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光裕
閱讀分享:關于“鴆”,《離騷》里有描述“吾令鴆為媒兮,鴆告余以不好;雄鴆之鳴逝兮,余猶惡其佻巧”的詩句。一直以為“飲鴆止渴”里的“鴆”是傳說中的生物。對這種鳥毒性的描述讓人覺得有種不真實感。作者的那種“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發(fā)人深思,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對自然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確實,只有質(zhì)疑后的深入探究,才能讓你感嘆大千世界,無奇不有。(特約教師:福建省惠安縣涂寨中心小學 陳莉)
“飲鴆止渴”是中國的一個成語,意思是喝毒酒來解渴,寓意人急功近利,用錯誤的方法來解決眼前的困難而完全不顧后果。在這個成語中,“鴆”是傳說中的一種毒鳥,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那么這種叫作“鴆”的鳥到底長什么樣子呢?
《山海經(jīng)》中說:“鴆大如雕,紫綠色,長頸赤喙,食蝮蛇之頭,雄名運日,雌名陰諧也?!?/p>
古人認為“鴆”這種鳥像雕,愛吃毒蛇的頭,所以它自己也變得很毒。但是,迄今為止,在中國也沒有發(fā)現(xiàn)一種有毒的鳥類。傳說中的鶴頂紅,其實也是“砒霜”的雅稱,丹頂鶴頭頂?shù)募t色部位并無毒性。
然而,古人似乎也不大可能平白無故地想出一只有毒的鳥,并將之稱為“鴆”吧。自然界中必然存在有毒的鳥類。
大自然中沒有不存在的,只有想不到的。令人興奮的是,1992年美國科學家在新幾內(nèi)亞的熱帶雨林中發(fā)現(xiàn)一種小鳥,其羽毛和皮肉確實富含劇毒。這種小鳥名為黑頭林鵙鹟,它的頭、翅、尾為黑色,其他部分為橙色,顏色艷麗。由于有毒,當?shù)赝林舶堰@種小鳥稱之為“垃圾鳥”。黑頭林鵙鹟生活在熱帶雨林中,外形有點像我們常見的黃鸝或者八哥,研究人員在做標本的時候,發(fā)現(xiàn)它的羽毛碰到皮膚之后,具有灼燒般的刺痛感。后來發(fā)現(xiàn),原來是這種鳥的皮膚和羽毛有毒。
黑頭林鵙鹟是第一種被發(fā)現(xiàn)體表含有劇毒的鳥類。它的皮膚和羽毛含有蟾毒素族(即箭毒蛙體內(nèi)的毒素)的神經(jīng)毒性生物堿。蟾毒素的作用類似洋地黃,對心臟有毒性作用。中毒之后,可出現(xiàn)劇烈嘔吐、心律失常,數(shù)小時即可致人死亡。
黑頭林鵙鹟富含劇毒的發(fā)現(xiàn),發(fā)表在《科學》雜志之上,之后便著稱于世。研究發(fā)現(xiàn),黑頭林鵙鹟的毒素來源,確實和“鴆”有點像,它羽毛的毒素可能來自它們食用的甲蟲和植物,這被認為是一種化學防護的“庇體神功”,以避免體表寄生蟲,或避免掠食者如蛇或人類的捕食。
除了黑頭林鵙鹟,還發(fā)現(xiàn)了其他一些種類,如同樣生活在新幾內(nèi)亞熱帶雨林中的藍頂鹛鶇也有毒,毒素與黑頭林鵙鹟一樣,來自于它所吃的毒蟲。分布于非洲的距翅雁長相介于大雁和鴨子之間,它因取食有毒昆蟲,而富含斑蝥素,人或天敵食其肉會中毒而死。另外,生活在歐洲的鵪鶉也會因食物改變而富含毒素,每到冬季遷徙的季節(jié),吃了毒芹種子的鵪鶉就會變得有毒。
那么,黑頭林鵙鹟是不是“飲鴆止渴”中的鴆鳥呢?這個還真不好說。古書里說鴆鳥生于嶺南,而黑頭林鵙鹟現(xiàn)在只分布于新幾內(nèi)亞。雖然新幾內(nèi)亞與古人常說的“嶺南多瘴氣毒蟲”相符,但兩地相距甚遠。另一種可能是,這種有毒的鳥會不會是東南亞上貢而來的呢?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這種小鳥在上古時代曾經(jīng)也能分布到嶺南地區(qū),后來逐漸被捕殺滅絕掉了。這些都只能作為猜想罷了。
然而,或許中國境內(nèi)還真有有毒的鳥類,只是我們還沒發(fā)現(xiàn)。畢竟科學家對鳥類含毒的研究還很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