學方法。通過深入的討論、批判反思的學習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意識、判斷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在對話中,要用客觀的證據(jù)支持理由,用理由支撐自己的主張,作出一個有充分理由支持的判斷。學會傾聽,分清事實和觀點;學會提問,WHO:這是誰說的話?是否有權威性?他說的話是否有依據(jù)?WHAT:這句話或這個信息想說的意思是什么?這是一個事實還是觀點?支持這句話成立的邏輯是什么?WHERE:這句話是在哪里、什么場合下說的?說話人的態(tài)度是否受到了環(huán)境的影響?是公開的場合,還是私人場合? WHEN:這句話是什么時候說的? WHY:為什么會這么說,是有自己的立場還是有客觀的論證過程?在課堂上,展開這樣的學習過程,重要的不是答案和結論,而是思維的過程。只有學會依據(jù)事實依據(jù)、法律依據(jù)、科學依據(jù)等去判斷問題,分析事件,我們才有可能做到公正,做到公平、正義,才有可能做到保障公民的權益、維護公共福祉。
三、人文素養(yǎng):做有文化內涵的人,創(chuàng)造有底蘊的課堂
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涉及人的生活、歷史、文化、民族、地理、政治、經濟……教學內容是綜合、多元的。再加之,我們身處信息爆炸時代,學校教育正值跨界化、終身化、碎片化的學習時代,不少社會機構提供了各種學習平臺。每個學習者實際上都擁有豐富多元的學習渠道:閱讀、游學(博物館、美術館)、各種豐富音頻及視頻資源……這一切都為教師提供了豐厚的資源,易于我們獲取和積累人文學科知識。與此同時,這也意味著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我們要具有有高遠開闊的視野、有底蘊的人文素養(yǎng),才能創(chuàng)造有底蘊的課堂。
以博物館為例,博物館是一個連接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地方。去博物館,就是去一個“真實”的學習環(huán)境。它也是一個跨學科學習的最佳場所,它展示的不僅是單一科目,而是多學科多重思維方式的交匯。博物館的每一件展品、每一個文物都承載著多維度的知識。所以,通過展品,我們可以多角度地將所學的知識建立起聯(lián)系,建立起知識的有機整體性,同時也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產生文化自信,文化自強,愿意守護歷史,守護文化。另一方面,面對一件件真實存在的文物等,相對于文本敘述,學生更易去探索和發(fā)現(xiàn),更易激起他們的好奇心并愿主動提問。在這里,可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引導他們思考未來,完善道德與人格。在《道德與法治》高年級教材中,會較為集中地涉及歷史文化內容,博物館資源非常值得我們重視。
在此,我們分享一個案例,涂思美育(專門研發(fā)博物館美育課程的民間機構)研發(fā)的博物館文物課程設計案。
婦好鸮尊
學習目標:
1.博物館的正確打開方式
熟知博物館禮儀,對文物有敬畏之心,對博物館有尊重之意。了解欣賞文物的方式方法,合理推斷,提高探索能力與思考能力。
2.近距離與國寶對話
與珍貴國寶一一相見,通過五感與互動深知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與中國美學。
3.理解“以物鑒史,以物言美”
文物是歷史與文化保留下的珍貴碎片,理解“美”并不只是技術,而是歷史中漫長的心靈傳遞,從而激發(fā)孩子自身對美的追求。
4.學以致用,創(chuàng)造力萌芽
不僅僅講解國寶背后的歷史文化故事,更強調其中的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將動腦與動手,知識輸入與創(chuàng)造力輸出相結合,為孩子們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奠定基礎。
能力目標:
批判性思維up↑ 審美能力up↑
表述能力up↑ 創(chuàng)造力up↑
方法:探索思考+視覺感悟+文化故事+批判性思維+藝術工作坊
“5W+1H”學習法
What?這件國寶是什么?
Why?為什么會創(chuàng)造這件國寶?
Where?國寶來自于什么地方?
When?這件國寶是什么時間創(chuàng)造出來的?
Who?是誰打造了這件國寶?
How?國寶是如何被打造出來的?
學習內容:跟婦好鸮尊學什么?
1.與國寶對話: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尋找婦好鸮尊,用六個問題與國寶對話,它從哪里來?它的主人是誰?是誰打造了它?為什么它的形象是一只貓頭鷹?
2.探中華之美:鸮是什么動物?為什么古人將鸮裝飾進青銅器中?通過婦好鸮尊,了解女將軍婦好的傳奇人生,理解青銅器的制作與使用用途。
3.青銅里的動物:古人是如何在青銅器中刻畫多個鸮形象的?結合國博中大量珍貴的青銅器,選擇你喜歡的小動物,學習國博進行浮雕裝飾的創(chuàng)作。
由中央美術學院畢業(yè)的年輕學者們研發(fā)的這一課程設計方案,值得我們借鑒、思考和研究。作為教師,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博物館資源,借助博物館這一博大的資源、專業(yè)人才的力量,提升自己的文化學習能力,同時,還可以挑戰(zhàn)和發(fā)展自己的課程研發(fā)、設計能力等,讓我們的課堂具有文化底蘊,讓我們的學生具有豐富的人文情懷,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想得更深。這是我們教師擔負的傳承歷史、文化的一種責任體現(xiàn)。
希望我們的道德與法治教師能善用廣博的資源,發(fā)展和提升自己的課程設計能力,在課程內容的引領下研發(fā)出更為豐厚的、有魅力的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這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挑戰(zhàn)。
責任編輯 毛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