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玲玲
朱熹曾說:“讀得韓文熟,便做出韓文底文字;讀得蘇文熟,便做得蘇文底文字?!边@段話其實揭示了一個人盡皆知的道理:閱讀久了,深了,自己也有了所讀之人的文章風格。其實,閱讀與寫作就是一對孿生兄弟,在語文教學中,他們總是結伴而行、共同成長。“以讀促寫”就是讓這對孿生兄弟一起成長、相互成全的最佳手段。
在寫作教學初期,教師應將閱讀與寫作緊密結合起來,先指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認知不同的文章體裁,學習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和應用文的不同創(chuàng)作方法,逐步開展以讀促寫訓練活動。在詮釋中國古代文章佳作的標準———“龍頭,豬肚,鳳尾”時,教師可結合一篇篇課文具體講解。如龍頭就是要有一個讓人眼前一亮的開頭,如《三峽之秋》的開頭:“三峽已經是秋天了。”這種開門見山的效果,是一上場就入題,讓讀者了解到核心信息,干脆、直接,不云遮霧繞。又如《桂林山水》開頭就引用“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句俗語點明中心,這種引用法既開門見山,又統(tǒng)領全文,突出中心。再如《大雪山》的開頭:“大雪山在四川省的西部,那里沒有人煙,沒有花草樹木……”這種環(huán)境渲染法通過環(huán)境描寫來渲染氣氛,起到良好的襯托作用。這些具體的寫作技法,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了解,并在寫作實踐中多運用。久而久之,這些外來的“營養(yǎng)”就會長成自己的“血肉”。
文質兼美的文章學生讀懂了,讀透了,閱讀教學大功告成,而這恰恰是寫作的良好起點———我們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文進行仿寫,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作能力。比如:《難忘的一課》的課堂教學,教師可以讓學生先閱讀課文,再認真講解文章脈絡,重點闡述文章所采用的寫作方式、寫作風格、故事結構等,讓學生把握文章主旨。授課結束后,教師給學生布置課后寫作作業(yè),讓學生以課本材料為參考,模仿文中的語句和修辭手法、故事發(fā)展順序等,指導學生發(fā)揮創(chuàng)新力和想象力進行寫作,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寫作的興趣。
在語文課本中,部分課文的課后習題可以作為以讀促寫訓練的重要資源,如小學課文《窮人》和《凡卡》都有讓學生續(xù)寫故事的寫作練習,教師可將這些習題納入到寫作教學活動中,這樣不僅能夠加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而且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寫作能力。
教師應該指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從文中尋找寫作素材,續(xù)寫更符合情理的故事。與此同時,教師應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盡量寫出新意,寫出自己對人物的理解。另外,教師可以自己示范續(xù)寫,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靈感。某教師曾展示自己創(chuàng)作的《凡卡》的續(xù)寫文字:“凡卡睡得很香,他沉醉在甜蜜的夢中不愿意醒來。老板的孩子卻醒來了,他的哭聲沒有喚醒凡卡。老板和老板娘回來,氣得發(fā)瘋,他們揪著凡卡的頭發(fā)就是一頓痛打,直到兩個人筋疲力盡才停止。第二天,凡卡懷著甜蜜的夢,永遠睡著了……”有老師的下水文引路,學生有文可鑒,有理可循,創(chuàng)作起來容易撥云見日。
(作者單位:岳陽市岳陽樓區(qū)橋西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