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學梅 范文婷
摘 要:為進一步緩解案多人少壓力,近年來各法院積極推進矛盾糾紛多元化解,而訴前調解則是其中一項重要工作。訴前調解在參與主體、規(guī)范性等方面不同于傳統(tǒng)調解,其發(fā)展也存在著諸如調解平臺機制不完善、當事人配合度不高、調解隊伍素質不高等問題,還需進一步完善調解機制、提高調解員素質,本文還建議采納國外有些國家做法,對特定案件實行訴前強制調解以緩解案多人少矛盾。
關鍵詞:訴前調解;調解平臺;調解前置
一、訴前調解內涵
(一)概念
訴前調解作為一種民事訴訟前置程序,狹義上來說是指當事人起訴到法院后,法院在受理前引導當事人通過調解方式解決糾紛,將案件交由附設在法院的調解組織進行調解。若調解成功,當事人可自覺履行調解協(xié)議或向法院申請司法確認;若調解失敗,則直接立案轉入訴訟程序。訴前調解程序的設置實際上是對當事人行使訴權的一種限制。在法治國家,公民在其權利受到侵害或與他人發(fā)生爭執(zhí)的時候,都有請求法院公正審判的權利。裁判請求權是一國公民憲法上的權利,屬于基本權利的范疇。訴前調解機制設立是為了進一步推進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有效利用社會力量將一部分糾紛化解在訴前,緩解司法壓力。
(二)訴前調解特點
1.訴前調解參與主體多元化
訴前調解不同于訴訟調解,也不同于人民調解、行政調解、民間調解等傳統(tǒng)訴外調解。在訴前調解中,參與主體包括法官及人民調解員、退休法官、專家學者、律師、政協(xié)委員等在內的多種主體。
2.訴前調解成為法院一項重要工作
在人案矛盾日益突出的時代背景下,推進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改革成為當下法院的一項重點工作。江蘇省全省各基層法院、有條件的派出法庭均在訴訟服務中心設立了訴前調解工作室,建立了特邀調解制度,加大案件的訴前分流。
3.訴前調解具有嚴格規(guī)范性
訴前調解是附設在法院訴訟服務中心人民調解工作室開展的,在人民法院或人民法院主導或主持下所進行的,其調解程序較其他調解程序更加嚴格和規(guī)范。各地人民法院也相繼出臺訴前調解一系列規(guī)章制度,對訴前調解的工作原則、案件類型、調解程序的轉換機制加以規(guī)定。
二、訴前調解制度存在問題
(一)訴調對接機制不暢、平臺搭建不夠完整
一方面,特邀調解制度不夠完整、規(guī)范,調解組織和調解人員不夠專業(yè),對特邀調解組織或特邀調解員的規(guī)范性操作、期限限制等沒有制度化規(guī)定。調解員缺乏相應的法律知識,所擬的調解協(xié)議內容不夠明確、存在歧義等,導致在司法確認階段無法確認。另一方面,訴前調解期限過長,有些案件調解期限達一個月甚至幾個月,導致案件久調未決,給當事人產生一種訴前調解只是浪費時間的做法,訴調銜接機制不完善,引導調解的登記制度不健全。
(二)當事人的配合度不高
部分當事人對訴調對接機制不熟悉,認為訴前調解浪費時間,進而對訴前調解比較抵觸認同度不高。一些原告堅持要求立案開庭當面質證,否則不同意調解,一些被告對訴前調解采取回避態(tài)度,多次通知拒不到達,無法調解。訴前調解不能及時開展給當事人和法院都帶來了時間和精力上的拖延和浪費。實踐中亦不乏出現(xiàn)部分當事人利用訴前調解之名拖延時間、轉移財產等問題。
(三)訴前調解隊伍素質有待提高
訴前調解隊伍成員比較復雜,既有退休法官、律師、法學學者、仲裁員,也有來自于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調解員。目前,缺乏對訴前調解人員持續(xù)穩(wěn)定的教育和培訓,調解員文化知識水平參差不齊,調解的技能有待提高。
三、完善先行調解制度之建議
(一)暢通訴調對接機制,提高調解效率
訴調對接機制是否暢通直接關系到當事人訴訟權利能否及時實現(xiàn),法院要細化各個調解流程節(jié)點,將訴至法院的案件引至訴前調解工作室或委托各調解組織調解,調解不成的案件及時轉登記立案,進一步健全銜接過程中的登記臺賬,使各個節(jié)點均有據(jù)可查。遵循科學的訴前調解時限,既給案件合理的調解時間,又要有嚴格時限,在時限內無法調解的案件即返回法院立案,嚴禁案件久調不決,使訴前調解在科學規(guī)范的框架內有序進行。
(二)加強業(yè)務培訓促進調解隊伍專業(yè)化
對于訴前調解人員,筆者認為,法院應聘任有經(jīng)驗的退休法官、檢察官、律師、行政官員、退休學者、警察等專業(yè)人士參與訴前調解。對聘任的調解員制定調解員名冊,對每位兼職調解人員的基本情況,及其參與調解解決糾紛的詳細情況,在調解員名單中說明,供當事人選擇。同時,要加強調解業(yè)務培訓,既可以由法院定期安排法官對調解員進行業(yè)務培訓,使其調解更加具有專業(yè)性法律性,也可以邀請行業(yè)專家對調解員進行特殊行業(yè)培訓,拓寬調解員視野,豐富調解員知識儲備。
(三)對特定類型案件實行強制訴前調解
現(xiàn)階段,一般由人民法院對適宜調解的糾紛引導當事人選擇非訴訟方式解決,即訴前調解的啟動僅限于當事人的選擇。筆者認為在訴前調解范圍確定上,應借鑒外國的經(jīng)驗,適當引入強制調解。如美國的法院附設調解制度很多時候都是法官依職權啟動,甚至沒有征求當事人的意見,這種制度卻收到很好的社會效果?!度毡炯沂聦徟蟹ā芬?guī)定家事調解是家事法院處理人事訴訟案件或家事糾紛案件的前置程序,只有當調解達不成時,才能夠進入訴訟程序。事實上,我國一些地區(qū)法院也有嘗試,如江蘇省盱眙縣人民法院對物業(yè)糾紛類型案件強制實行訴前調解,對起訴至法院的物業(yè)糾紛案件委托給物業(yè)調處中心進行調解,未經(jīng)調解不得立案,收效較好。
進一步完善訴前調解制度不僅能減輕當事人訴累,使當事人以最簡單經(jīng)濟的辦法及時解決糾紛,還節(jié)約司法資源,有效分流案件,實現(xiàn)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tǒng)一。
參考文獻:
[1]劉敏.論民事訴訟前置程序[J].中國法學,2011年第6期.
[2]陸海燕.我國訴前調解制度探析[N].華東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4.15.
[3]譚雅譽.民事訴訟法中先行調解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5.6.
[4]陳華.訴前調解前置制度初探[J].法制與社會,2018(15).
作者簡介:
毛學梅(1989.7~ ),女,江蘇淮安人,淮安市中級人民法院法官助理,法律碩士。
范文婷(1991.4~ ),女,江蘇靖江人,淮安市中級人民法院法官助理,法律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