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楠 謝樂樂
(1.汝州市第二高級中學,河南 汝州 467500;2.平頂山市教育局,河南 平頂山 467000)
實踐活動的意義在于可以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獲得對相關高中地理知識的感性認識,通過實踐活動進行高中地理學習,能夠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學習能力和學以致用的能力,還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高中地理教學應該把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作為重點工作來抓,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形式,給學生創(chuàng)造充分的“做”中“學”機會。
課堂永遠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高中地理課本中蘊含很多需要學生理解、識記的知識,但由于地理學科的特殊性和高中生認知能力的限制,很多知識點如果只是單純地抽象講解,很難讓學生獲得直觀認知。因此,有必要設計一些實踐活動,讓學生動眼觀察、用手“觸摸”,在感性認知基礎上進行理性加工,往往能獲得理想效果。尤其是涉及到一些自然地理現(xiàn)象和原理性知識點時,地理教師要善于設計一些生動形象的課堂實驗。
模型的作用在于將一些靠想象理解不了的現(xiàn)象通過逼真的模型展示出來,讓學生近距離直觀觀察建立認知。如在大氣環(huán)流知識講解時,教師可以利用大氣環(huán)流演示模型為學生演示氣壓帶、風帶的形成過程,直觀感受單圈環(huán)流、三圈環(huán)球等的形成過程。結合模型滲透環(huán)流形式、環(huán)流形成知識,更能加深學生的理解。此時,若教師能夠帶領學生進行一些動手操作效果會更佳,如引導學生用手勢來表示大氣運動,引導學生用手勢畫出氣壓帶的分布示意圖等。讓學生“眼手腦”并用,理解并消化知識點。
高中地理知識的講解中適當地運用一些教學儀器和教學設備,能夠給學生創(chuàng)造直觀觀察的機會,在學生頭腦中留下深刻印象,繼而起到引導學生理解知識的作用。高中地理教師要善于利于一些學具、教具、地理實驗儀器等設計一些可讓學生動手操作的實驗,讓學生動手去獲得數據或實驗結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獲得的直觀經驗有助于他們理解掌握知識。如在大氣運動知識講解時,可以為學生設計“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的實驗。第一步引導學生準備需要用到的實驗材料,如長方形的玻璃鋼、塑料薄膜、熱水、冰塊、火柴、香等。第二步,引導學生進行動手實驗,在玻璃缸兩側分別放置冰塊和熱水,然后利用塑料薄膜對玻璃缸開口處進行密封,再在冰塊上方的塑料薄膜上開洞,用火柴點燃準備好的一小束香,將其放進洞口中。第三步,讓學生觀察玻璃缸內煙霧的飄動規(guī)律,并引導學生由實驗現(xiàn)象總結概括大氣運動的規(guī)律。高中地理教學中有很多知識點都是可以通過實驗揭示的,地理教師要精心設計實驗,給學生創(chuàng)造動手機會,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地理知識。
課外實踐活動與課內實踐活動相比,生活氣息更濃,實踐性更強,能讓學生置身于具體的情境中探索地理知識。課外實踐活動的開展需要教師精心組織,每次活動前,教師都應該做好活動規(guī)劃,并引導學生準備好相應的物品工具,在活動后也要引導學生總結、分析。例如可以設計一些外出觀測類的課外實踐活動。在觀測前,給學生傳授天文望遠鏡的使用知識等,對學生提出觀測要求,讓學生嚴格按照觀測要求進行天象觀測小組活動、緯度測量活動等的記錄,活動結束后引導學生討論,結合課外觀測實踐進行相關行星知識、緯度知識等的講解。此外,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些課外社會調查活動,例如考察河流污染情況的活動,讓學生調查污染原因、污染造成的后果等,引導學生在調查后寫一些小的研究報告,總結研究成果。通過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可以提高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學以致用的能力。
校外實踐基地的建設需要投入一定的財力、物力,學校要善于利用社會力量建設校外實踐基地,如利用本地的特色旅游資源、風景區(qū)等建設地理學科實踐基地。校外實踐基地可以為學生開展校外實踐活動提供便利,利于開展一些自然地貌校外實踐活動、水文環(huán)境校外實踐活動等,可讓學生隨時隨地進行實地觀測考察。高中地理教師也要充分利用校外實踐基地優(yōu)化地理實踐教學設計,多設計一些豐富多彩的考察活動,讓學生可以深入實地觀察,在實踐中學習地理知識。
開展實踐教學活動提高學生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是新課標對高中地理教學提出的要求。高中地理教師應始終貫徹實踐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課內、課外的優(yōu)勢條件,多設計一些能夠讓學生“做”的實踐活動,讓他們在“做”中學習、成長、習得地理知識,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