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兄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古詩文的教學與古詩文文化的傳承,總目標也要求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中華經典古詩文意韻幽遠,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是我國文學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寶。它富于哲理,給人啟迪,語言精粹,極富情趣。我們在孩子們中間開展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活動,既利于孩子修身養(yǎng)性,又能使他們的語言流暢練達,又引導孩子喜愛吟誦古詩,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豐厚孩子的精神底蘊,這是我們教育者無法推卸的責任。
一、開展“樂讀”活動,培養(yǎng)學習興趣
(一)晨間聽讀樂
早晨,人的大腦經過一個晚上的休息,是記憶最好的時光。每天早上給孩子播放錄音,要求每個孩子用手指指著文字跟讀,重視訓練孩子讀書有三到:心到、口到、眼到。孩子的注意力是非常有限的,專注度只有七、八分鐘,為了穩(wěn)住學生的專注度,要求讀得聲音響亮,指讀能跟得上的孩子進行“小蘋果”的獎勵。孩子為了得到老師的獎勵,讀勁十足,每天累計的獎勵都拿回家跟家長分享,其樂融融。
(二)晚溫讀樂
孩子的成長是離不開家庭與學校有效的配合,學生每天把晨讀的詩經內容回家誦讀給家長聽,家長做好孩子“家長陪讀表”的填寫,每周上交學校匯總,表現(xiàn)好的孩子獲得雛鷹爭章獎勵,每周一孩子都排著長長的隊伍,拿著“家長陪讀表”在分享著讀書時的快樂。如圖是我班小朋友在家里當小老師,主動要求弟弟與爸爸當他的學生,把在學校里學習到的《百家姓》每天晚上都給弟弟和爸爸帶讀五遍。濃厚的家庭讀書氛圍,給孩子注入讀書的正能量,培養(yǎng)了孩子讀經典的興趣。
二、通過表演古詩,讓學生走近詩人感情
(一)結合詩中故事,讓孩子感受古人情懷
古詩有很強的音樂美和節(jié)奏美,都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孩子每學習一首新詩,我打造給孩子講詩人故事的平臺,讓孩子近距離接觸詩人,了解詩人的情懷。如:《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在八月十五懷念自己的弟弟,為不得與弟弟常見面所表現(xiàn)出的愁情。孩子會問:“老師,那他們可以打電話給他弟弟呀?”這可以結合古代與現(xiàn)代科學對比,增加人文科學教育,激發(fā)孩子熱愛學習的動力。
(二)吟誦學習,感受古詩的意境美、節(jié)奏美
吟誦能快節(jié)奏讀體會詩的節(jié)奏、詩韻律,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使他們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每位同學都在朗讀中感受了中華文化的美,朗讀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1)讓吟誦這種古老而有趣的讀書法走進我們的課堂,走進我們的校園。教學過程遵循“平長仄短,平高仄低;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尾字可長亦可短”。學生在誦讀古詩文時,用吟誦的誦讀方式完成了《三字經》《弟子規(guī)》《千字文》《聲律啟蒙》等韻文為主經典,采用集體分組巡回接力的形式進行。三四遍回返復踏之后,孩子就能順利背誦。而采用遞進式的頂針式推進法,孩子也很喜歡。
(2)長詩可用表演的形式,讓學生進入角色?!洞航ㄔ乱埂愤@一首長詩,250多個字,按照一般的讀法,孩子會很煩悶,而且容易亂,前后會顛倒。但設置好人物角色,有的領背,有的和聲,有的唱,有趣而整齊。
三、演繹小古文,嘗試創(chuàng)作
陶行知先生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靶袆邮抢献?,思想是兒子,創(chuàng)造是孫子”。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我做到了解放孩子的雙手,讓孩子在行動中產生思想與智慧。在給學生讀《放風箏》:“青草地,放風箏。汝前行,吾后行”的這篇小古文時,孩子試著古人寫小古文的模樣,機靈的小朋友就說:“我給大家說一個讀書樂:教室里,來讀書,你一句,吾一句”,孩子的潛力不可估量。大量的詩文誦讀使孩子的積累量不斷增加,俗話說“熟讀古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在孩子熟讀、理解的基礎上,孩子氣試著創(chuàng)造寫詩文,也正是新課標所說:“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習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是多元的。因此,應當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收獲。
晨光熹微,書聲瑯瑯。昨日的誦讀悄然提升今天的涵養(yǎng),今天的青澀將轉為明日的金黃。咬定青山不放松!讓我們涵養(yǎng)孩子們的詩心詩性!讓孩子們在詩文經典海誦中浸潤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