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青艷 何秀超于迎春 楊楠郭英
患者男,44歲,因“間斷性頭暈伴胸悶、氣短5月余”于2017年5月12日入院。雙肺呼吸音粗,可聞及散在濕羅音。超聲檢查示:肺動脈主干內稍強回聲。肺動脈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檢查示:肺動脈主干內片狀充盈缺損(圖1A)??紤]為肺動脈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給予溶栓治療無效。心臟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檢查示:肺動脈主干腔內不規(guī)則軟組織信號(圖1B~E),考慮原發(fā)性肺動脈內膜肉瘤。行肺動脈內腫瘤摘除術,術后腫瘤組織送檢,鏡下可見細胞呈梭形或短梭形,編織狀排列,間質內可見大量血管,部分區(qū)域可
【通信作者】郭英。E-mail:guoying1120@126.com見大片狀壞死組織。免疫組化檢查示:CD34(++),CD31(++),Ki-67(30%),vimentin(+++),CD45(++),支持原發(fā)性肺動脈內膜肉瘤診斷(圖1F)?;颊咝g后未行任何治療,隨訪11個月未見復發(fā)。
肺動脈內膜肉瘤是一種罕見的間葉性腫瘤[1],發(fā)病年齡為13~89歲,目前對其發(fā)病率與性別尚存爭議[2]。肺動脈內膜肉瘤早期臨床無特異性表現,與PE臨床表現相似,均可表現為呼吸困難、胸膜痛、咳嗽和咯血等,易誤診[3]。本例患者發(fā)病年齡44歲,臨床表現為胸悶、呼吸困難及間斷性頭暈癥狀,初診誤診為PE,提示臨床上若中老年人群出現以上癥狀,應警惕原發(fā)性肺動脈內膜肉瘤可能性,以免漏診。
圖1 原發(fā)性肺動脈內膜肉瘤的影像學表現
目前肺動脈內膜肉瘤診斷以尸體解剖和術后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為“金標準”,免疫表型缺乏特異性,一般vimentin多呈彌漫強陽性,當向平滑肌或血管分化時,可表達desmin或CD31、CD34等內皮細胞標志物[4]。本例患者腫瘤細胞vimentin和CD34呈陽性,顯示向平滑肌細胞分化,提示原發(fā)性肺動脈內膜肉瘤可能,但仍需術后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與汪靜皎等[5]對原發(fā)性肺動脈內膜肉瘤診斷結論一致。有報道CMR增強掃描有助于肺動脈內膜肉瘤診斷[2],尤其與PE鑒別診斷。本例患者入院后經超聲檢查和肺動脈CTA檢查示肺動脈主干內占位性病變,結合臨床急性發(fā)病史,均考慮為PE,后經溶栓治療無效,進一步行CMR增掃描診斷為原發(fā)性肺動脈內膜肉瘤,行肺動脈內腫瘤摘除術后經組織病理學檢查進一步確診,提示常規(guī)檢查不能確定時,需行CMR增強檢查,爭取早期診斷。
肺動脈內膜肉瘤與PE鑒別診斷有以下要點[6]:⑴肺動脈內膜肉瘤與凝血機制無關,而PE表現為血液高凝狀態(tài);⑵肺動脈內膜肉瘤沒有血栓來源;⑶肺動脈內膜肉瘤患者肺實質內可見多發(fā)結節(jié)影;⑷肺動脈內膜肉瘤的肺動脈腔內病變侵犯血管腔外;⑸肺動脈內膜肉瘤患者縱隔及肺門可有腫大淋巴結;⑹肺動脈內膜肉瘤多為單側肺動脈內占位,PE多為雙側肺動脈增寬,且可見內占位性病變表現,本例患者為肺動脈主干內占位,雙側肺動脈分支內未見占位性病變表現;⑺肺動脈內膜肉瘤中肺動脈內占位性病變可呈不均勻增強,PE增強后無強化表現,磁共振增強掃描可鑒別診斷[7],本例患者經CMR增強掃描后可與PE鑒別診斷。
肺動脈內膜肉瘤侵襲性較強,若干預延遲,預后極差,復發(fā)率高。Ferreira等[8]報道未行手術切除的肺動脈內膜肉瘤患者中位生存時間僅為1.5個月,行切除術后患者中位生存時間為11.0個月。本例患者行肺動脈內膜肉瘤切除術后隨訪至今11個月,未見復發(fā)征象。
綜上所述,肺動脈內膜肉瘤是一種罕見且侵襲性較強的惡性腫瘤,與PE臨床表現相似,易誤診。本文分析1例原發(fā)性肺動脈內膜肉瘤誤診為PE患者的臨床資料,以期提高對該病的認識,從而實現早期診斷和提高患者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