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學科是一門偏向理性分析的學科,而地圖,則是地理現(xiàn)象的一種直觀表現(xiàn),它比語言更形象、更綜合。利用地圖輔助初中地理教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通過地圖這種更為直觀的教學工具,能夠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便于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地理現(xiàn)象,有利于學生正確地掌握學習地理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學質量。
地圖的出現(xiàn)彌補了語言形象性不足的缺陷,它具有一定的直觀性,更利于學生理解。同時,利用地圖輔助教學,對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有著重要意義。它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能夠在課堂上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就是在課后,也能促使學生依據(jù)地圖與教材進行自學。通過對地圖的對比、理解和分析,能夠對地理現(xiàn)象有更為深刻的理解與認識,進而提高預習與復習的效率。學生通過對地圖的研究與分析,能夠加強空間感,并且能將書中所學知識代入到地圖中,加深印象,便于記憶與運用。
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地圖,除了能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外,還能夠促進學生思維的多方位發(fā)展,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運用地圖輔助教學時要先讓學生學會識別地圖,了解一幅地圖的構成要素、條件與類別,能夠清楚地辨識地圖所展示的區(qū)域。這其中的要素包括方向的辨認、圖例與注記。這些要素是初中階段的學生識別地圖的基礎,也是難點。當然,掌握這些要素之后,對于地圖的認識與學習就相對容易得多。此時,教師要悉心指導,抓住細節(jié)要領,帶領學生辨識地圖,同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在掌握這些要素的基礎上,還應當引導學生學會區(qū)分地圖的類別,了解不同地圖的作用。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教材地圖的分類整理,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地圖進行分類,加深學生的印象。最后,初中地理的重點在區(qū)域地理,因而,教師要結合初中地理的特點,強化區(qū)域地理的學習,引導學生多觀察地圖,從輪廓到形狀,記住不同地域的顯著特征,從而進行區(qū)分。
另外,我們還有很多方法來引導學生利用地圖更好地學習地理知識。畫地理簡圖,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師授課時,由于受各種條件的限制,不能將教材中的地圖照搬到黑板上進行講解,這時,地理簡圖就非常實用。用簡單的筆畫勾勒出輪廓,節(jié)省時間的同時,也能夠促進學生對區(qū)域輪廓的認識。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通過畫地理簡圖來對學生進行提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這種方法非常實用。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方法,就是裁剪地圖。在地圖下配上相應的知識點與典型例題,能使易混淆的知識點與重要考點容易很多。通過裁剪與拼接,使許多原來要靠機械記憶的知識點,變得更為直觀、易學。除了上述方案外,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工具,就是隨書附帶的教材地圖。我們知道,初中地理書上配的地圖,是圍繞主要知識點的,而教材地圖是對教材內(nèi)容的補充與拓展。熟練地應用教材地圖,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的能力,還能培養(yǎng)思維的發(fā)散性與創(chuàng)造性。很多學生沒有很好地利用附帶的教材地圖,這需要教師重視起來,加強引導。
教師在地理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做到心中有圖,理解其中所包含的規(guī)律,面對各種試題都能夠找到突破點,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去解決問題,而非一味地死記硬背。
綜上所述,地圖所具有的直觀性、形象性與興趣性能夠促進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因而,教師需要加強學生對地圖的學習與應用,將地圖作為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工具之一,激發(fā)初中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