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劉鵬飛
王俊超(右一)到小龍蝦養(yǎng)殖基地走訪
入戶走訪、宣講政策、建檔立卡、開會座談……一年多來,無論陰晴雨雪,總有一個忙碌的身影奔波在固始縣紅花村的田間地頭、街頭巷尾,這已經成為村里大家最熟悉的場景。他就是省國土資源廳駐紅花村第一書記王俊超。
2017年11月,王俊超離開省國土資源廳機關的辦公室,奔向紅花村扶貧基層第一線,迅速實現了從機關干部到村干部的角色轉變。
俗話說:“頭三腳難踢。”入村先干啥?咋跟村干部和群眾打交道?駐村伊始,還沒來得及想太多,一場因村民自行發(fā)電引發(fā)的慘劇讓王俊超心情沉重。
2018年元旦前夕 ,紅花村迎來了一場罕見的大雪,厚厚的積雪壓斷了電線,導致村內電力全部中斷。村民王某為方便生活,自己在家用柴油機發(fā)電。不幸的是,他的兒子和侄女睡在柴油機旁,夜里因氧氣耗盡導致兩個孩子窒息而亡。前去慰問的王俊超咋也想不明白,竟然因為發(fā)電送了兩個孩子的性命,多可惜啊!
在與村民攀談中,王俊超得知,紅花村的電網自2000年建成后,已經用了快20年。目前線路老化,電壓不足,每逢刮風、雨雪天,停電是常有的事兒。村民家買的空調、電風扇、電冰箱等電器只能當做“擺設”,一年用不上幾回。
沒有充足的電力,村里咋發(fā)展?村民咋生活?一連幾天,他輾轉反側,睡不著覺。今年3月,他的腦海里突然閃現出一個大膽的想法——給省電力公司的領導寫信,爭取他們的支持。
很快,送出去的信得到了積極回應。省電力公司同意將紅花村的電網改造列入省重點督導項目。隨后,信陽市和固始縣電力公司負責同志親自到村里調研,先后投資500余萬元對全村電網進行了改造。截至6月底,全村電網升級改造完成,基本滿足了村民的生產生活用電。
走進紅花村“愛心超市”,貨架上的物品琳瑯滿目,與普通超市不同,這里的物品沒標注價格,而是“5分兌換區(qū)、10分兌換區(qū)……”的字樣。記者了解到,紅花村愛心超市的物品不能用錢購買,只能通過積分來兌換。
積分從哪來?根據規(guī)定,駐村幫扶工作隊、村“兩委”和幫扶責任人組成考核評比小組,對全村群眾家庭衛(wèi)生、掌握脫貧政策、參加村集體活動、孝善敬老、鄰里和睦等情況進行評比打分。通過統(tǒng)一配貨、各單位捐贈等方式,為愛心超市配備群眾日常所需的物品,所有物品以低于市場價的標準折算成相應分數,群眾根據積分情況兌換實物。
“我們堅持扶貧先扶志,改變以往送錢送物的幫扶方式,重點解決個別貧困群眾存在‘等靠要’思想等問題,努力在全村形成‘脫貧靠自己、勤勞致富光榮’的良好氛圍。”王俊超向記者介紹。
不僅如此,在村部、進村主路和各村民組醒目位置,王俊超帶領扶貧隊員懸掛標語牌67幅、制作宣傳牌3個、粉刷墻體標語50余條,同時通過廣播、電子屏滾動播放等形式,宣講脫貧攻堅政策……通過這樣的宣傳引領,紅花村貧困戶誓摘“窮帽”的干勁兒空前高漲。
要讓貧困戶脫貧,必須得讓他們學會自身“造血”。于是,王俊超找準產業(yè)和扶貧的結合點,因地制宜發(fā)展特色產業(yè),帶領全村群眾脫貧致富。
今年40歲的丁志全是村里的貧困戶,早些年在外地小龍蝦養(yǎng)殖場打工,并掌握了養(yǎng)殖經驗。為鼓勵養(yǎng)殖小龍蝦致富帶頭人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縣里專門出臺了扶持政策。去年丁志全回村流轉了100畝池塘養(yǎng)殖小龍蝦,年收入20萬元,并脫了貧。今年,在王俊超的動員下,他又成立了養(yǎng)殖合作社。小龍蝦除賣到當地,還利用電商平臺銷往南京、安徽等地,產品供不應求。
村黨支部委員李杰常年在外地經商,有豐富的經濟頭腦和大局意識。在王俊超的鼓勵下,滿懷激情的李杰經過仔細考察后,自費買回一批優(yōu)質的油茶苗,利用承包的山地進行科學栽種。今年年初,李杰成立了油茶種植合作社,以公司加農戶的發(fā)展模式,使近500畝的油茶管理有方,豐收在望。致富不忘貧困戶。王俊超鼓勵其他貧困戶種植油茶,增加經濟收入。
“到今年年底,我們村要再脫貧58戶158人,完成脫貧摘帽的目標任務。”王俊超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