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摘 要:音樂教育的核心就是審美教育,在中小學《音樂新課程標準》實施的今天,初中學生對審美的理解很片面,只是一味的追求時代潮流。在這個時代背景下,教師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責任。而在所有的音樂課程中,音樂欣賞這一教學領域被視為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初中學生音樂欣賞審美能力培養(yǎng)
一、初中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現狀。
1.傳統(tǒng)的音樂教育模式對中學生的影響。音樂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完成的知識、技能的訓練與掌握的一種過程。在這個教學的過程中,除了相對單純的知識性和技能性之外,更多地體現的是對藝術的美的意識教育,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審美教育。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模式的束縛,很多的中小學校不重視音樂課,即便是教授音樂也只是流于形式并沒有真正意識到音樂的重要性。在音樂課程的設置上,也只是歌唱課。受普遍教育觀念的影響,大多數人認為音樂課就是歌唱課,把音樂課簡單等同于唱歌課。唱歌只是音樂課程類型的一種,如果簡單的把音樂課上成唱歌課,學生的綜合素質得不到提高與鍛煉,使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受到局限。在所有的音樂課程中,音樂欣賞被視為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徑。欣賞課可以讓學生充分的參與進來,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欣賞。
2.社會傳媒對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影響。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科學日新月異地發(fā)展,音樂課再也不能是一架鋼琴,一臺影像機就能對付的了的。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技術成了課堂教學中必要的手段。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要靠今天的學生去繼承,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要靠今天的學生去創(chuàng)造,學生的綜合素質直接影響和決定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社會各界應該共同為中學生的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這當中大眾傳媒肩負了重要的責任。胡錦濤總書記指出:“要增強大眾傳媒的社會責任感,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創(chuàng)造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這種責任直接關系著祖國的希望、民族的未來,這是大眾傳媒應該肩負起的光榮神圣的責任”。
二、初中音樂欣賞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1.《新課程改革綱要》與《音樂課程標準》的要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的《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钡幕纠砟?,應貫穿于音樂教學之中?!霸谝魳方虒W中要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放在首位突出情感體驗。”可見,音樂是最善于表現人們的情感,并能引起情感共鳴的一種藝術形式。在新一輪音樂課程改革中,作為音樂教師,應當立足于學生的學習方式的改革,通過新的設計思路,全程滲透“以審美為核心”的教學理念,注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才能真正寓美育于音樂教學中。可以說審美,特別是音樂審美,是音樂教育的核心。同時“音樂教育是進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優(yōu)美健康的音樂是審美主體獲得美感的重要源泉?!倍趯嵤徝澜逃娜^程中,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無疑是重要的、基本的任務之一。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也就顯得格外的重要。
2.塑造美的心靈,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德國詩人,音樂理論家舒伯特在《關于音樂美的思想》一書中指出:“人的心同時也是大音樂家的共鳴板,如果心不起作用,那么音樂家永遠也創(chuàng)造不出偉大的東西?!睂θ祟愋撵`——情感美的表現,是音樂家美的基本特征之一。基于中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對音樂的直接理解需要更直觀、更形象、更生動的中間媒介給與展示,以縮短學生與音樂之間的距離。高尚的審美情趣表現為健康、純正、明朗、自然,它體現出文明社會的人的精神力量和文化修養(yǎng)。而音樂審美中的低級趣味則把精神性的審美活動降低為官能情欲的滿足,把獲得生理快感作為惟一的終極目的。在這個意義上講,音樂審美情趣的高尚健康或者庸俗低級,不僅僅是個人的興趣和愛好,它還直接影響著人的思想境界和精神文明程度。蘇聯的卡巴列夫斯基曾說,“音樂教育,不是培養(yǎng)音樂家,首先是培養(yǎng)人?!钡聡囊魳芳見W爾夫也說他的教育思想理念是“從根本上對人進行培養(yǎng)的思想”。接受過良好音樂教育的人,往往在很多方面都表現優(yōu)秀。他們具有較高的情商,比較能夠對社會事務,生活環(huán)境做出準確客觀的評價和判斷。
三、在音樂欣賞教育中如何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1.細心聆聽,學會感知,并且教學生有選擇性的聆聽音樂作品。音樂教育家達爾克羅茲說:“音樂的本質在于對情感的反映,對音樂的學習與其說是一種智力過程,不如說它是一種情感過程——審美體驗”。通過聆聽音樂、表現音樂使學生充分體驗蘊涵于音樂音響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音樂欣賞活動離不開人的想象聯想、情感體驗。而想象聯想、情感體驗的前提是人的感知覺。感知是一切音樂欣賞活動的心理基礎,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動形式。音樂欣賞作為一種審美活動,需要審美主體有捕捉審美對象的所蘊含的審美信息的能力。只有當人的聽覺器官從純生理器官上升到審美器官的高度,才真正成為一個能感受音樂美、體驗音樂美的人。然而,人感知音樂美的能力并非與生俱來。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樂音響過程中逐步形成的。
2.靜心感受,用心探究,學會想象和評價。想象是人的大腦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重新組成新形象的過程。音樂欣賞過程中的想象屬于審美想象。英國現代著名美學家科林伍德認為,“我們所傾聽的音樂并不是聽到的聲音,而是由聽者的想象力用各種方式加以修補過的那種聲音,其他藝術也是如此?!睂W生在欣賞過程中,在音樂語言的感召下,在進行情感體驗的同時,頭腦中會產生許多想象和聯想。
音樂欣賞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主要途徑之一,對于創(chuàng)造型人才的培養(yǎng),對于中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和完美人格的形成,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一定要認真研究音樂欣賞教育的有效途徑,創(chuàng)造性地做好音樂育人工作。構筑音樂與心靈之間美的橋梁。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能夠欣賞懂得音樂,這是審美修養(yǎng)的基本標志之一?!睆倪@個觀點出發(fā),教師如果能夠行之有效地完成音樂欣賞活動,一定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使音樂審美達到一種更高更深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