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門聯(lián)合出臺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研學旅行在全國各地逐步開展。研學旅行為中小學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注入了鮮活的內(nèi)容,天性活潑好奇愛探究的學子們有機會離開教室走出校園,呼吸外面的新鮮空氣,在體驗中獲得新知。研學旅行以政府的名義倡導實施,為學校相關課程的開設正了名,壯了膽;也彌補了高考指揮棒下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不足。
書本和實踐,對于學生來說正如鳥的雙翼,缺一不可。學生在實踐體驗中獲得的知識會更牢固,更有生成性,會形成無數(shù)知識的種子,只要將來有適宜的土壤就會生長結出無數(shù)創(chuàng)造性的果子。在科學品質(zhì)的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的形成、思想品德的塑造方面,社會實踐的體驗更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2000多年前孔子帶著他的學生游學列國,后來的科舉制度隔斷了這一傳統(tǒng),把讀書人培養(yǎng)成同現(xiàn)實隔離為功名只讀圣賢書而不知思考的“學者”。所以說研學旅行在當今是一個古老的新事物。在強大的應試慣性的重壓之下,我們要好好呵護它,讓它茁壯成長。
當下,研學旅行還面臨著一系列問題和困難:如何把它當作一門課程科學實施?如何達到培養(yǎng)人的目的?如何以令人信服的事實證明研學旅行有助于升學率的提高,從而為研學旅行掃清關鍵的障礙?這是研學旅行先行者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教育家》是一本以“因思考,而不同”為理念服務于教育的雜志,我們責無旁貸,愿為這一新生事物的成長,同研學旅行的先行者們一起努力。她是一個平臺,她是一方園地,你,我,他都可以在這個平臺上展示,在這方園地里耕耘。這里,我們期待領導和專家的指導,更期待一線的校長、老師和學生的參與;我們期待精辟的理論,更期待富有質(zhì)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